杜甫五排《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時杜甫為左拾遺。許八:許登,潤州上元人,天寶元年進士。據(jù)賈至《授韋少游祠部員外郎等制》,乾元元年許登自“右監(jiān)門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許登這次赴江寧探親,岑參有詩《送許拾遺恩歸江寧拜親》相送。按本詩,杜甫似在開元期間游江東時與許登曾有一面之交。 江寧:今南京。【《元和郡縣圖志》卷25潤州:“上元縣,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至德二年,于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改為升州,并置浙西節(jié)度使。上元二年廢升州,仍改江寧為上元縣。”】 瓦棺寺也叫瓦官寺,位于今南京秦淮區(qū),始建于東晉。瓦官寺因顧愷之畫維摩詰像而成名。【《歷代名畫記》卷5:“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京師寺記》云: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眾以為大言。后寺眾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余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鳴剎注疏即認捐。)】由此詩知,開元年間杜甫曾到江寧,在許八處找到維摩詰畫像圖樣。 送許八拾遺歸江寧覲省甫昔時嘗客游此縣于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志諸篇末(杜甫) 詔許辭中禁,慈顏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輝光。 內帛擎偏重,宮衣著更香。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 春隔雞人晝,秋期燕子涼。賜書夸父老,壽酒樂城隍。 【注釋】中禁:禁中;皇帝居處。《贈李將軍》(唐-李頻):“走馬辭中禁,屯軍向渭州。” 慈顏:慈祥的容顏。《閑居賦》(晉-潘岳):“壽觴舉,慈顏和。”北堂:母親居室;借指母親。《伯兮》(詩經):“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背,北堂也。”《贈歷陽褚司馬》(李白):“北堂千萬壽,侍奉有光輝。” 孝理:孝道;指以孝治國教民。《橋陵……》(杜甫):“孝理敦國政,神凝推道經。”《昭德皇后挽歌詞》(唐-權德輿):“千年子孫慶,孝理在蒸蒸。” 祖席:祖餞;餞別宴席。《送孫二》(唐-王維):“祖席依寒草,行車起暮塵。” 內帛:宮廷作坊制造的絲織品。 淮陰:唐楚州,淮陰郡。今淮安。《舊唐書-地理志》楚州:“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 京口:今鎮(zhèn)江市轄區(qū)。長江南岸,大運河東岸。【《舊唐書-地理志》潤州丹徒縣:“吳為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為延陵鎮(zhèn),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唐書-齊浣傳》:“京口渡自晉宋間已有之,至齊始定渡京口。” 雞人:宮廷中專管更漏者。《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唐-王維):“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馬嵬》(唐-李商隱):“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賜書:皇上賜書。《小園賦》(北周-庾信):“門有通德,家承賜書。”《題李相公敕賜錦屏風》(唐-溫庭筠):“豐沛曾為社稷臣,賜書名畫墨猶新。” 城隍:城墻和護城河;泛指城池。《兩都賦序》(漢-班固):“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遷村居》(唐-李洞):“移居入村宇,樹闕見城隍。” 【大意】皇上下詔批準您暫離中書省,探望慈母回到故鄉(xiāng)。圣朝奉行以孝治國新理念,餞別的宴席上您倍感輝光。手持宮廷作坊制作的絲帛分量很重,穿著宮中衣服滿身是香。清夜里您在淮陰驛站休息,到京口您要乘船渡江。春天的白日下辭別朝廷,期待燕子飛回秋氣已涼。家鄉(xiāng)父老面前炫耀皇帝賜書,祝壽飲酒之樂在家鄉(xiāng)城上。 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淼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注釋】淼茫:水廣遠。《江賦》(東晉-郭璞):“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 虎頭:《歷代名畫記》卷5:“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潤州江寧縣瓦棺寺維摩詰畫像碑》(唐-黃元之):“在江寧縣瓦棺寺變相者,晉虎頭將軍顧愷之所畫也。”(變相: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xiàn)的佛經故事。) 金粟:維摩詰成佛后的佛號。(維摩詰: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李白):“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 【大意】看畫的時候如饑似渴,追尋畫的蹤跡很是迷茫。唯有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其神妙之處讓人難忘。 【詩意串述】此首排律八聯(lián)。首三聯(lián)寫奉詔省親,同僚餞別。探親是皇上恩賜。“擎內帛”、“著宮衣”探親,在同事面前倍感“輝光”。接著三聯(lián)寫歸家探親。路途上是“淮陰清夜驛,京口渡江航”,這條路杜甫也走過。探親時間較長,從春天不聽雞人報曉到秋天燕子南飛天涼。到家后免不了在父老面前夸口“賜書”,更是在城鎮(zhèn)中拜訪老人飲酒祝壽。末二聯(lián)追憶江寧舊跡。當年杜甫曾經在江寧到處尋找,好不容易“于許生處乞瓦棺寺維摩圖樣”。杜甫欣賞瓦棺寺的畫作如饑似渴,但要追尋這些畫作的蹤跡卻很渺茫。唯獨虎頭將軍畫的“金粟影”,其“神妙”之處令人難忘。 【參考文獻】小河西《岑參五古《送許拾遺恩歸江寧拜親》讀記》(編號D13) |
|
來自: 小河西 > 《杜詩解讀(卷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