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江邊得文化財富,最有名的當屬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而說起這三大名樓,都有著無數的詩詞歌賦贊美歌頌;而詩詞歌賦里面最驚艷的,當屬唐代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 自這篇文章誕生之日起,就蘊含著贊美和非議。 詩人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不吝贊美:“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關,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以忘吾憂。”將《滕王閣序》作為解決憂愁的工具。 終唐一世,衍至宋元明清,再到近現代,無數文人不吝贊美之詞。直到現在,《滕王閣序》依然被認為是駢文第一。前無古人,估計也會后無來者。 但這篇文章太驚艷了,無數人看后都將王勃驚為天人,甚至有王勃不是世人的猜想。當寫完這篇文章之后,王勃就因落水而死。 后人猜想:王勃是上天的文曲星,寫下《滕王閣序》就完成了任務,之后回到天庭。23個典故,21個成語,這是王勃留給世人的文化遺產,也是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清·乾隆時期由學者紀曉嵐編纂的《四庫全書》清人吳楚材選編的《古文觀止》以及新中國建立后在六十年代初出版的《歷代文選》,《滕王閣序》都赫在冊。可見王勃的這篇贈序文流傳之遠,影響之深。 豈止是代表古代駢文的最好水平,就是現代散文也沒有超越的。從中摘出幾句和大家共勉,也許能提振大家閱讀此文的興趣: 第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一句描寫秋景的詩,不作過多賞析,只要閉目遐思,就會立刻被這美麗的秋景迷醉。 當王勃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時,心中十分不快的閻都督也大為震驚,贊嘆王勃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第二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注意,這里這個“數”字,是指“天數”,是自然規律的意思。上半句是說,宇宙洪荒,無窮無盡;下半句則是,興衰轉換,否極泰來,人們必須要懂得這一自然法則才能活得瀟灑。 第三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里的“失路”是失意的意思,意在作者空懷抱負懷才不遇,盡管高朋滿座卻都是初次見面,沒有人理解“我”的報國之情。 第四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里的“寧”字是“怎么”或“怎么能”的意思。這兩句話是說,人老了應該壯志不老,怎么能改變初衷呢?越是貧窮越要堅定意志,不能泯滅早已樹立的凌云之志。 這兩句詩暗合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詩句,且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以至于有人說道:“王勃多活二十年,詩仙詩圣會翻船”的說法。 王勃的成就不僅在這一篇中,其他文章中的段落也很抓眼球。譬如: 賓鴻逐暖,孤飛萬里之中;仙鶴隨云,直去千年之后。(《還翼州別洛下知己序》) 風塵灑落,直上天池九萬里;丘墟雄壯,傍吞少華五千仞。(《山亭興序》) 人生百年,促膝是忘言之契;丈夫四海,交頤非贈別之資。(《送李十五序》) 如此的言語,大概只能用驚為天人來表示。而這也是增強文化素養的一個絕佳因素,要想要寫出一篇類似的文章,都不顯示,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背誦下來,接受熏陶。 長江畔,細水長流,哺育三樓千年文脈;滕王閣,王勃詩文,傳承一生百代美神。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