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小續命湯【處方】 麻黃(去節.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黃芩(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炙.一錢) 川芎(一錢) 杏仁(去皮尖.麩炒.一錢) 防已(一錢)肉桂(七分) 防風(一錢半)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功能主治】 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戰掉,言語蹇澀。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用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食遠服。中風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中風有汗惡風,加桂枝;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加石膏、知母;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加葛根;中風無汗身涼,倍加附子,加干姜;中風有汗無熱,倍加附子,加桂枝。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續命湯【處方】 防己、肉桂(去粗皮)、黃芩、杏仁(去皮.尖.炒黃)、芍藥(白者)、甘草、川芎、麻黃(去根.節)、人參(去蘆),各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炮制】 上除附子、杏仁外,搗為粗末,后入二味令勻。 【功能主治】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戰掉,語言蹇澀,肢體麻痹,神情氣亂,頭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若治腳氣緩弱,久服得差。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喑系。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加棗一枚尤好。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小續命湯【處方】 麻黃 防己 人參 黃芩 桂心 甘草 芍藥 芎藭 杏仁各3克 附子2克 防風45克 生姜15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中風垂危,身體緩急,口眼喎斜,舌強不能言語,神情悶亂者。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煎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并治但伏不得臥??饶嫔蠚?。面目浮腫。麻黃 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 當歸 人參 石膏 干姜甘草(炙。各三錢) 芎 (一錢) 杏仁(三十枚。千金。作白術) 上九味。水煎。溫服。當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 千金續命湯無人參。有防風、黃芩、芍藥。 續命風引湯。多防己、防風、獨活、附子。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千金根據源續命湯。多白術、茯苓、大棗為十二味。 小續命湯(千金) 治中風外顯六經形證。 續命湯去石膏。加芍藥、防風、黃芩各一錢四分。防己一錢。熟附子七分。生姜五片。大棗一枚。(崔氏。外臺。不用防己大棗) 無汗惡寒。倍麻黃、杏仁。有汗惡風。倍桂枝、芍藥。無汗身熱不惡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熱不惡風。倍桂枝、黃芩加葛根。無汗身涼脈沉細。倍附子加干姜。有汗無熱畏寒脈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節攣痛。麻木不仁。脈緩。加羌活、連翹。(上易老加減法) 張景岳曰。按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皆以續命等湯為主??计渌?。則始于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古今錄驗續命湯。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來。則孫氏千金方。乃有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排風等湯。故后世宗之。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而與姜、桂并用。本發散外邪之方。至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等湯。則復加黃芩以兼桂、附。雖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終非余之心服者。其他無論。獨怪乎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風門。皆言此病非風矣。何于本門并首列小續命湯。而附以加減之法。又何前后之言不相應耶。 千金大續命湯治中風肥盛。多痰多渴。肢體不遂。 續命湯去人參。加黃芩、荊瀝(一作竹瀝) 西州續命湯(千金)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诓荒苎?。冒昧不識人。拘急不能轉側。 大續命湯去荊瀝。 千金八風續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 續命湯去麻黃、芎 加獨活、黃芩。水煎。溫服覆汗。不得汗。倍麻黃。 千金排風湯治中風肢體煩疼。皮膚不仁。 續命湯去人參、石膏、干姜。加防風、芍藥、白術、茯苓、獨活、白鮮皮、生姜。 余國俊用小續命湯治療風痱經驗 治療曠世疑難重癥—— 近讀余國俊先生的《我的中醫之路》,收獲頗多。其創制或推介的諸多高效方,值得在臨床上推廣驗證。其中功效最卓著者,當屬古今錄驗小續命湯。特錄于此,望從事中醫者牢記此方,該出手時就出手,可能創造奇跡呢! 處方:古今錄驗小續命湯。
藥物組成:干姜3克,生石膏12克,當歸9克,川芎3克,黨參12克,麻黃6克,桂枝4.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主治病癥:風痱。 證見:突然四肢麻木,迅速癱瘓(或偏癱或全癱),身無疼痛,口不能言,無意識障礙(或僅有輕微的意識障礙)??梢娪诂F代醫學所稱的“脊髓炎”、“多發性神經炎”、“氯化鋇中毒”等疾病。 如此急重的疾病,無論中醫西醫,治起來都比較棘手。但應用本方,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張某。 女 ,42歲, 自述雙上肢自肘關節一下, 麻木,酸困 二年 。 經輸液脈絡寧,肌注維生素B1 ,B12等藥后,可以緩解幾個月, 半月前又麻木,經輸液后緩解 ,體力勞動后 ,現又復發 ,晚上麻木, 酸困 ,影響睡眠。該病人心寬體胖, 飲食正常 ,舌淡苔薄白 ,和緩 勸其服用中藥治療,處方以常規治療麻木套方如下 ; 黃芪30克 桂枝10 白芍10 赤芍10 當歸15 雞血藤30桃仁10紅花10克 ,姜棗引 。 服藥六副, 輕輕重重,改弦易轍, 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10桂枝 10 石膏10 干姜10 當歸10 黨參10 杏仁6克, 水煎服。 三天后病人復診,麻木全失。 夜已得酣睡。后經隨訪,體力勞動后亦不復麻木了 真所謂, 病無常形。 醫無常法金匱要略》附方所引《古今錄驗》續命湯,由麻黃、桂枝、人參、甘草、干姜、生石膏、當歸、川芎、苦杏仁組成。具有疏通經絡、調和營衛、解表祛邪之功效。主治中風痱,身體不能白持,口不能言或拘急不得轉側等癥。 【藥物組成】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兩 芎?一兩 杏仁四十枚 【煎服方法】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方劑歌括】 姜歸參桂草膏麻,三兩均勻切莫差,四十杏仁芎兩半,古今錄驗主風邪。(《金匱方歌括》) 【方義配伍】 功效:扶正驅邪,清熱疏風。 功效:方中麻黃、桂枝發散風寒,杏仁、石膏助其宣散外邪;人參、甘草、干姜益氣溫中,當歸,川芎養血通絡,俾外邪去,氣血足,則風痱自愈治亦從開合同時下手: 麻黃,桂枝:開太陽 石膏,杏仁:合陽明 甘草,干姜:開太陰 當歸,穹窮:合厥陰 人參:補五臟虛,除邪氣小續命湯出自《千金方》由麻黃、桂枝、防風、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苓、防已、附子、生姜、大棗組成。主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歪邪,語言蹇澀,風濕腰痛,痰炎并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醫案桂某某,男,30歲,于1992年秋突然產生雙下肢癱瘓臥床不起,扶持站不穩。詢問其父,經常睡濕地玩水不務正業。檢查:雙下肢反射存在,亢進,腓腸肌壓痛(+),麻木不顯著,不發熱,面色淡漠,神志清醒,脈沉細,舌質淡苔薄白。 辨證:素體陽虛,寒濕內凝,濕濁下焦。 治則:解表祛風利濕,溫經益氣,活血通絡。 立方:小續命湯加減。藥用: 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 5劑。服法:藥煎三次,分早中晚溫服。配合針灸:取足陽明胃經腧穴為主。 二診:雙下肢能下床,拄拐杖行走,不用人扶,舌乃淡虛汗多,脈緩。上方加減: 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 7劑。服法:藥煎三次,分早中晚溫服,配合針灸。 三診:病人行動自如,雙下肢完全恢復,行動如常人,以虎骨木瓜酒二瓶以善其后。 按本例證屬素體不足,感受外邪侵擾,造成陽氣虛損,導致風寒邪客于經絡,使之下肢無力造成癱瘓狀態,舌質淡苔薄,脈沉細皆為陽虛,表傷之象,故以麻黃、桂枝、防風、杏仁、干姜辛溫解表,宣通肺氣,川萆、防已利濕化濁,配少量制乳沒、當歸養血活血通脈,配牛膝活血利關節引藥下行,生干姜助桂枝溫,協人參、當歸,甘草益氣調和諸藥而治本。二診以生麻黃、生桂枝均炒炙減弱其燥性,續以溫通血脈,加玉屏風散,益氣固表加白芍調和營衛養肝陰,加制烏頭協助參芪振奮脾陽,補腎陽不足,諸藥合用可過表里兼治之效。 半身不遂案 半身不遂:左側或右側上下肢癱瘓,不能隨意運動的癥狀,常伴有癱瘓側面部口眼喎斜,日久則有患肢枯瘦,麻木不仁之表現,多為中風后遺癥。 “半身不遂”,《內經》稱為“偏枯”?!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記載:“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 1、孫××,男,44歲。患者一月前某日早晨起床時,突然發生右半身不遂,并伴有失語,自汗,遺尿。立即送醫院搶救,病情穩定后,仍有半身不遂,失語,遂特邀中醫治療。舌質暗,苔白滑,脈弦澀。辨證中風不語,半身不遂。方用本方治療:麻黃、桂枝、黨參、甘草、干姜、生石膏、當歸各9克,川芎4.5克、杏仁4.5克。水煎服分二次。三劑。 二診:服上藥后,上下肢稍能活動,下肢好轉更著;能發單字音,唇音多于舌音。脈舌同上。繼用上方,再服三劑。 三診:又服上方三劑后,已能開始下地試走,發音也較前好轉,能發三到四個字的連續音,脈弦而不澀。繼用上方,再服六劑。 四診:服上方六劑后,經別人攙扶可步行300至500米,上肢能自動屈伸肘活動。但仍感無力,發音較前清晰有力,遂改方調養。(《古方今用》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 2、病某,年70多歲。素用肩背不適,上臂痛,某日右肩發硬去按摩,突然發現半身不遂和語言障礙,經醫治4-5天無變化。右脈洪大。給予續命湯4-5天。半身不遂和語言障礙皆減輕,十天后可扶拐步行。 3、病某,64歲,男性。高血壓已多年,半年前卒中一次,經住院治療而好轉,四日前出院,左半身肢體麻痹,自覺頭重腳輕,腹脹,腰痛,體壯面赤,腹部膨隆,心窩部有抵抗感,血壓210/95毫米汞柱。給予續命湯3劑后,左側肢體活動好轉,10天后,能作一般活動。一月后,可乘車外出,引起友人驚訝! (以上二例引自《古方今鑒》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院中醫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 張xx,男,36歲,農民,1986年10月24日診。 病史摘要患者素來體健,偶感外邪,發熱,頭痛,體倦,咳嗽。曾間斷服用中、西藥物,諸癥已經緩解,未嘗介意。誰知于丑4天前使用壓水機抽水時,漸感雙下肢酸軟、麻木,約4小時后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急送當地縣醫院。西醫抽取腦脊液檢查,發現蛋白含量及白細胞增高,遂診斷為“急性脊髓炎”。立即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維生素和多種營養神經的藥物,以及對癥治療;同時配合服中藥,曾用過大秦艽湯、三痹湯各3劑,補陽還五湯4劑,療效不佳。刻下雙下肢仍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動排尿,大便艱澀。 因患者轉院困難,家屬僅帶來病歷,要求我室開一方試服。 根據以上病史,中醫診斷為“風痱”。予(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麻黃9g,桂枝9g,當歸9g,潞黨參 30年代,江爾遜導師初學醫時,有唐x,男,年5旬,體豐,嗜酒。一日,閑坐茶館,忽然四肢痿軟,不能自收持,呈弛緩性癱瘓而仆地,但神清語暢。諸醫不知何病。江老的業師陳鼎三先生診之曰:“此病名為風痱,治宜(古今錄驗)續命湯”。服原方1劑,次日頓愈。那時候,市售食鹽為粗制雪花鹽,含氯化鋇較重,不少人長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癱瘓,世人不解其故。陳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喬x,正當盛年,一日,忽然雙下肢動彈不得,不痛不癢,臥床不起,急請江老診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劑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針刺,搶救成功1例風痱證。患者,男,18歲,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癱瘓之外,當時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難。西醫在抗感染、輸液及維生素治療的同時,不斷注射洛貝林、樟腦水并吸氧進行搶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現陣發性呼吸困難,呈吞咽式呼吸,有氣息將停之象,時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應,全身深淺反射均缺失。西醫遂斷其難以救治,多次叮嚀家屬:命在旦夕。家屬亦電告家鄉準備后事。但為遂家屬要求,以盡人事,才勉邀江老會診。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針刺。僅服藥1劑,危急之象頓除;守眼5劑,諸癥消失。繼以調補氣血收功。 我們治療本例風痱,便是師承陳鼎三——江爾遜經驗,取得了預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兩種情形:一是脾胃久虛,四肢漸漸不得稟水谷之氣;二是脾胃并非虛弱,卻是突然升降失調,風痱就是如此。 江老認為,治療風痱,應當依順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剛燥,當以陽藥助之使升;胃喜柔潤,當以陰藥助之使降。干姜辛溫剛燥,守而能散,大具溫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潤,質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為核心,調理脾胃陰陽,使脾長胃降,還其氣化之常,四肢可稟水谷之氣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來,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熱并用的機制,則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議的了。至于方中的參、草、芎、歸,乃取八珍湯之半(芎、歸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補血力)。因風痱雖非臟腑久虛所致,但既已廢,便不能稟水谷之氣。氣不足,血難運,故補氣活血,勢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確是麻黃湯。風痱之因于風寒者,麻黃湯可驅之出表;其不因于風寒者,亦可宣暢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不僅使經脈運行滑利(肺朝百脈),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況“還魂湯”(麻、杏、草)治療猝死,古有明訓。若拘泥單味藥的功效,則很難解釋本方的精義。 摘自《名師垂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