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前幾天有媽媽跟我說,孩子在幼兒園中班,最近尿褲子很頻繁。但奇怪的是,在家的時候都好的,就只在幼兒園尿褲子。她問我,要不要帶娃去看心理醫生? 我勸她不著急去醫院,先跟孩子和老師分別都聊聊,了解下情況尤其是孩子尿褲子的當下是什么情境,說不定能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個事情真的非常巧,剛好這段時間,小助手家兒子也有類似情況。 他兒子中班,最近常在午休時尿床。小助手也是很苦惱,一個星期共上5天學,他能尿3次。 有熱心的同學媽媽出主意,讓她帶娃去看中醫。還推薦了個蠻有名的醫生,說鄰居家小朋友就是在他那里看好尿床毛病的。 于是小助手來跟我請假準備帶娃去醫院,結果被我攔下了。(不是因為不能請假哦,原因后面說) 聽小助手說,兒子在家可以睡一整夜都不尿床的,就算有尿也能及時醒過來去廁所尿,這說明孩子控制排尿其實是沒問題的。但為什么偏偏在學校就不行了?這才是需要追溯的原因,這不是看醫生能解決的。 后來小助手回家跟娃、跟老師都抽絲剝繭一點點地聊,立馬就找到問題在哪里了。跟老師共同合作,幾句話就把娃“尿床”的毛病治好了。 我覺得這件事情還蠻有代表性的,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尤其是當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咱們家長預期的時候,千萬別“預設立場”地認為是“孩子有問題”。任何事情都不止有一個面,我們看到的或許只是一個點,換種角度去思考、去看事情,會看到不同的或是更深層次的一面。 為了方便表達,下文由小助手口述,我來整理的哈: 01 上班時最怕的事兒,就是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最近兒子不知道咋了,總是在午休的時候尿床。昨天剛尿過,結果今天兩點多的時候,老師打電話過來說又尿了。因為我忘記多帶套換洗的衣服去幼兒園,娃尿濕了現在沒有衣服換。 每次尿了床都需要老師給孩子重新換衣服,再把整床被褥和尿濕的衣服一起打包給我。我要當天晚上洗干凈、全部烘干,第二天再帶去學校,由老師幫忙鋪好床。 這么折騰,別說老師了,我自己都很煩。所以每次看到他又打包了被褥,心中就冒起無名火:怎么又尿了?!你都中班了是大孩子了,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嗎?總尿床你自己不覺得羞嗎? 批評也批評過了,教育也教育過了,就是不管用。每次訓娃,他都低頭一副我知道錯了的樣子。但結果呢,還是照尿不誤。 見我經常提著被褥回家,有熱心的同學媽媽推薦給我一個名中醫,專治尿床的。我一想,帶娃看中醫,勢必要吃中藥了。那么苦,到時候逼娃吃藥,肯定又是一頓雞飛狗跳,太難了 幸好被瓜媽攔下了,否則我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02 聽了瓜媽的建議,娃又一次尿床的時候,我沒像往常那么責備他,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打算跟他好好聊聊。這一聊,還真是讓我挺汗顏又心酸。 我說,媽媽小時候也會尿床的。我會夢到自己在廁所尿尿,結果醒了才發現是做夢,全尿到床上了。 兒子開心地大笑起來,哈哈哈,媽媽,我也做過這樣的夢。 我:是吧?那你跟媽媽說說,你今天在幼兒園尿床是不是也是做夢了? 兒子:不是的媽媽,那時候我已經醒了。但就是憋不住了,就尿床上了。 哈?這個結果還挺讓我意外的。都已經醒了,怎么還能尿床上?直接去廁所不就行了嗎? 兒子馬上說:不行的!上廁所一定要經過老師同意才能去的。 我想起平時晚上睡覺,兒子如果有尿,一定要搖醒我說“媽媽,我要解小便”,經過我同意他才會起身去。之前我總是覺得他很煩,解小便自己直接去不就行了,干嘛非要弄醒我。現在才知道,原來這是在幼兒園養成的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我說:既然要經過老師同意,那你就直接跟老師說就行了,為啥拖著不說,要等到憋不住了呢? 娃小聲嘀咕說:我不敢~ 哈?這我就更不理解了。為什么不敢啊?老師會批評你嗎? 娃說:睡覺前我已經去過一次了,第二次就不敢說了~ 兒子在學校有個“喝水大王”的稱號,所以尿也比較多。會不會因為去廁所頻繁,被老師批評過導致不敢跟老師說了呢?(事后證明這也是我的誤解,老師并沒有) ▼之前老師給娃寫的評語,說他是“小水牛” 這樣看來,并不是兒子睡覺的時候控制不好尿床的,而是在醒的情況下,因為不敢跟老師報告,而導致的。 果然,不是孩子“有病”,幸虧沒盲目帶娃看醫生。以前只顧得怪娃,卻從沒問過他是怎么尿到床上的。我這個當媽的真是很不稱職呢,心下很是自責。 好在現在問題找到了,并且從“尿床”轉到了“怎么教娃跟老師溝通”上。 既然孩子不敢報告,那就干脆讓他不要報告,有尿直接去廁所不就行了?!我決定再跟老師聊聊,但結果我想得還是太簡單了。我把想法跟老師一溝通,立馬被委婉駁回了。 02 老師說,現在中班了,很多精力好的娃中午是可以不午睡的。但即使不睡,老師也會要求大家在床上躺著,不要發出聲音。 但有的孩子躺不住,就會借口去廁所,起床折騰。老師會看假裝去廁所的,就拒絕他。大概,兒子就是因為看到老師拒絕他們去廁所的請求,才變得不敢跟老師說的。 老師說,不建議讓孩子不打報告直接去廁所。因為如果這樣,相當于破壞了集體規則,那些因不愿意午睡想起來“溜達”一下的孩子會效仿,老師不好管理。 既然不能自己直接去廁所,就只能鼓勵娃開口跟老師報告了。首先我自己幫孩子打氣,告訴他“人都會有憋不住尿的時候”,這很正常,不是犯錯,不用害怕。然后也拜托老師跟兒子好好聊一聊這件事,主要是打消他的顧慮,讓他知道即使是第二次尿也沒關系,老師一定會讓他去的。 這樣聊過之后,本以為萬事大吉,問題解決了。結果沒兩天,他又尿床了。 兒子說,老師不在邊上,我叫她沒聽見。 我給老師打電話了解情況。老師說,那天她在午休室旁邊的繪本區整理,聽到娃的“嗯嗯”聲,就趕緊跑過去看,已經來不及,尿出一部分了。 老師也說,兒子現在有尿會發出聲音,但都是很小的“嗯嗯”聲,不是直接叫老師。如果老師聽到還好,聽不到,就會又尿床上。 我問他為啥不大聲叫老師,他說同學們在睡覺,他不敢大聲喊。我想來想去也沒轍,不知道該怎么幫孩子了。 最后還是老師有辦法。老師跟兒子約定了一個暗號,有尿的時候,就讓他敲敲床頭發出敲擊聲。這樣不用大聲喊,老師就能知道他要尿尿了。(所以遇到問題可以多跟老師請教,她們經驗豐富,或許能幫到我們)。 就這樣我跟老師“里應外合”地幫孩子打消心理顧慮,最近他進步不少。 最近一次尿濕,是得到老師允許后,起身去廁所的路上憋不住尿了一點在褲子上。雖然還是尿出了,但我狠狠地表揚了他。鼓勵他下次只要再稍微早那么一點點叫老師,就可以了。 我終于不用每天拖著被褥送娃上學了,娃也很開心感覺自己越來越厲害了! 這件事最讓我慚愧的部分是,我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是不是他遇到了什么難題?我該怎么幫助他?我先入為主地判斷“尿床就是他的錯,就是他有病,該看醫生”,我高高在上地以大人的視角去審判他,批評他。而孩子越是被指責,就越是什么都不敢說。 03 其實養娃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 前段時間,兒子班級參觀消防站,兒子一直拉著一個女孩子的手,甚至還抱女同學。 女同學媽媽頗有點意見,說孩子回家告訴她,被我兒子拉來拉去,拉死了。 當時我在班級群里看見照片,也以為兒子未經允許亂拉女同學的手,準備回家好好教育教育他。 等到下班時,我情緒緩和了很多。想起瓜媽說的,不要預設立場,先了解下情況再說。回家一問,果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 他們是午休后去參觀的,那女同學忘記穿外套。當天風又大,那個女孩跟我兒子個子都高,排隊時站在一起。女孩說她冷,兒子就一直牽著她的手,還抱抱她幫她取暖。兒子跟我說的時候,一臉自豪。 聽完心里真給自己捏了一把汗。兒子原本做了件好事兒,如果我還像以前那樣“劈頭蓋臉”就把他教育一頓,那他該多傷心啊。 知道真相后,我跟女孩媽媽解釋清楚,女孩媽媽也釋然了,還贊兒子是個“有大哥哥風范”。 我們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往往發生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預設立場,用大人的思維去判斷或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預設立場就猶如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會加深孩子的“不被信任感”,敏感的孩子還可能因此更加自卑。 經過這兩件事情,現在的我時刻提醒自己,有沒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一定不要對孩子妄下判斷。這也算是我當媽的路上的又一次升級吧,希望自己能做一個越來越合格的媽媽。 瓜媽最后說: 小助手的故事分享完了,所以我建議開頭那位媽媽,不要著急帶孩子看醫生,多跟孩子和老師聊聊,盡量了解事情全貌。 我可能給不出你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因為我不了解孩子的性格、脾氣、他在幼兒園具體經歷了什么、以及老師的態度如何等等,你孩子的情況也可能跟小助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但解題思路是一樣的。 只要咱們用心去觀察、去聆聽、去聽見孩子真正的聲音,真正成為孩子心靈上的依靠,再去引導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感知到媽媽對他的愛和信任,會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好。 最后,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有用,別忘記給我一個【贊】和【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