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穆夫人姓甚名誰今已不可考,春秋時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人。她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見于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最早的愛國女詩人,其詩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極高聲譽。因為她嫁給了許國穆公,所以,后人多稱其為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出生于衛國宗室,她的父親是衛宣公,兄長是國君衛懿公。父母賦予她絕美的相貌,所處的環境又將她培養得文采飛揚。所以,當許穆夫人二八芳齡時,已成為諸國公子追求的對象。 齊桓公上位之前,曾有幸在衛國一睹許穆夫人之芳容,對此女一見傾心。誰都沒想到,兩人的這次邂逅,竟影響了齊、衛兩國的未來發展。 只可惜那個年代貴族女子出嫁,考慮的是門當戶對而不是兩情相悅。由于許國是衛國之友鄰,所以,衛宣公希望與許國結秦晉之好。 于是,許穆夫人就這樣成了政治上的籌碼,嫁給了許國國君許穆公。在那個禮教興盛的年代,鮮有女子敢于反抗包辦婚姻,許穆夫人自不例外。 她被送到陌生的土地上,枕邊睡著她不喜歡的人,這份苦愁何人能理解?許穆夫人沒有辦法直接將這種幽怨表達出來,所以,只能寫一首詩歌《衛風·竹竿》來緬懷年少天真的歲月: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住在衛國時,許穆夫人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就像是在淇水泛舟一樣,只需撐起竹竿就能將一切不愉快的景色拋諸腦后。 可是,這樣的日子,隨著許穆夫人嫁做人婦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有句民諺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許穆夫人卻對許國沒有多少歸屬感。她的腦海中,每天縈繞著故鄉的月光與故鄉的舊人,就如這首《邶風·泉水》一樣: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與之謀。 出宿于泲,飲餞于禰。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 載脂載舝,還車言邁。 遄臻于衛,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 思須與漕,我心悠悠。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千百年來,唯有朱熹是許穆夫人的知音。在《詩集傳》中,朱熹將許穆夫人憂國思鄉的情懷剖析得淋漓盡致:“衛女嫁于諸侯,父母終,思歸而不得,故作此詩。” 衛宣公病故,身為女兒的許穆夫人卻沒能趕回去為父親奔喪。古往今來,中國人向來奉行孝道,許穆夫人無法釋懷,所以,她只能通過詩詞來排遣胸中哀愁。 后世對許穆夫人最有爭議的一點,就是她曾利用齊桓公對她的私情拯救衛國。 許穆夫人的兄長衛懿公是個不折不扣的浪蕩子,在繼承了國君之位后不思進取,終日沉浸于聲色中無法自拔。時至今日,衛懿公養鶴的典故仍被人們當作歷史上的笑料。 絕世紅顏矗風雨,挺身而出是為衛。這樣的統治者治理衛國,衛國的國力直線下降。隨著北狄入侵,衛國危如累卵。許穆夫人毅然決然地歸國,誓要控于大邦,拯救故國。 然而,膽小怕事的許穆公派人將妻子攔下,阻止她回到衛國。 憤慨的許穆夫人,當即作《鄘風·載馳》一首,痛斥那些冷血無情的許國大夫: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驅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于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明朝呂坤著《閨范》四卷,在卷一《詩經》部分,詳細的注釋了這首詩。呂氏感慨于許國人泥經,未能通權達變,贊嘆了許穆夫人以義裁情,終不敢歸。 天可憐見,當年與許穆夫人有過一面之緣的齊桓公看到了這篇詩歌,他當即決定發兵馳援衛國。齊國乃當時的諸國霸主,所以,在齊國的主導下,宋、許等小國也參與到救援衛國的戰爭中。經諸國合力,終將北狄擊退,衛國得以復興。兩年后,衛國在楚丘(今河南安陽市滑縣)重建都城,恢復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延續四百多年。 此時的齊桓公已是一國之君,許穆夫人也已嫁做人婦,即便齊桓公對這名女子有情有義,可是,二人終究不會有什么結果。史料中對此事件的記載僅寥寥數語,以至于,后人不斷猜測揣摩齊桓公或與許穆夫人有私情。殊不知,這種想法實為對許穆夫人最大的褻瀆。她游走于諸侯之間,幫助故國復興是事實。齊桓公所愛的,亦是許穆夫人為國家舍生忘死的情操。 倘若許穆夫人出賣感情委身于齊桓公,這樣的她還值得東周霸主為她牽腸掛肚嗎? 參考資料: 【《列女傳·仁智傳》、《世界最早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 |
|
來自: acerbookstore > 《先秦BC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