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文學評論書。文學理論,往往給人以深奧莫測的感覺,而文學評論就更加高深,除非是文學理論專業,普通人一般來說聽到文學理論四個字就會敬而遠之。實際上,這本書到底講的什么內容,需要讀一讀才知道。在盛世中華、百家爭鳴的時代,為什么還要只聽所謂專家的一家之言呢?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文心雕龍 從《文心雕龍》的成書年代分析,公元501~502年,我們將這個時間與孔夫子(公元前551-479年)在世的時間加以對比,就能感受到本書的歷史意義和價值,這恰好是孔夫子之后的1000年左右。也就是說,這本書涵蓋了我國有文字記錄以來的夏商周、秦、漢和三國、西晉、東晉、以及十六國和南朝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國學迷們現在喜歡看的四書五經、《老子》、《莊子》都包括在內,稱其為傳統文化的大百科全書不為過。 你想知道《河圖》、《洛書》? 你想弄明白《風》、《雅》、《頌》? 你知道《易經》,那么《易緯》又是個什么東西? 你想知道屈原和宋玉的文采在后世如何延續? 你還想了解泰山封禪有什么說道? 還要知道古代的奏章什么樣?都寫了什么?怎么寫? 你說打算練好傳統書法?還要修身養氣? 讀《文心雕龍》吧!你要的答案都在這里。 伏羲八卦 無論是三皇五帝時期的《三墳》、《五典》、《八索》,神乎其神的《河圖》、《洛書》以及周王演繹的易經八卦,莊周的《齊物論》,或是漢代史學大家司馬遷的《史記》,乃至老子的《道德經》,孔老夫子的《論語》等等,在《文書雕龍》這本書中都有著較為詳實的記載,而相關的內容,可不僅是簡單的評一評那么簡單。 說到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不得不提到南懷瑾老先生,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也是費盡心思,編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大才子袁枚怎么會不知道三墳五典呢,不過是拿不出來罷了。真弄個《尚書》、八卦、九疇出來,趙翼又怎么能認! 倉頡造字 《文心雕龍》中說,三墳主要記載了倉頡受“鳥跡”啟發造字,以及炎帝和伏羲時期的歷史。文中還說明了孔子使得這些古老文字重新大放異彩的過程。劉勰稱這個過程為“大寶咸耀”。南老先生講的三墳五典的故事,其實就是源于此書。 從劉勰的用詞,我們不難看出他對孔子的推崇。劉勰在此書中,不止一次評價《春秋》:一字以褒貶,一字辨義。由此可見,劉勰對孔子用詞言簡意賅的佩服之情。不僅是佩服,劉勰在《文心雕龍》的撰寫中,也真的是這么做的。50篇精煉的文字,劉勰用了5年之久,可見其用心程度,文中已無可刪減之字。而其用詞之精準,更是讓今人嘆為觀止。 龍鳳呈祥 劉勰在《原道》一章中寫道:“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其中用“藻繪”來形容龍鳳呈現出的祥瑞之氣,而以“炳蔚”來說虎豹的威武姿態。這兩個詞可不是僅僅指“美麗的外形,好看的花紋”那么簡單。藻原意指水中的海藻,我們傳統建筑中還有一種非常精美漂亮的結構叫做“藻井”,因此,藻繪這個詞的深意就需要自己體會了,既包括了形狀也有顏色。而有“炳”閃閃發光的意思,“蔚”是薈聚和盛大的意思。仔細琢磨一下,用詞確實可謂朗麗深華、精采絕艷! 類似這樣的用詞,在《文心雕龍》中可謂通篇皆是,就不一一舉例。既然提到用詞,我們不能不提到劉勰用詞之犀利,也許正是這些犀利的用詞讓人記憶猶新,世人通常將此書看作一本文學評論書吧。 劉勰 到六百多年后,明朝的朱熹夫子雖然也講評了很多書,但看起來更像是注解,而且還動不動解歪了。評、注這兩個字的差距可大的很。既然讀書,原汁原味的才精彩,別人嚼過八百遍的注解,讀起來還會有什么味道?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那可是真評,經常又準又狠。通常來說,年代距離越近,越接近真相。因此,讀劉勰的評論比朱熹的解讀更可靠些。 最后讓我們來讀一讀劉勰的犀利評述: “至如張衡《譏世》,頗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 文中說,張衡的書很滑稽,而孔融的《孝廉》簡直是戲言,其中尤其是對于曹植《辯道論》的評論,是不是都能把人逗樂?簡單的四個字“體同抄書”性格鮮明的表達了劉勰的觀點。仔細讀曹植的《辯道論》,曹植在文中缺失完全沒有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觀點,都是前人對于神仙之道的看法,和抄書又有什么區別呢?就算到今天,也并不能算成是論文一類,也許稱之為記敘文或者記錄更恰當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