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軍 中國傳統歷法的制定有著數千年來的歷史傳承,一般是按朝代的更迭而更換的。在漢代太初歷之前,有古六歷: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六歷原本早已遺失,只知其為陰陽合歷,置閏的方法為十九年七閏。由于《黃帝內經》是后代集成的一部書,所以其中的歷法一直眾說紛紜,一般大家都認為內經歷法應該是傳統的陰陽合歷,所以大家看到的內經注釋也是這么注解的。我的大學老師盧央先生早年曾寫過一篇研究內經天文歷法的文章,認為內經歷法應是太陽歷,但其中沒有展開談。后來隨著對上古時代歷法的研究,特別是陳久金先生對上古十月歷的研究,有些學者開始以為內經歷法也有可能是一部十月歷。 《黃帝內經》的閏法 閏法,是一部歷法的核心內容??此绾沃瞄c就能夠判定是陽歷、陰歷或是陰陽合歷。我國1921年開始使用公歷,即格里高里歷,是一種太陽歷。年的長度采用回歸年365.2425天。年的開始是基督誕生后的第七天,月的長度分大、小月,小月30天,大月31天,都比朔望月29.5306天長。每個月的開始也與月相無關。也就是說,公歷的年月日只是一種時間的排序,為了與回歸年的天數相合,人為的把平年的二月定為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每4年一閏。 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年是以正月的朔為開始,平年十二個朔望月354天,閏年十三個月384天。歲以節氣的立春為開始,二十四節氣包含十二個節氣、十二個中氣,古時是以中氣的冬至為開始,一歲十二個中氣365.25天。所以年用的是朔數,歲用的是中數。所以中數之歲是太陽歷,而朔數之年為太陰歷,為將陰陽相合,古人想出了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方法,十九年里加進七個閏月,一共235個朔望月,6939.69天。與十九歲,6939.75天基本相合,朔數與中數經過十九年七閏相合。所以傳統歷法中,含有節氣部分和月朔部分,故是陰陽合歷。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碧岢鰞冉洑v法的閏法是“積氣余而盈閏”,那么什么是積氣余而盈閏呢?這是指陰陽合歷中的十九年七閏嗎?現在出版的《黃帝內經》的注釋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閏來解釋“積氣余而盈閏”的。其實這樣解釋是有問題的,內經在后文中自己對這種閏法有更加具體的說明。
用陰陽合歷的十九年七閏來解釋“積氣余而盈閏”:三十二月而盈閏焉。 經過32個月加置1個閏月。 內經中又言:“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币簿褪钦f15日為一氣,而我們知道對于24節氣,古人用的是平氣,一個節氣的時間是15.21875日,故0.21875為氣余,0.21875x24=5.25。一歲365日,故還氣余0.25日。四年氣余盈滿一天,故閏一日。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言:“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將一年劃分為六步,四年二十四步,一步相當于四個節氣太陽在黃道上走了60度多一點,這說明古人在當時已經知道一歲應該是365日有余1/4,因為24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4年氣余盈滿一天,故閏一日。而所謂“氣余”指的就是在24節氣中,一節的平氣是15.21875日,比三候15日要多一點。那么從內經“積氣余而盈閏”的置閏法則,可以了解到《黃帝內經》中的歷法應是一部陽歷,而且是一部以中氣為主的歷法。 五運六氣開始于大寒,用的是中氣,所以《黃帝內經》歷法是歲歷、節氣歷,是以中氣來劃分三陰三陽的。不管主氣還是客氣,都是用中氣來劃分的。只是古人還不滿足于一歲之中的四時變化規律的描述,他還想做更長時間的變化規律的研究。于是就用五行來劃分5年的周期,用三陰三陽來劃分六年的周期,這樣就有了五運六氣中30年與60年的更長時間的周期框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