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媒體,新聞報道幾乎是新聞工作的全部,只要把報道做好,自然有相應的傳播渠道給你傳播,受眾也會等著接受,那是一個“人找新聞”的時代。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渠道失靈了,新聞報道做好了,并不等于它就能到達受眾哪里,還要想方設法把新聞推送到受眾哪里,這是一個“新聞找人”的時代。這里說的“推送”包括人工推送和機器推送,前者是指機構和個人把新聞往各個渠道力推和送達,這是一種更積極主動的傳播,后者是指新聞聚合平臺上的機器推送。 對于新聞傳播來說,一個記者把稿子寫好了,一個編輯把節目編好了,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工作的開始。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新聞報道,如果受眾看不到也是白搭。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傳播路徑:一是媒體自建的傳播渠道,如“兩微一端”,這是一種點對面(一對多)的大眾傳播;二是接入互聯網平臺進行內容分發,即利用推薦算法來推送,這是一種面對點(多對一)的精準傳播;三是通過社交網絡的轉發,在朋友圈和社群里受眾變成了用戶,這是點對面和面對點的二次傳播。 誠然,還是“內容為王”,首先要把新聞報道做好。然而,沒有運營的內容是沒有價值的,還要把你的報道推送到受眾或者用戶哪里。在今天,新聞工作者不只是記者編輯,他還應該做一個新聞策展人。把新聞報道推送到需要它的用戶哪里。推送,這是一種更積極主動的傳播行為,也是一種更有技術含量的傳播手段。在整個推送過程中,需求、算法、互動、KOL(關鍵意見領袖)等成為重要節點。 過去,我們的新聞教育和業務培訓都是關于新聞生產的,即如何做好報道。但在今天,我們還需要認真研究新聞的傳播、消費和經營。對此,我們需要掌握移動互聯網的傳播規律,我們需要掌握社交媒體的運營特點;我們還需要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我們還需要通過互動來響應用戶需求。誠然,這里還存在著媒體與平臺的博弈,我們還要學會關系傳播和關系轉換。 推送是一個技術活,不是簡單的把新聞報道放到網上,而是不同平臺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終端采取不同方式。比如說頭條號與公眾號的傳播規律就完全不同,有的領導強令記者把新聞發到朋友圈并作為考核指標,往往適得其把,沒有經過話語轉換的高密度轉發嚴重影響用戶體驗,自然會招來朋友的拉黑,傳播鏈也因此斷裂。 那么,報道與推送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只有把報道做好才有推送的資本,只有把新媒體研究透才能獲得強推送。一般來說,好的報道會導致好的推送,但也不盡然。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重新定義的時代,什么是好的新聞?是媒體認為的精品?還是用戶需要的內容?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需要重新界定新聞的內涵與外延,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報道與推送之間的轉換。 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新聞是一個集成的概念,新聞是一個過程的概念。我們暫且這樣定義:新聞是正在發生、新近發現、搜索、推送與議論中產生的事實和觀點的傳播,或許還包括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預測。然而,新聞的邊界是模糊的,我們進入了一個泛新聞時代,而新聞的主客體的變化使得新聞生產于傳播之中。 推送的本質是連接,連接人,連接服務,連接設備。如何更好的連接?我們需要轉變觀念轉換思維,以互聯網思維來改造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以“互聯網+”的理念來促進新聞供給側變革。同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區域鏈新技術來融合媒體報道創新新聞傳播。而新聞的推送不僅推動新聞生產流程再造,而且推動媒介組織形態的變革,智媒時代的新型主流媒體呼之欲出,時不我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