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和幾個朋友一起喝酒,酒桌上大家感嘆——錢越來越難掙。 這是個事實,即使不講經濟下行,單從周期發展上看,也到了難以提高的地步。 錢不好掙了,自然就會關注另一個社會問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富人占有了大量的財富,壓縮了窮人的生存空間。 明朝萬歷年間內閣首輔沈一貫有過這樣的論述:下則箠([chuí] 鞭打)楚流血,取之盡錙銖([zī zhū] 極微小的數量);上則多藏而不盡用,或用之如泥沙。 意思是低層民眾即使流血流汗,也只能獲取極小的一點點財富,而富人、上層人的財富卻多到藏起來用不完的程度,或者是當成泥沙。 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幸福是指一個人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之情,而這種感情的基礎是物質上的滿足。 當然,也有人不需要物質,也能得到滿足的喜悅感。佛教宣揚的就是這一點,而“佛系”青年的增多,也反映了物質上越來越不好滿足了。 如果說“佛系”是自認墮落,還不如說是自我救贖。 2 當人的物質需要無法滿足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奮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其實,這句話有一個前提,就是奮斗一定要有結果。而我們知道,奮斗也可能沒有結果。比如投資也可能會失敗,辛辛苦苦地做生意也可能會賠錢。這樣的奮斗得到的結果就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奮斗是指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奮斗是為一個目標去戰勝各種困難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充滿了壓力、痛苦和挫折。可以看出,奮斗的過程一定不是幸福的。除非是奮斗的目標達到了,才有結果性的幸福。 奮這個字我們簡化了,原來的奮是大鳥展翅高飛。 莊子在他的《逍遙游》里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講的是鯤鵬之志,或叫鴻鵠之志,形容人的志向遠大。問題是你得是鯤鵬,是鴻鵠,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小魚、小蝦和燕雀。所以奮斗一詞帶有更多的是理想主義色彩。 自然是分層的,社會也是分層的,這不需要任何意識形態的理論去解釋,人類發展這么多年,做過很多種嘗試,讓社會成為一層,現在看都失敗了。因為社會一旦扁平化,社會就失去了競爭的動力,社會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人民公社就是典型的例子。 競爭一詞來自生物學,指生物個體之間爭奪資源。競爭反映的是資源不足,如果資源充足就不存在競爭。而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的國家,所以競爭就非常激烈。而當富人占有了大量的資源之后,競爭就變得更加殘酷,也就是錢越來越難掙。 可以看出很多人過不上幸福生活,并不是不努力、不奮斗的結果,而是不對等競爭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3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給這個現象定義了個名稱叫馬太效應。 羅伯特·莫頓最早定義的馬太效應并不是針對社會學的,而是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引發的效應。 他說:“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對這一現象的研究,主要是因為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選中多次出現過這樣的現象。 后來,馬太效應一詞廣泛運用到了社會學、經濟會等領域。 馬太效應出自《圣經·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九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上帝為什么這么不公呢?這是上帝在磨練人性。 而這種現象同樣出現在大自然里。樹木生長發育時,高的樹吸收了更多有陽光,從而長得更高,而矮的樹木因得不到陽光,就永遠長不高,甚至是死亡。 這種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也一直困擾著人類,并試圖通過社會形態的演變來解決這一問題。 歐洲在這方面的嘗試是成功的,就是通過給富人上更高的稅,把富人多余的拿走,來為不足的人、窮人提供普惠性的社會福利。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問題,就是窮人變得越來越懶,政府的負擔越來越大。 也有人認為,這是歐洲高福利社會制度的失敗。 美國人把歐洲的福利社會制度叫社會主義,在美國就有大量的反對者。 這種“失敗論”是片面的,美國人反對這種制度的根源是害怕政府的權力過大,大權力的政府會限制個人的自由。我們經常把美國人的反對拿來當理由,但不去講美國人反正高福利社會制度的根源是要自由。 無論怎么說,福利社會制度還是解決了馬太效應的問題。 4 馬太效應的提出不過才50年,而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意思是天之道,就像是把弓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 然后老子說,上天的道理,是拿走有余的,去補給不足的。但人間的道理卻不是這樣,總是拿走不足的,用來供給有余的。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那么,怎么解釋樹木的生長問題呢?長得高的越來越高,而矮的無法生存。一是大樹下面也有低矮喬木類的生存空間,也有不需要陽光的苔蘚類的生存空間。二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就是天之道,中國民間把這種的社會現象叫出頭的椽子先爛。 如何解決人道的“損不足以奉有余”呢? 老子說,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怎么才能做到把多余的部分分給天下呢?有道者來干這種事兒。這里的道是天道,就是誰能奉行天道、做到“損有余而補不足”,誰就做到了。 這樣看歐洲人遵奉了老子的天道。 沈一貫在《老子通》一書中說:“人之道則不然。裒([póu] 取走)聚窮賤之財,以媚尊貴者之心;下則箠楚流血,取之盡錙銖;上則多藏而不盡用,或用之如泥沙。損不足以奉有余,與天道異矣。” 作為萬歷朝首輔的沈一貫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臭,但他卻的一針見血地提出社會問題,用老子的觀點批判當時的社會。 所以,社會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尊天道的問題,是要實行“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問題,并不是奮斗的問題。 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是否定舊中國個人奮斗的典型作品,不解決“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現狀,祥子的悲劇就會重演。 當然,奮斗作為實現理想的精神還是需要有的,而理想只是美好愿望,幸福生活的要求是實實在在的。 解決愿望的問題是畫餅充饑,解決生活的問題是要有柴米油鹽。 1984年春晚殷秀梅唱了一首歌——《幸福在哪里》,火遍中華大地。 歌中唱道: 幸福在哪里 朋友我告訴你 它不在柳蔭下 也不在溫室里 它在辛勤的工作中 它在艱苦的勞動里 百萬農民工哼著這首歌進城了,現在是城里人也找不到工作了,而大部分二代農民工則陷入了留也留不下、回也回不去的尷尬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