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的我們,很多人都是初次為人父母,所以對于如何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學長輩,或者聽朋友說。而在我們周圍的觀念里總是有這樣的一種認為:凡是那些乖乖的、非常喜歡聽媽媽的話,并且讓家長“十分放心的孩子”通常意義上就是那些受歡迎的孩子。 我在某次家長會上,看到有許多家長互相夸自己的孩子“我家強強可是省事呢,不需要我操心!說啥也一下子就聽進去了,不搗亂。”還有各種各樣夸自己孩子脾氣好,乖的家長。 可是最近我們發現,那些所謂家長眼里乖的“讓他們放一百個心”的孩子里面,有將近一半是不善于社交的、或者說是比較自卑的學生。通常在這些學生的眼里,家長就是他們的指向標,換句話說就是自己沒有任何獨立的意見。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曾經在一本論文集上看過一次科學研究,研究指出在孩子長大以后,如果一直以來都是按照家長、老師的指示去做事情,那么很大程度上這個孩子在將來面對社會的時候,難以有一個讓人滿意的表現,這一研究結果和我們長期得出來的經驗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 前幾天一位家長就跟我說過自己的苦惱,她說“老師,我們家的孩子可能是太過于好面子了,在外人面前,我和他爸只能說好話給人家,哪怕說他一丁點兒不好的孩子就會哭鬧不止,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去處理好這件事了”。 上面孩子的性格中,就是一種典型的潛在的“自卑心理”,別人只能說自己好,如果有得不到表揚的時候,那么就會出現強烈的不自在,那么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了,在日常生中就要多多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知道“人無完人”,多去經歷一些孩子所認為“丟面子”的事,只有在不斷的鍛煉中孩子的心性才會得到磨練,這種好面子的性格也才會逐漸好轉。 其實如果孩子太聽話,總是按照家長的想法走,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樣就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家長的這種做法,無疑會讓孩子認為,家長說的話就是對的,不必自己想那么多,所以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想法,也會讓他們不再嘗試認識新事物,也缺乏了克服困難的決心,從而孩子變得遲鈍起來,也逐漸的變得不那么聰明了。 所以父母們要引以為戒,有時間要多學習下科學的育兒知識,這樣才能讓你更好的和孩子溝通,不知道你學會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