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臨江仙》 人生在世,如一葉小舟, 在命運的波濤中沉浮不定。 有高潮,也有低谷, 有黯淡,也有光芒。 也許,只有在經歷人世浮沉之后, 才能懂得,什么是波瀾壯闊, 什么是理想的人生。 01 一曲《臨江仙》, 引出了波瀾壯闊《三國演義》, 可誰又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楊慎, 經歷了怎樣的人世浮沉? 楊慎,出身于非一般的名門世家, 人稱“一門七進士,科第滿全川”。 出身顯赫的他,自幼展示出非凡風采: 十一歲,能作詩著文; 十二歲,寫成《吊古戰場文》; 二十四歲,成功以狀元及第。 可楊慎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 34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嘉靖的老師, 而他命運的波折,也從此開始。 作為老師,他始終盡職盡責, 不僅傳授嘉靖學識,更教授為君之道。 忠心耿耿的他,一心希望嘉靖, 能成為千古留名的圣明天子。 可惜這赤誠心愿,終究是破滅了。 嘉靖皇帝繼位后六天, 便想為生父興獻王奉上帝號。 而這,恰恰與楊慎所恪守的理念相悖。 當時的朝堂,吵成了一窩蜂, 史稱“大禮議”。 其中,楊慎喊出激昂的口號: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 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這句話,引起了嘉靖帝的熊熊怒火。 一條圣旨之下,楊慎被打了兩次庭杖, 隨后被發配到遠在邊陲的云南。 人生突逢巨變,瞬間陷入低谷, 前路茫茫,該如何面對? 02 有很多的人, 在經歷人生的波折之后, 便會心灰意冷, 覺得生命黯淡無光。 但楊慎,卻能以另一種態度, 面對這大起大落的人世浮沉。 他在云南度過了三十多年, 時常往來于山水城鎮之間, 足跡幾乎遍布云南。每到一地, 都與當地讀書人談詩論道, 留下了許多精彩詩篇。 其中,最負盛名的, 便是這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多少英雄,在滾滾浪花間消逝; 是非成敗轉眼散盡,唯余青山夕陽。 只愿如那白發漁翁樵夫般隱居江岸, 看秋月春風,攜知己暢飲, 嘆古今往事,共談笑風生。 字字句句,大氣磅礴。 古今多少英雄成敗, 在楊慎的筆下, 都化作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若非體驗過人世的跌宕浮沉, 看破了世事無常的真相, 又怎會擁有足夠豐富的閱歷, 懂得何為波瀾壯闊? 這波瀾壯闊的景象, 既是對歷史興亡的描繪, 也是楊慎對理想人生的向往。 前半生,如長江,大浪滔滔; 后半生,隱江渚,秋月春風。 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03 與楊慎的《臨江仙》相似的, 還有早他400多年的蘇軾 所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兩位詞人,同樣歷經浮沉; 兩首名詞,同樣波瀾壯闊。 蘇軾,年少時長于眉山, 至二十一歲時, 方隨父親和弟弟一同出川, 長途跋涉,進京應試。 才華橫溢的他, 憑借《刑賞忠厚之至論》, 獲得了作為主考官的 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 從此,聲名大噪。 但在這之后,他的好運似乎用光了, 此后的人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四十五歲時,他已因“烏臺詩案”, 被貶到黃州兩年有余,這兩年間, 他四處游山玩水,尋求心靈上的放松。 一天,他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磯, 瞬間便被眼前壯麗的景象吸引, 便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幅大氣磅礴的歷史畫卷,由此展開, 多少風流人物,在大浪滔滔間轉瞬即逝。 在那一剎那,蘇軾仿佛在這波瀾壯闊間, 找到了心之寄托,也尋得了人生的向往。 浮沉如浪,是俗世的經歷; 寄情山水,方是心靈的歸處。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觀波瀾壯闊之景,興歷史盛衰之嘆。 歷盡人世浮沉的蘇軾, 終是懂得了,何為理想的人生。 04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 淘盡了世間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歡笑悲憂。 成功,失敗,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經典的《上海灘》主題曲, 同樣唱出了歷史興亡的大氣磅礴, 和理想風光的波瀾壯闊。 而千百載之后的我們, 亦然經歷著人生的起落, 感受著世事無常的浮沉。 在這無處不在的命運枷鎖中, 是“拔劍四顧心茫然”, 還是沖破禁錮,追求理想人生, 都由每個人自己來掌控。 若你也向往波瀾壯闊的風光, 不妨,像楊慎和蘇軾一樣, 為人生尋一個理想的歸處, 寄情其中,自由自在, 看浪奔浪流,秋月春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