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清洗是金屬加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如切削、電鍍、涂裝等工序實施前都必須對被加工件進行清洗處理,以除去銹垢、油垢、水垢、塵埃等。金屬清洗劑大體可分為溶劑基和水基兩大類,溶劑基清洗劑有石油溶劑和鹵代烴類溶劑等,由于前者存在很多問題,如易燃、污染環境、浪費能源等,使它們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許多場合已逐漸被水基清洗劑所取代。水基清洗劑已成為金屬清洗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水基清洗劑是以表面活性劑為主要活性組分,同時輔以其他助劑組成的混合體系。表面活性劑對清洗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如:①表面活性劑可破壞金屬表面與污垢間的作用鍵;②可潤濕金屬表面,使清洗液能夠包圍污垢顆粒;③可使動植物油脂乳化為小液滴,分散在溶液中;④可溶解固體污垢顆粒;⑤可分散各種污垢,防止再沉積。改變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組成將改變其在清洗過程每個環節中的作用能力。作為清洗劑的表面活性劑可以破壞污垢顆粒和金屬表面間的相互作用,但這些表面活性劑的潤濕、滲透、乳化能力可能并不夠好,因此水基清洗劑配方中往往同時配有幾種不同的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的選擇還與清洗過程有關。例如在噴洗工藝中需用低泡清洗劑;在超聲波清洗中需用抗再沉積性良好的清洗劑;而在管道清洗時則需用高乳化性和高潤濕性的清洗劑。 用水基清洗劑清洗的金屬表面常吸附一層表面活性劑分子,這可能影響下一工序的進行,尤其對于供氧系統的元件則有著火的危險。因此,清洗完的金屬零件必須用大量的去離子水進行漂洗,以除去吸附的表面活性劑。對于供氧系統元件的清洗采用易脫附的表面活性劑清洗最好。 大量水基清洗劑的使用,廢水處理也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過去我們的著眼點在于清洗劑的清洗性能和使用壽命,但現在噴洗或超聲波清洗劑的配方已完全不同于過去。將有機污垢完全乳化成為清洗液的組成部分并不算最好,相反希望在攪拌停止或冷卻后,有機污垢能從乳化液中釋放出來,這樣當油脂或污垢被分離后,清洗劑便可再生。采用膜過濾技術可將清洗劑和污垢分開,這種過濾器可根據分子的大小、形狀和電荷將它們分開。 近年來微乳的特性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微乳存在于由水、油、表面活性劑和輔助表面活性劑及電解質組成的多元體系的相區中,具有超低界面張力,對親水物和親油物有很高增溶力。因此微乳在織物去污中作介質可將有機溶劑的增溶作用與傳統的濕洗特性結合起來。Raney等人已將典型的水/表面活性劑/助表面活性劑/電解質的多組分體系用于標準去污試驗中。他們認為,如果在洗滌過程中清洗介質與油污形成微乳且洗滌溫度接近于該微乳的相轉移溫度時,該體系的去污力達到最大值。Solan等研究了在296~307K溫度范圍內,由水、正十六烷和Cl2AE4組成的富水均勻微乳對羊毛織物的標準去污試驗。發現微乳的去污力比相同組分的粗乳或市售液體洗滌劑好得多。另外,研究發現兩種由水、工業級C12~14AE和油組成的微乳對重油和顏料污垢有良好去污力。Dor—tier則比較了Cl2~14AE/正戊醇/正十一烷/水形成的微乳與標準洗滌劑的去污力,在洗滌溫度298K時,由水/正十一烷/C12~14AE/正戊醇組成的微乳尤其對油性污垢有顯著的去污力。微乳顯著的去污力與其對油相的超低界面張力(10-3mN/m)有關。微乳的優勢在于通過改變配方可在給定的溫度下調至很低的界面張力。當使用量小時(每克污布小于2g微乳)微乳已充分顯示出去污力,增加微乳與洗滌物的比例,去污力本質上沒有改變。微乳的去污力受織物性質的影響,對親水性棉布的去污效果一般都非常好,而對親油性聚酯布則隨其與油或水相的界面張力的增大,其去污力明顯下降。微乳還可用于清洗其他重油污染的表面,如金屬、聚合物、陶瓷和其他材料等。此時必須選擇好起始配方的組分,以使其在清洗過程中,通過對油污的增溶作用形成均勻的微乳。 另外,隨著人們對環境的關注,清洗用表面活性劑也向“綠色”化方向發展,即采用環境友好、可生物降解的原材料制備表面活性劑。 新品推出:新型超強脫脂用表面活性劑
一、產品性能 本品系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改性的Gemini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優良的潤濕、乳化、分散性能,泡沫豐富,易生物降解,耐酸、耐堿、耐氧化。 二、產品特點 本品具有優異的去除油污能力,對金屬緩蝕性好,使用時無需另加其它表面活性劑。效果好,用量少,洗滌后,金屬光亮如新。適合酸性清洗、中性清洗、堿性清洗。 三、技術指標
四、產品用途 該產品作為除油劑原料是當今世界一流產品,適用于去除各種機械油脂、天然油脂,可在酸性、中性、堿性條件下使用。廣泛應用于各種工業及民用清洗劑、洗滌劑(如紡織前處理、電鍍前處理、車輛清洗劑、發動機清洗劑、硬表面清洗劑、抽油煙機清洗劑、地毯清洗劑、金屬清洗劑、玻璃清洗劑、大理石清洗劑等)。適用于浸泡與超聲波清洗,液溫: 25~95℃,最優55~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