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有多少戰士將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戰場,他們浴血奮戰獲得最終的勝利,中國的名聲至此響徹中外。但在這場歷史背后,也隱藏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事跡。戰場本應是敵我雙方激烈交戰的場面,是敵我雙方廝殺的場地,但是在抗美援朝這場戰爭之中,卻有一件敵我雙方和平共處的小故事。當時志愿軍戰士鄭時文發現美軍在附近取水,正要開槍射擊時,卻被班長趕忙攔住,并下令不許開槍,到底是什么原因,讓班長阻止擊殺敵人呢? 鄭時文在1951年的春天加入中國志愿軍,跟隨彭德懷率領的大部隊一同進入了朝鮮戰場。硝煙彌漫的戰場本是一場殘忍廝殺的殘酷現實,鄭時文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對于敵人,鄭時文在心中懷有很深的仇恨,他有著在戰場上不畏死亡,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但作戰條件較為艱苦,在戰場上的不斷輸出,要靠著后勤保障來不斷充實。 城市是戰士們最好的補給點,在抗美援朝的那個時期,志愿軍們所有的物質保障,都要靠著他們所駐扎的城市獲得補給來源。但是在中朝與美軍停戰談判的期間,鄭時文所在的志愿軍部隊卻駐扎在大青山。山上條件艱苦,補給不足,連水源都十分稀缺,但他們卻不能撤離,因為在他們對面,正是美軍的部隊。而美軍由于后勤補給充分,生活條件比志愿軍強很多,但是有一樣是大家一樣稀缺的,那就是水源。由于水源稀缺,只有當上天降雨之時,美軍和志愿軍才得以蓄水度日。 不過,很巧的是,雨水在兩方陣地共同的山腳下,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清水潭。潭水清澈見底,是美軍與中朝兩軍共同爭奪的水源補給地。以至于在那個時候,無論是美軍或者是志愿軍,在他們下山取水的時候,都抱著必死的信念。一旦被對方發現,就會發生小的局部槍戰,每一次取水都是險中求生,每一次都會有人犧牲。 這種程度的危險讓志愿軍五連的干部和戰士們都覺得大有不妥,于是在私下里,五連的干部和戰士們秘密商量,最終決定對敵軍網開一面,允許他們取水喝,如此一來也方便解決自己部隊嚴重缺水的問題。以仁當道才是王者,打仗歸打仗,戰場上才有敵人,戰場下方,我們都是同一個地球上的不同國家的人而已。 待他們秘密商量決定之后,又有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面前,中美兩方語言不通,該怎么告訴美軍這個事情呢?最后志愿軍中有一位讀過書的戰士站出來,他拿來一塊板子,用炭火作筆,以水為墨,在板子上畫了一個小水潭。一旁寫上7:00至9:00的時間段,并且在時間后標明了US的字樣,并加了個對號,又畫了一個沖鋒槍代表志愿軍,后面劃了一個叉。 這樣的意思就是在早上7:00到9:00美軍若來取水,我方絕不開槍。他們將這塊牌子立在清水潭的旁邊,美軍來打水的時候看見這塊牌子,一下子就明白了。 后來,美軍每到規定時間就會下來取水,甚至還會在水里洗個澡。有一次,志愿軍發現美軍在清水潭的石頭上,用刀刻下了一個大拇指,并在旁邊寫了good,表示美軍對志愿軍們的做法十分認同。到最后兩方在規定的取水時間內,見了面不但不會交戰,還會互相揮手示好,甚至還會互相贈送紀念品,這在戰場之外是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線。 而那個時候的鄭時文并不知道這個事情,有一次隨著五連的志愿軍們下山取水,每個人的身上都掛著一個軍用水壺,并且還抬了一個空的汽油桶。他們來到清水潭附近,發現美軍正取完水,要往自己的陣地走。 看到這一幕的鄭時文立即取下背后的沖鋒槍,滿懷殺敵的心,正躊躇滿志蓄勢待發時,一旁的班長立即趕來阻止鄭時文開槍,并說得講信用。鄭時文感到不解,他眼睜睜地看著美軍拿著水,消失在前面的小路上。 后來直到鄭時文回到自己的陣地之后,他才知道這其中的原委,原來五連的干部和戰士們早已和美軍達成了秘密協議。而那個和平的秘密契約,成了那個時期最美麗、最明亮的一道風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