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 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 【翻譯】 第一句,是說自己已經把那顆黃金印上交了,卸任了。第二句說一生風云人物,其實不過是平頭百姓,也很普通、平常。第三句是說,世人要想知道住在高齋里的這個老人是誰。“只是柯村趙四郎”,其實就是當年住在柯村的趙家老四、趙四郎啊! 通俗翻譯就是:當年在外為官,到老了告歸鄉里,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們不要以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實就是村里的趙四郎。 1、黃金:是一顆黃銅鑄成的官印。 2、高齋:地名。 【賞析】 由達官顯貴而卸任布衣平民,角色轉換反差如此強烈,但趙佧卻能坦然處之,可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大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曠達。這首詩透露出的“個中消息”,表現了趙佧的風流灑脫,是歷經宦海沉浮,生命航船終于泊靠故家錨地后的寬慰,是大象無形的超拔。相信他不會患什么“退休綜合癥”的,大概也不會千方百計發揮“余威”吧? 不論什么時候,能夠始終做到淡然處世,這才是最關鍵、最困難的。誠如臺灣著名學者蔣勛所言,現代社會,盡管物質高度發達,科技不斷發展,但“最后還是要回歸到心的問題,如何定住你的心,是最重要的。”有一句話說得好,走慢點,讓靈魂跟上自己的腳步! 如今有些高官不能潔身自好,他們不僅高官厚祿,光宗耀祖。可是他們不珍惜自己的榮譽和待迂。走上貪腐之路被送進大牢,雖然罪有應得,是"雙面人"的人生必然下場,也實在令人惋惜。北宋柯村趙抃趙四郎離我們千年,他的公仆形象可以當一面鏡子。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是否借這面鏡子照一照自己,君當思之。 【作者簡介】 趙抃是北宋名臣,也是著名的理學家。他一生自我要求嚴謹,十分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而不關注外在的物質生活。他曾經先后四次入蜀為官,與蜀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治平二年(1065),趙抃第三次入蜀,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當時,一般鎮撫一方的牧守赴任,必前呼后擁,車輿仆馬塞途,聲勢浩大。趙抃赴任之日,行裝極其簡單,僅帶一琴一鶴,匹馬入蜀。到了省城,全城的文武官員都出城迎接新來的最高首長,卻見不到人,誰也不知道那個悠然坐在茶館里和茶客聊天,一琴一鶴相隨的糟老頭就是他們要迎接的人。由此衍生出成語“一琴一鶴”,百世傳為佳話。 趙抃還做過諫議大夫等朝廷高官,權傾一時。但他用權而不擅權,更不畏懼那些以權謀私、仗勢欺人的官吏。任殿中侍御史時,就彈劾不避權勢,被人稱為“鐵面御史”。因為他清白一生,對國家多有貢獻,死后朝廷加謚“清獻”,蘇軾曾為之作《清獻公神道碑》。謚號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是對皇帝及文武大臣死后的評價,屬于“蓋棺論定”,有褒貶善惡之分。清獻,無疑是對趙抃的最高褒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