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中醫脾胃學說應用研究》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說,文老師,你其實沒什么能耐。 你就是把前人的經驗拿過來,寫點臭文章,招搖撞騙罷了。 我說,如果你能這么想,我還真就心滿意足了。 至少,這說明,你注意到了我文字中,那些中醫前輩的好經驗。 你能把它們吸收、學習、消化掉,那是再好不過的了。至于說對我的看法,則無足輕重。 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端菜的小二。我本來就是一個知識和經驗的搬運工。 我想做的,就是要把中醫里的好東西,原汁原味兒地呈現給世人,從而光大中醫文化,造福廣大讀者。僅此而已。 接下來,我想給你聊聊,中醫對小兒厭食的治療方法。 對這個事兒,我寫過很多篇文字了。有健脾運脾之法,有調和肝脾之法。我今天要跟你說的,是養胃陰、醒脾胃的辦法。 也就是說,這類孩子的厭食,是由于胃陰不足造成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我以前,參加過一個中醫兒科消化病的專題研討會。其中,有一個時段,專門研討小兒厭食。一個中醫前輩,給我們講了這么一個例子。 話說有這么一個孩子,年紀才3歲。什么毛病呢?就是不愛吃飯,厭食。癥狀已經持續3個月了,不見好轉。你要是強給他吃,他就吐。看到吃的,他就煩。 但是呢,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吃涼的,喝涼水。 由于飲食不佳,所以小孩子長得很瘦,大便也干燥,舌紅少苔,而且舌頭中間部位出現剝脫,舌質干。尿總是很黃。 孩子這個樣子,家里人非常焦急。后來,他們就托人,找到了當時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宋祚民教授。宋師1925年生人,2019年去世,是曾經的北京四大名醫孔伯華的弟子。感興趣的朋友,你可以查一查。 宋師診脈,發現孩子脈細而滑數。思量再三,他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藿香10克,蘇梗6克,竹茹10克,佛手10克,花粉10克,砂仁1.5克,荷葉10克,焦山楂8克,神曲6克,石斛、北沙參各10克。 所有這些藥材,煎煮2次,每次煎煮出來藥液60毫升,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在一起,備用。怎么用呢?就是120毫升的藥液,分3次,飯前溫服。 結果,小患者要用3劑以后,食欲增加,大便通暢,睡眠安靜,對食物不再抗拒了。接下來,再服3劑,諸癥悉平,食欲正常。 這個驗案,是宋祚民教授的代表驗案。他所用的配伍,是他老人家自己創制的。這個配伍也可以做成散劑,每次服用1.5克,每日服用2次。 當時,和我們一起分享這個配伍、驗案的前輩說,這是治療胃陰不足的小兒厭食的經典配伍,值得當代中醫兒科從業者來認真學習。 我當時,就覺得很珍貴。后來這幾年,我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這配伍確實有獨到之處。現在,我給你好好講一講。 其實啊,我們現在有很多孩子,喜歡吃冷飲、涼食。這個事兒,雖然肯定是不好,但不能完全怨孩子。因為有些小孩,可能天生就是胃陰不足、素體陰虛。再加上后天喂養失當,這方面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胃陰不足怎么辦?他有虛熱啊,有火啊,所以就喜歡吃涼的,喜歡吃冷飲。同時,由于胃陰不足,胃的受納和脾的運化之能受影響,所以小患者不愛吃東西,厭食,甚至拒食。這時候,大人干著急,孩子也遭罪。 由于陰虛有熱,所以尿黃便干。舌紅苔少,舌苔剝落,這是胃陰不足,不能上承于舌所致。這類孩子,可能脈細,那是脾胃運化太弱、氣血不豐所致。脈數,說明有熱。脈滑,說明中焦有食滯停飲。 上面這個小患者,顯然就屬于這個情況。 這時候怎么辦啊?首要任務是滋養胃陰。然后,把脾胃之氣打開,使它恢復正常。這就是養胃陰,醒脾氣。 怎么操作呢?宋師的配伍。就是代表作。我再復述一遍:藿香10克,蘇梗6克,竹茹10克,佛手10克,花粉10克,砂仁1.5克,荷葉10克,焦山楂8克,神曲6克,石斛、北沙參各10克。 這里頭,石斛、沙參、花粉是滋養胃陰的。竹茹是清熱的。藿香、蘇梗、佛手、砂仁、荷葉,這些都是醒脾胃之氣的。神曲和山楂,這是增進脾胃運化之能,用于消食的。這就是基本意圖。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您參考借鑒。 老實講,宋師的這個配伍,還有別的一些加減法。受篇幅所限,我就不再多介紹了。您如果感興趣,就請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這個配伍。中醫同行,不妨收藏起來,用于造福患者。具體的辨證要點,我在前面都說清楚了,您可以反復觀看、體會。 總之啊,小孩子不愛吃飯,這個事兒是最讓家長們鬧心的了。我把這個東西講出來,也算是為天下父母做一點貢獻。天下父母之心,是最讓人感動,最可珍貴的。希望我的這篇文字,可以為一些家長們分憂。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