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希望自己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然而很多同學的真實狀況卻是不看還行,一學就暈…… 為什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不良學習效果呢?我們先來了解自己大腦的思維特征。 思維特征我們的大腦非常有意思,喜歡簡單的、不喜歡復雜的,喜歡規律的、不喜歡混亂的,喜歡形象的、不喜歡抽象的。 1、簡單化 我們的大腦看見簡單的東西,都不用怎么想就能理解并記憶,但是看見復雜的東西就會覺得頭暈腦脹。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將要學習的內容變得簡單一點。比如一個知識點看不明白,就嘗試去看看這個知識點的一個小句子,如果一個句子也看不明白就嘗試去抓住這個句子的關鍵部分,如果連某個詞語都不理解的時候就要用一些其他方法幫助我們理解。 一種方式是請老師幫忙講解下,第二種方式就是查字典從基本的字義出發去理解。我們文字中的詞語非常有意思,文字的組合都是為了彼此說明或強調某個意思的。所以,我們在理解過程中,可以運用這些基本的字義幫助我們理解。尤其是在古文的學習中更是如此: “上善若水”,上可以呈現出上面的、上等的、上級的,在這里與善結合起來就是最好的善,若水就是像水一樣,連起來就是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 可以看到這個內容基本被我們理解了,具體像水一樣如何呢?我們就需要運用到形象化原則來幫助我們理解,就留到后面來談論了。 2、規律化 根據大腦喜歡有規律的內容,我們要將自己學習的內容進行規律化的處理。打亂順序給一堆數字給我們“9201354687”,我們要記憶肯定是要花費一定時間的,但是如果變為“0123456789”我們就能夠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快速記下這串數字。這就是有規律和沒有規律的內容之間的效果。 規律性的內容為什么這么容易記憶呢?原來,它們的內在有對應的聯系、特有的邏輯,我們之所以能快速理解記憶下這些內容,核心是我們掌握了這些內容背后的邏輯與聯系。所以,規律化內容,更強調的是如何將內容進行邏輯化處理,抓住內容背后的邏輯思維信息。 怎么才能抓住學習內容的邏輯呢?有一個最基本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比較。通過比較大小、先后、顏色、軟硬、長短……,我們就可以對內容的特征有所認識,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再將有相同特征的歸類到一起,從而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理解和記憶。 這就像我們的衣柜一樣,衣服不是亂放一堆的,而是根據衣服的不同特征將相似的衣物放一起,便于我們需要的時候快速找出來。 我們的大腦思維也是如此,對于學習的內容除了基本的閱讀外,一定要對其進行比較、分類,找出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把握住內容內在的規律。 3、形象化 抽象的文字理論看起來就想打瞌睡,但是拿到一本小說、玩起游戲、看個電影時,我們卻精神百倍,甚至通宵達旦都想進行到底。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不同內容給予我們的體驗感: 文字理論是抽象的,看起來沒有那種生動感,很容易就產生疲憊感; 小說、游戲、電影是形象的,有鮮明、生動的畫面,即使是文字類的小說,看起來也能激發起大腦中的畫面,使得我們不斷沉迷…… 所以,學習就要像游戲、小說、電影一樣有趣好玩、生動形象。怎么做到這一點呢?需要的就是我們想象力的調用: 看到文字的時候,要借用組詞、造句、同音、近似、同義、近義等基本的手段幫助我們在大腦中產生對應的畫面,使得大腦快速呈現出對應內容的形象感。比如看到“鉛筆”一詞,大腦中頓時想象出鉛筆的具體形象,大小、長短等,這就是對文字的形象化處理。 如果是一些更為抽象的文字,比如“思考”,大腦中想象一個人沉思的狀態,用這個人的畫面來幫助我們理解“思考”。 再回到前面“上善若水”的內容上,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遇到石頭擋住去路,并不與石頭抗爭,而是順著石頭的痕跡繼續向著前方流動而去。這就是水內在的“不爭、不搶”的精神,上善的精神就是強調“不爭”,也正好應了《道德經》后文的“夫唯不爭,故無尤”。 用形象的思維,幫助我們對文字可以起到更深入地理解,這種方法現在還被稱之為“費曼學習法”。費曼學習法要求學習者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講解學習內容,聽得懂實際就是形象化處理。 結束語適合的學習方法就是要適合自己,首先從適合自己的大腦思維開始,慢慢尋找出讓自己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