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師王克震, 在英國讀研時半路出家, 改選了超級冷門的金工專業, 拿起錘子,一敲就是17年,
他平均每天敲20000下, 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耗費2個月到1年: 搓了幾萬顆純銀的“米?!?, 做出了驚艷的米器。 把銀子敲打成骨器, 關節還能開合, 逼真得令人叫絕。 他還手繪了全套歐洲工具, 回國在云南找到打鐵的村子, 自費定做了300多件, 去年,他花20萬租下了一個工作室, 免費讓冷門專業的學生們使用: “我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 中國有一批熱愛金屬工藝的年輕人, 作品中有著高級的東方審美。” 口述 王克震 我們在南京的一個歷史保護園區內,見到了正在捶打銀器的王克震。 他是南京藝術學院的老師,教授的專業“金屬工藝”非常冷門,本科每一屆只有10名學生,全國也只有4、5家大學有這個專業。 王克震開玩笑說,小小的工作室內,可能匯集了全中國最會做金工的年輕人。 一件作品往往要敲打幾百萬下,一坐就是一整天,捶打聲刺耳難忍。 十幾年下來,王克震有了肩周炎、頸椎病、耳鳴,雙手布滿老繭,但他卻說:“每次開始敲打,就像入定一樣,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p> 選竹子做畢業作品,拿到國際大獎 我從小就很貪玩,對新鮮的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 家里住在南京紫金山旁邊,所以沒事就往山林里鉆,抓蟲子、看植物,亂涂亂畫,還好父母比較開明,一直讓我“野蠻生長”。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看《世說新語》,讀到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一下子就迷住了。他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帥哥,又很有智慧,司馬昭想要收服他,開出各種條件,但他都不為所動。 一個渾身長滿肌肉的人,赤裸上身在樹下打鐵,任誰來游說,都一言不發,只管打自己的鐵。陽剛之美、讀書人的骨氣……少年時,我對那個場景非常向往,可能也成為我后來選擇錘子的原因。 ![]() 大學畢業后的4年里,我去過廣告公司、電視臺,開過酒吧、飯店,但都干不長。有了留學的想法,就立馬辭職,申請去伯明翰大學,順利考上了研究生。 本來讀的是視覺傳達專業,上了半個月的課后,偶爾一次路過珠寶學員的工作坊,那是一棟百年建筑,聽到里面鐺鐺鐺的聲音,就被吸引了。 走進去一看,立刻就走不動路了。幾百種工具陳列在墻上,學生們都在敲敲打打,我當天就去找了校長,申請轉系。 ![]() 校長可能被我的激情打動了,破格讓我轉系,后來還成了我的博士導師。從那以后,我突然就成了一個標準的好學生,每天朝九晚五地在工作坊練習。 在構思畢業作品時,我想用一種元素來表達中國文人的氣節,最后選了竹子。這組器皿是16個杯子,也可以當花器、燭臺。 造型是竹節的樣子,可以一只只疊起來。最有難度的地方,是每個杯子都有一條內凹外凸的環圈。 ![]() 這條環圈有2個作用,外面凸出的,可以隔熱防止燙手,是實用功能;從里面看,內凹的一圈像“水線”,是我們中國人能夠體悟的禪意視覺。 每只杯身上的環圈都是不同的,全部靠手工鍛打出來,直到今天,機器也做不出這種工藝。 老外都驚呆了,連我的導師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敲出來的。里面有我的小秘密,用了一些大家沒有想到的工具,也是一種“專利”吧。 這組竹節器皿,拿到了當年英國金匠協會的最高獎,算是我們行業最高的榮譽了,我也是第一個拿到這個獎的中國學生。 中國人的世界觀太高級了 我想敲打出來讓全世界看到 做米器這個作品時,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樣用承載物去做承載器。 這聽起來有點拗口,米最適合裝在碗里,所以我要用米本身來做一只碗,這是一個哲學的悖論問題。 ![]() 最耗時的是“搓米”的過程。每一?!懊住倍际羌冦y的,一顆顆手工挫出來,再打磨、焊接,最后成型。 ![]() ![]() ![]() 骨器的感染力很強,首先是因為從造型到關節的開合,都很逼真。最初構想的時候有點異想天開,怎么把一塊銀子打成中空的骨頭? 沒什么捷徑,就是靠強大的重復勞動,不斷捶打。 一件骨器要做1年多,沒事就拿出來敲。最后,敲打好像變成了自己的呼吸,融為一體了。 ![]() 在傳統的中國觀念里,首飾等同于珠寶,隱含著財富傳承的意義。但在當代 ,我認為首飾更重要的一個作用,是通過佩戴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 比如這只龜背胸針,我用小時候做標本鍛煉出來的技巧,經過分解、剝離,把純白的龜殼保持原狀。 ![]() 上面是穹廬,下面是大地,天圓地方,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界觀。 當我真正了解東方傳統文化的高級之后,就會越來越有民族自信,忍不住想要去表現它。 ![]() 跑去云南找到打鐵村 自費定做英國全套工具體系 我現在的工作室在南京雨花臺附近,一個歷史保護園區內,也是當年的金陵制造局。 其實我在學校里有足夠的空間來做創作、研究,但每年還要花20萬租一個工作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我的學生,能讓他們有地方完成自己的作品。 ![]() 我們的專業很冷門,很多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作為藝術家養活不了自己。 甚至有的學生迫于生計,去干快遞員,一個月還能掙個1萬多,比做金屬工藝強。聽到這種事,心里也不太好受。 當年在英國的時候,學校會撥給學生很多材料,包括一大塊一大塊的銀子都免費讓我用,我太明白對學藝術的學生來說,物質上的支持有多重要。 開了工作室后,我發現一個大問題,就是嚴重缺少工具。當年我在英國學習的時候,他們有一套流傳了200多年的金工工具。 于是我專門飛回英國去,拿著尺子、硬紙板,把那些工具一個一個手繪下來,一共有300多件。 王克震為國內引進了專業的金工工具體系 除了工具之外,做金工還需要有專業的桌子,我也照著英國的桌子,回到國內找到家具廠,一模一樣復原出來。 開了工作室以后,學生們都很喜歡過來。我的大門是敞開的,路過的孩子們,只要對金屬工藝有興趣,都可以進來體驗。 ![]() 工作室成了年輕金工愛好者的聚集地 有一個學生張野是從軍隊復員回來的,他非常有天賦,我一直鼓勵他:你天生就適合干這行!他堅持了下來,現在是很棒的獨立金工匠人。 有一次我去南京的一個面館吃飯,發現老板竟然是曾經的學生,他叫周恒峰。我表達了希望他繼續做金工的態度,簡短地聊完后,他就關了面館,回到南藝繼續深造,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做了老師。 學生周恒峰作品 景德鎮的南作器工作室現在很火,它的主理人陳英澤也是我的學生。當年畢業的時候,在南京租了個小房子堅持創作,我幫忙解決器材問題,一起渡過初創期的難關。 學生陳英澤及其作品 匠人的敲打,機器永遠取代不了 我的母親有一句口頭禪:沒事、沒事。印象里小時候哪怕發生天大的事,她也是淡淡一句。這背后是一種自信:我能把它處理好。 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取名為“打做”,對我來說就是禪學里的“打坐”。從拿起錘子的那一刻起,有了信念,后面的事情才會簡單。 ![]() 我曾有過一個編外的學生,他叫姜炤。當年是一個二級廚子,他對做金工很感興趣,提著酒來拜我為師,我一開始是拒絕的,后來被他的執著和自信打動了。 ![]() 右一為學生姜炤 他就一直跟著我,在南藝學校里和工作室里,堅持學了2年多,現在做得非常好,在國外也小有名氣了。 學生姜炤作品 這幾年我開始積極做策展,帶著學生們的作品回英國母校辦展,去澳大利亞和當地的手工藝人交流。 我希望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國仍然有一批熱愛金屬工藝的年輕人,沒有放棄創作,而且我們的作品里,有很高級的東方審美、文化、世界觀。 ![]() 帶著兒子一起體驗、探索金屬工藝 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現在的人工智能就完全可以取代人類的重復勞動,普通加工的反復捶打可以讓機器來做。 但藝術創作不一樣,因為我們每敲一下都有情感,都在考慮變化,都會產生新的靈感和思路。這種情感的體驗,是機器不能取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