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與學“融合力” ——青島理工大學提高大學生創新力 通訊員 徐佐君 曹玉潔 本報記者 王健高 求學期間摘得德國紅點獎和意大利A設計獎,畢業后參與中國航空工業飛控系統等相關國家重要項目研究…… 提起這些不平凡的經歷,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4屆校友王福兵感慨:“這都得益于學院為提升學生藝術創新能力打造的好平臺。” 該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孫波表示,順應“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時代熱潮,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創新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實踐和社會資源平臺生態圈,構建“兩課堂深度融合、校內外協同聯動”的創新創業育人體系,提高大學生創新力。 唱響“第一課堂”主旋律 “環境設計手繪展”“‘泥火匠藝、瓷韻風華’陶藝作品展”等令人目不暇接……該學院呈現了濃厚的專業氛圍和藝術氣息。孫波說,學院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育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以申報設計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為抓手,發力學科專業建設,以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為切入點,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建立起“1+N”的藝術特色教學模式,學院組織開展的“博藝致美”云端展會、“藝·匠”青島雕塑園展會等教學活動,實現了課堂理論與實踐操作的柔性耦合。師生先后榮獲德國紅點獎、意大利A設計獎、韓國仁川國際產品設計競賽獎、日本大阪國際產品設計獎、中國青年創意·設計精英獎等。 創新實踐“強支撐” 藝術類學子的靈感和創意從哪里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孫波表示。 開設“藝術+科學”系列學術大講壇,定期舉辦傳統工具設計觀念史等高質量的學術報告會,將集思想性、創造性于一體的創作理念和優秀文化帶進課堂……學院引導學生樹立專業自信,用“藝術點亮生活,科技引領未來”。 建立“設計+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體系,以賽促思、以思促學,優化競賽資源配置,創建以“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賽事為導向,以學院服裝設計大賽、廢物利用大賽、寫生展、“青小鯉”形象設計大賽等基礎賽事為根基的競賽模式,充分激發了藝術設計產業動力,促進教學成果轉化升級。 協同聯動“向縱深” 如何引入更多資源、形成育人合力,是高校在新時代教育供給側改革課題的應有之義。“我們充分利用校友項目資源和社會資源,推動院內外、校內外、國內外的協同聯動,共謀發展。”孫波表示。 在亞太手工藝文化周精品博覽會等國際文化活動中,學生們現場演示手工木作、核雕等傳統工藝。對于參與其中的青年學子而言,這樣的活動既開闊了專業視野,又增強了文化自信,獲益良多。 近年來,學院加大與國內外藝術類院校的合作力度。先后與德國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意大利佩魯賈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實質性合作。在互動共贏中借鑒經驗、啟迪理念。 “切題”共建、聯動“破題”的校地合作,則為青年學子成長搭建了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和應用空間。去年以來,學院攜手青島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文化創新基地,聯合市北區建立產學研創新實踐基地,深化創意資源與市場的融合,實現學院知識溢出及技術輻射與企業產業平臺的效能優化,促進文創產業鏈的多維互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 (《科技日報》2020年12月9日第 3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