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財稅專業人士,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一套貼合自己知識體系的學習的思維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例子,我認識的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曾在浪潮集團做總賬,做了幾年的合并報表的編制工作,在這個期間他把合并報表編制研究到了極致,針對每種情形都梳理出專門的操作步驟沉淀下來供自己、也分享給同事們使用。后來他更換了工作,接觸的案例情形更多,積累一直未停、學習也未停,現在已升任某私募財務總監的崗位。我與他溝通合并報表話題的時候就發現他真的到了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直戳要害的地步。這與他多年靜心沉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會學習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技多不壓身,藝高人膽大,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能夠加快讀者們修煉成精的速度。 知識就是生產力,和其他生產力工具一樣,要使其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就需要我們能夠“駕馭”知識。學習就是為了駕馭。駕馭烈馬,需要好的騎術;駕馭機器需要懂他的原理構造;駕馭知識,也需要理解知識,會根據需要重構組裝知識。理解是輸入過程,深于知道,重構組裝是輸出過程,原樣組裝是模仿,自由組裝是創新。學習就是做好輸入,梳理,做好重構組裝的準備。 學習是內化外在信息的過程,內化包涵理解吸收留存三層含義。理解即知道為什么,知道從a到b的路徑,吸收即掛鉤、建立知識元之間的鏈接,留存即記憶。學習就是把外界信息內化成自己的大腦存貨的過程。提存貨是不是就變得形象具體了?采購入庫要驗收、編碼、存儲。只有搞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才知道按什么收編什么碼入什么庫,調用的時候可以用最短的路徑取出。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才知道按什么收編什么碼入什么庫”,即建立知識元之間的鏈接關系。當你創造的聯系越多,知識就會被記得越牢。比如會計與稅法是同根同源的關系。因為管理者(規則制定者)的訴求不同而產生實操上的分歧。學會了會計,對比著了解稅法,找到他們的差異點,就能比較快的學通稅法。找到差異點這個動作就是吸收的過程,在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間搭建橋梁建立鏈接關系,從而使知識長期留存于大腦,達到記憶目的。 以原有基礎信息打底的拓展式接納新信息,即為學習。學習就是建立知識元之間的鏈接,打通邏輯通路,學習的過程就是編織一張大網。 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驗,老師在屏幕上講的激情飛揚,聽者聽的流暢自如,一節課結束合上書、扣上電腦,回想老師講了什么,想不起來,一做題感覺四面都是墻,推哪都推不動,困頓不堪,要么就是做習題做了之后紅叉叉一個接一個。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偽學習上。這是因為處在被動傾聽的位置大腦極易劃入惰性區域,進入不思考不轉動的狀態,打個比方,一柄雨傘一樣可以承接密集的雨滴,即便有個聲響回應卻也留存不住水分;想要接住雨水,至少需要把傘倒過來,給雨滴一個滑落傘底的勢能條件。要有接納的準備。
上學很多年老師們都提倡理論上一個比較愉悅舒緩的學習方法——預習,預習的作用是去感知困頓,激發好奇心,帶著好奇心有目的的聽課,提升聽課效率。這的確是個好方法,也是深度參與式學習的方法之一,但可能只有少數人使用了,大多數人在學習這件事上是懶懶的,毋庸置疑。在有限時間里備考CPA,時間短內容量大,用這種方法效率也有點低了,我們都是時間上的窮人。 有限時間內保持專注是高效學習的竅門。如何保持專注?深度參與式學習。深是相當于被動聽課來說的。通過預習帶著疑問聽課,是強化了聽課學習的目的性,促進知識的吸收。這種套路建立,可以在長周期內,也可以在短周期內。下面我通過兩個場景的具體操作來講清楚短周期內深度參與式學習小套路(技巧)的。 拿到一本書,并不急著從第一頁一直翻開去讀,可以先看一下章節目錄、小節目錄,判斷一下內容量大小。為了建立良好的學習感受,可以從簡單章節開始、從內容量小章節開始。 現在的書段落結構都很清晰,總分總、總分、分總,規律明顯。總會有一些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子是穿插在段落中的,前中后都有可能。找到他。其他的內容要么圍繞它展開,解釋為什么、舉例說明等等。如果你知道了段落中心想傳達的信息,也能充分理解,可以跳讀,為什么和例子可以不看,如果想豐富認知,可以大致的掃一眼。一目十行是有可能的。讀書除了關注書想傳達的信息,還需要重點關注那些會讓你驚訝的、那些與你原本所想不同、超出意料的知識點,刻意收納進大腦。識別區別即是建立鏈接,新的收納擴充認知邊界,收納的越多,學習新的東西就越容易。眼睛自落在文字上開始,大腦就必須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才能有效理解分析段落,得到你想要的中心內容和附加內容。因為專注,所以高效。得到了,也就印進心里了,后續的多輪次學習,都只是在強化重復這種印記。這種讀書方法適用于任何科目。跟隨老師聽課,自由度不高,但是依然可以掐準節奏。在一個小節內容內,去探索老師想傳遞的核心信息,獲取并收納進自己的大腦,如果記憶力不足,可以暫時用筆記承接。與讀書方法相同,聽課需要關注的點,依然也是核心信息、和附加的超出預期、超出認知、新鮮的內容。獲取即習得。  深度參與式學習的特征是持續動腦思考。思考是學習力的底層支撐。學習過程中的思考都比較簡單,知識有明顯的邊界,左思右想也不會逃出邊界。思考的原點是存在即合理。一段話傳達出什么信息,能不能理解(知道為什么這樣說),如果不能理解搞清楚為什么那么說,這就完成了一個知識元的思考,也就完成了一個知識元的學習;這個思考過程是有前提的,對方說的一定是對的(存在即合理),通常情況下,有覺得書上說的不對的地方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知識基礎準備不足,教材內容是不需要質疑的。 思考的原點是存在即合理,獨立思考的起點是質疑。認知是有既定規律的,在不能分清楚對錯是非的時候,大腦傾向于全盤接受。在思維的某個拐角某個時點發生認知沖撞的時候,質疑出現,獨立思考開始。獨立思考是摒棄以人為錨的過程,不再認為誰誰誰說的就是對的,轉而,判斷建立在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建立在邏輯上。當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越充分,掌握的客觀事實、客觀依據越多,經過思考做出的判斷越理性越正確。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有個創業的小伙子咨詢了我一個問題,他模糊的知道個人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他要和一個朋友合作開展一項業務,朋友以資源做籌碼,他以自己的項目積累做籌碼,問我他應該以個人身份出資還是以公司身份出資?擔心有重復繳納稅收的風險。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我說你用以出資的項目資產主要有哪些,目前是在誰的賬上或者誰的名下,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了資產轉讓層面的稅收問題,這才應該是判斷以什么身份出資問題的關鍵。我和他的區別在于,我懂的不僅僅是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還懂一點企業資產獨立性要求。應試學習也是一樣的,區別只不過把時間限定在了一個考試周期,空間限定在了幾本復習資料上。 我的粉絲里面已經有不少人工作了七八年了吧?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還是依然只是一顆螺絲,隨時都有老化被替代的風險。七八年的時間,抗戰都勝利了,想一下自己獲得了什么呢?幾年的年薪還是幾十個月的工資?這應該是七八年的工作日換取的回報嗎?不是吧,時間的機會成本多高啊。像開篇提到的優秀的年輕人一樣,專業領域里生存主要還是依靠專業本身,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專門研究合并報表,做的出類拔萃;有人專門研究增值稅,著書立說;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給自己的身家加碼,瞄準了一個方向去縱深,取得成就是必然的事情。有人說,現在什么都已經有人做了,我還能做什么?太多了,首先,政策是不斷翻新的,大家的起跑線永遠一致,其次世界上懶人太多,你稍微勤奮一點就能超過其中的80%,優秀并不困難,最后,堅持是做成一件事(任何一件)的方法論。要勇敢。在這里我要給一些人打打氣的。我接觸的粉絲比較多,雖然聊得少,但也比一般人要多一些。我能明顯的在一些人身上看見繩索,是他們自己加上去的。這個詞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設限。先介紹幾點基本觀念: 1、一旦自己認為自己不行,那別人無論怎么拖拉你,都難以扶起,說難聽點就是爛泥扶不上墻。
2、人都是有靈性的,靈性就是學習和創造能力。你怎么能輕易否定自己作為一個經過億年進化站在食物鏈頂端人類的靈性呢? 3、以人的靈性做基礎,所有實踐都將帶給你正面的收獲和負面的影響,辯證的兩面永遠存在;我們需要積極的、樂觀的選擇看見正面的收獲,把負面的東西轉化成促使前進的能量;選擇看見什么很重要,這是我們的念力能夠控制的。理性客觀會讓你成長的更快速,更容易靠近自信。這三點基本的觀念希望能幫你解開身上的繩子,放飛自己,勇敢去經歷。這適用于所有事情。一旦選擇了方向,有了起跑的勇氣,很多事情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有人說已經準備好了,但是還是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如從學會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入手。比如今年的個稅匯算清繳怎么做?圍繞匯算清繳要做哪些準備,政策是什么樣的.....當你帶著問題把所有關鍵節點串聯起來的時候,那就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從業這么久,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可能只是沒有機會系統整理或者輸出成文字的東西。一旦被啟發,相信很快可以開花結果的。 以上的部分都是我個人的一些觀察、思考和總結,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