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南大井透水事故和軍閥混戰,公司屢遭敲詐勒索, 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第三大煤礦的中興煤礦公司運銷基本陷于停頓狀態,1928年4月,蔣介石又勒索中興公司上交500萬元所謂軍餉未成,竟惱羞成怒沒收了中興煤礦,公司董事會四面請命、據理抗爭,雖最后由中興公司債權人華北財團和江浙財團出面,籌借100萬元報銷軍餉,贖回了礦權。但是公司已經債臺高筑,生產停止。無奈之下于1928年11月在上海召開了第十七次股東會,改組了董事會,在銀行財團的支持下。公司籌得資金,恢復了生產。 1929年初,中興公司聘請德籍礦師克禮柯為總礦師,采納其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方案,并且探明煤的儲量多在東部,距離以前的南大井和北大井較遠,改革礦井布局,逐于1931年籌建東大井,1934年建成投產,采用德國進口的技術裝備煤炭產量開始逐年提高。采用長臂式采煤法(實業部長孔祥熙說:“中國首此一家”),運輸石門安裝使用無極循環索,停用人、畜運輸(《中國煤礦史》稱:“這在當時的中國煤礦中是獨一無二的”),使用簸煤機、刈煤機等先進機器采煤,到1936年,年產原煤達182萬噸,盈利446,2萬元。 中興公司東井 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東大井與整個棗莊煤礦都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經過一些列排水、廠房修建、設備安裝等生產恢復工作以后,到1957年11月30日東大井恢復改建工程,并且正式投入生產,每年能產一百二十萬噸煤。 棗莊礦出產的煤,火力強、灰分低,含硫和含磷量小,是很好的煉焦煤。 從此以后,源源不斷的煤炭從井口提升到地面,運往四面八方,為共和國的工業發展與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五十年的開采之后,1999年因為煤炭資源枯竭,關井停產,東大井從此靜了下來,再也看不到井架之上天輪的轉動,也沒有了罐籠帶上來裝滿煤炭的小礦車。 2010年5月棗莊中興(煤礦)國家礦山公園獲批,東大井成為礦山公園的一個景點,矗立在原來井口之上的井架,新刷了油漆,煥發出生機。但這個井架已經不是以前的井架,但是它的身世還是值得一說:1909年,中興公司在籌建第一大井時,從德國西門子公司購進井架。1949年11月,破土興建陶莊礦北井,因一時購不到井架,經與中興公司董事會商定,拆卸中興公司第一大井(即棗莊煤礦南大井)井架,安裝到陶莊煤礦北井使用。時隔67年之后,2016年陶莊煤礦按照國家政策實施了關井,新中興公司與有關方面溝通協商,使這一歷史文物回到了“娘家”。 東井的絞車房從歷史的老照片對比,可以看得出是中興公司建設東大井時的老建筑,里面的絞車輪盤上還留著纜繩勒出來的一圈圈痕跡,盡管整臺機器蒙上了一層灰塵,但是仿佛它只是暫時休息一下,只要電閘一合仍可以牽引著纜繩帶著天輪轉動起來。 擦去設備上的灰塵看到了一個銘牌,表明這臺卷揚機的電機出廠時間是1958年8月由哈爾濱電機廠生產的。 根據資料記載,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在棗莊地區呈現拉鋸戰的狀態,使得礦區的生產設施和設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東井在中興公司時期使用的設備也在這期間遭到了破壞,解放后恢復生產使用了國產的設備,而且這一設備一直用了五十多年,中國制造的水平還是值得稱贊的。 雖然,現在的東井如同一幅靜止的畫面,停留在了歲月的某一個位置,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幅畫來欣賞,當成一個鄉愁來懷念,它讓我們可以在回顧歷史的時候,不會茫然。 微游棗莊 編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