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了歲數的人常說:“老北京人愛吃燒餅!”北京人家里的老人,更是少不了這口外焦里嫩的燒餅。小輩兒的走到哪兒,都得想著給老人買點燒餅回來! 燒餅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而且這種食物不分南北,都非常的喜愛。 有芝麻的、沒芝麻的;帶餡兒的、不帶餡兒的;甜的、咸的;酥的、軟的;肉的、素的;烤的、烙的......不管怎么做,它都是扛餓又解饞的美味! 今天室長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各個地方不同的燒餅,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燒餅呢? 所謂家常,意味著咱們日常的飯桌上總能見著它。在北方,麻醬燒餅就家常到這么個程度。 麻醬燒餅不僅僅表層粘滿了芝麻,還以芝麻醬為餡,色澤誘人、外酥里嫩、香味濃厚。用手掰開,層次分明,吃后齒頰留香。 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一家人坐在一起涮一鍋羊肉,最后來一碗湯,一個剛出爐的麻醬燒餅,那是真絕了! 土家醬香餅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一種特有的小吃,后來被改進成大眾口味,在大小城市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專賣土家醬香餅的小店。 室長上學時,最喜歡吃在路邊買的土家醬香餅了,醬香濃郁,層次豐富,非常誘人!辣而不燥、外脆里軟的口感還是叫人回味無窮! 幾年前,荊州鍋盔在武漢遍地開花,現在已經遍布全國。一個廢舊油桶,揭去上蓋,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再配上一塊案板,這就可以開張了。 一口咬下去,酥酥脆脆很焦香,越往下吃,口感愈發勁道,皮非常薄,一口口的不會掉渣渣,還都能吃得到餡料。 吃的時候可以在外皮刷滿辣椒油更香,吃起來微辣并不燒心。常見的鍋盔店,只有鮮肉、牛肉、怪味和梅干菜這幾種口味。 吊爐燒餅到現在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這種燒餅是山東單縣的傳統名吃,制作精良,用料考究,而且做出來的燒餅外酥里嫩,香酥可口,而且做出來的燒餅外形美觀。 縉云燒餅也稱為桶餅,是浙江省縉云縣傳統小吃。以面粉、鮮豬肉和縉云菜干為主要原料,再經燒餅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縉云燒餅”,正是幾代人匠心傳承的結果。 標準的縉云燒餅一般會用到一兩到一兩二的五花肉,燒餅所用面為老面發制,再經精心揉制,方能外脆里柔。待燒餅烤成金黃色,刷秘制的糖油。 最后做出來的燒餅,餅色金黃、外脆內糯、油而不膩、鮮香滿口。 如果問兗州人出門探親、在外求學、長途旅行會帶什么特產出門呢?半數以上的人都會說兗州大燒餅,如果問兗州人,兗州有什么特色小吃,所有人都說“兗州大燒餅”。 兗州的大燒餅做得非常的大,圓圓的,就跟一個大盤似的,很有山東人的豪氣。 而且這種燒餅制作出來外圈厚,內心薄,在中間還抹了糖漿沾芝麻,烤出來之后,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松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是很好吃。 這種燒餅又叫“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 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這種燒餅是經過十余道的工序制作而成,深受當地人的喜歡。 薄、脆、酥是黃山博餅的亮點,加之豬肉、梅干菜做餡兒,口感一級棒,不能再香了~調味也是仙兒的,味道偏鮮,帶點小辣,泛著點兒鮮,回味無窮。 這道燒餅是南京特有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 外地人看鴨油酥不過是一個燒餅,而在南京人心中鴨油酥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平民美食。 許多老南京一天的開始就是啃著一只鴨油酥,邊吃邊奔在上班的路上,而現在,鴨油酥儼然已經成為夫子廟的傳統名點、南京美食的代表。 正宗的“鴨油酥燒餅”是皮黃殼脆,內軟餡酥,一口咬下去,咬口齊整,不掉渣,不粘牙,唇齒留香。 對于蒙城這個地方的人們來說,油酥燒餅已經不是普通的早餐了,更是有150年歷史的小吃,在不斷的傳承與創新當中,讓這座城市的人們大飽口福。 這也是北京的一道燒餅,而且這種燒餅有甜、咸兩種味道,更有圓形和方形的樣子。咸酥燒餅起酥恰到好處,所以層次分明,酥香利口,春、秋、冬三季涼食較為適宜。 盡管這幾乎是生活中最平凡的食物,但是在中國人的手中,也因各地加以不同的配料、烹飪方法,而被賦予不同的靈魂。 那么,本期你最喜歡那種餅呢? 你最好的那口餅是否上了今日榜單~ 也可以留言分享各位家鄉好吃的餅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