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人對“關中(長安)八景”,都耳熟能詳。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就有一塊石碑,正面刻有“松鶴延年圖”,背面刻有“關中八景及詩”,注明由清代朱集義于清康熙十九年所制。并被收錄在其所編撰的《秦隴盛致》一書之中。它通過對“關中(長安)八景”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了關中(長安)“雄關鎖固、江山秀美、運脈旺順、人杰地靈”的帝都壯景。 其實與這些景和詩,同時收錄的還有描述關中另一景致---沙苑景致的“王馬十二景及詩”。 說到“王馬十二景”,就得從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說起。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國內一片太平升騰之勢。此時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一心想的都是如何保大明王朝延續千秋萬代之大事。在理順國政的同時,他一方面分封諸子為藩王,奔赴要地開府就蕃,一方面請風水先生,如劉伯溫等占卜星象,尋找龍脈吉地,建陵遷都。 遷都,鳳陽、開封、西安三城首先被定為“廷議”之選。但很快,鳳陽(朱元璋老家因“有發之勢少久儲之像”)、開封(因“走水木興、宋趙滅火,少山土之旺根”)而被排除,西安就成為新都的唯一之選。加之朱元璋“慕漢王同起草莽,模高祖恢弘帝業”,故將遷都西安的重任,托付給除太子外,諸子中年齡最大、且“惠中秀外,果敢睿思”的二兒子--秦王朱樉辦理。 五月初四,朱樉動身就籓西安,陛辭設宴,朱元璋委以“關西兵事,專行賞罰”賜其璽書說:“關中四塞之形、膏腴之地,秦嶺龍勝之脈,社稷北方之屏,而關內百姓,自元朝失政以來,不勝疲憊。今日我平定天下,又有運糧納稅之勞,百姓仍未休養生息。你到藩地之后,如果宮殿已完工,就暫且將其他不重要的事務全部停止吧。” 并密囑“備都甲馬之務,審察奏朕,權宜行之”。 據史料記載,朱樉就蕃后,“每親自巡邊,大將皆聽節制,御軍整肅,所過秋毫無犯,未嘗妄戮一人,故戎狄威畏明軍”,朱元璋倚以為重。特別是“葺未央之基,城長安盛威”“勘關中之致隘,復左輔舊廄苑”,使朱元璋“聊為欣慰”。 除正常“署理軍政民”“壯威西安城”外,朱樉還重點組織人員實地查勘了關中的地理險勝、人文歷史及民俗景致,首次提出了“關中(長安)八景”之說,為大明朝遷都西安做周密細致的準備。 同時,為解決軍需和“皇貴”用馬,在考察了關山漢軍馬場、左輔苑總監等處古代“馬廄”后,恢復重建了漢隋唐等歷代為皇家養馬的“廄苑”。修建了“廄苑”的管理機構“王馬城”---興盛金城。在復建的過程中,朱樉本著物盡其用,軍游結合的原則,以唐代長慶年間苑總監的規模、景致及歷史人文故事為藍本,在重點建設御馬監的基礎上,恢復了以“囿苑十二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王馬十二景”: 以紀念戰國名將白起為核心宗教文化景觀---碑廟森碑、以展示苑監山光水色為核心的堪輿文化景觀--白池映岳,以昭示沙苑人文風俗為核心的民俗文化景觀---鳳鳴凰臺、以突出沙苑地區建筑藝術為核心的藝術景觀---白樓仙掌、以展示玄宗射鶴典故為核心的孝道文化景觀-卿臺望月、以反映苑監農耕種植為核心的農耕文化景觀--碧海金針 、以表現苑監養殖經濟為核心游牧文化景觀--槐林游云,以沙苑地區戲曲歷史為核心的戲曲文化景觀--玉皇燈影,以苑監人文故事為核心的建筑文化景觀===欣茂飛閣,以沙苑地區千年貿易為核心的貿易文化景觀---龍灣汗血,以展現沙苑亙古盛名的藥醫技術為核心醫學文化景觀--的杏林醉臥、以沙苑軍事文化為核心的軍事文化景觀---興盛金城。 其中“興盛金城”和“龍灣汗血”蔚為壯觀。 “龍灣汗血”選取苑監中白河流域一段“曲似龍蛇飛舞、明如皓月當空,雄現萬物來朝,燦耀萬鱗金輝”、名為龍灣的百畝沙灘,作為專門放養、調教寶馬良駒的“囿苑”,周圍種植產自西域等地的“珍禽稀物”,雇傭西域“專手”“調教侍弄”。一時間,龍灣的寶馬成為明朝軍隊和皇親國戚爭相獲得的“夢寐以求”。據《洪武廄實》記載,朱樉長安就蕃25年里,平均每年給朝廷“輸良駒12600匹”,這還不算潼關衛、武定侯郭英之子、郭鎮郭駙馬“自解1000匹”,就連朱元璋后期的坐騎一直都從這“專供”,也成為明初橫掃殘元勢力軍隊名將的必配。但同時也成為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興盛金城,實則是朱樉在戰國名將吳起修筑的洛陰城、唐高祖李淵設立的臨沮縣和興德宮所在地,專為他修建的駐蹕王府。該城“虎頭為勢形、金黃為色調,金湯立本、看攬王馬;軍帳利于攻守,道境善在走兵”。分王府、中軍、校場三大區域。并按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三個方位設立兵營,安置父皇為他配屬的李、苗、敬等親兵衛隊,形成了“一堡控三營,御馬竹子城”的“兵城”格局。其核心是氣勢宏偉的城堡式王府--興盛堡。它東西寬四十丈,南北長二十六丈,占地二十畝。高大的城墻內,以祠堂為中心,兩條街呈“工”字型排布,寬敞的“王院”就高矗在祠堂左側正對城門略偏東的地方,一對威風凜凜的石獅,總虎視眈眈地緊盯著城門。 有一段順口溜形象的描述了它的規模和氣勢: “興盛堡,鎮東府,糯米城墻三丈五。駟馬并排跑墻頭,城角吊個八尺鼓。華山石門丈六壕,垛樓檐翹同州府。沙苑御馬收眼底,長安官家啟文牘,---。” 據《洪武實錄》記載;興盛金城建好后,朱樉專門寫奏章報備,并報請朱元璋,將興盛堡更名為“王馬”,取專為“王家御馬”之意,祝愿大明王朝如汗血寶馬一樣生龍活虎,馳騁萬里。朱元璋聞奏,欣然提筆欽名“御馬監”“王馬”。有了父皇首肯,朱欆更是“意氣風發”配合馮國勝等將軍,在御馬監訓練了“鐵拐馬”“火浮屠”等強健的大明騎兵,參加了慶陽、平涼、河西走廊等殲滅、肅清殘元勢力的戰爭,甚至活捉了(后被尋機逃脫)殘元勢力的主要人物---王保保,納王保保的妹妹為妾,基本平靜了明西北軍事爭斗。 正是由于這些“顯赫”“勞績”,朱欆深受朱元璋賞識。甚至在御覽了“白樓仙掌”“白池映岳”“華岳仙掌”等關于華山與王馬十二景的描述后,從沒有上過華山的朱元璋,竟然“連夢三日游華山、白池仙掌一瞬間”“梨園明皇杏林臥,龍灣汗血金城蹁”,寫下了少有的詩文《夢華山》并“頻頻撫須頷首‘兒娃可教也’”。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去世,朱樉“領旨詔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等諸王前往京城奔喪”,十月返回藩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奉領祭馬皇后,再次來朝”,不久受命歸藩。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將大宗正院改為宗人府,任命朱樉為宗人令,掌管皇家九族族譜、推薦賢才、賞罰諸王等皇家事務。 朱欆這些“勞績”“榮耀”,卻深深的刺激了四弟燕王朱棣(朱元璋桑妃的所生。桑妃因后宮爭寵被賜死后由馬皇后撫養,后被篡改為馬皇后所生、即后來的明成祖)的嫉妒。朱棣深恨馬皇后害死其母,“恨母及子”波及其生所有皇子,特別是太子、秦王、晉王(正史所有資料全都只記載這些皇子的惡跡和笨拙)、再加上住北平鎮守期間受元朝一些降官的影響,“生誹嫡之事”“陰篡叛之逆”。秦王朱欆,則在首當其沖。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燕王買通監察御史《奏秦王‘納妾縱敵、驕橫跋扈、奢侈糜爛》,彈劾朱欆。其中的“奢侈糜爛,納妃縱敵”正好犯了從平民起家皇帝朱元璋“節儉為本”的大忌諱,于是以朱樉過失太多為由,將其召回京城,命皇太子朱標巡視關陜,“察關陜山水形固、訪秦屬民風吏治、思都備立國方略”“勘秦王之勤惰,核劾言之長短”。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月,朱標一進陜,就直奔“御馬監”,“歷龍灣、試浮屠、登興盛、祭母后”“聚三五黑面,剜七八畬刀”,對秦王的生活、支用、民碑等做了詳實的了解,掌握朱樉的第一首資料,然后才視察了“秦形曲直、民俗物市”。當然“登秦城以思國乍,攬名勝而念高皇”,履行一下太子的職責,乃是“份內必盡”,特別是西安城“繁昌的軍政要務”、華岳仙掌,御馬監的興盛金城、汗血浮屠、杏林醉臥等王馬十二處人文名勝后,深為這些優美的景物、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多次發出“非秦王無以至此”的感嘆,更堅定了遷都西安、回護秦王的決心。當晚就起草了決定秦王前途命運與生死的《為駁“秦王‘納妾縱敵、驕橫跋扈、奢侈糜爛’ 奏”》的奏章。 其中最關鍵的一段尤為重要: “關中八大景”天然渾成,王馬十二景秦王葺復。無漢武嗜馬則緩‘封狼居胥’,建龍灣汗血乃有‘燕然勒石’。以國庫復盛唐御馬囿苑,成父皇肅元跶劣頑之事;費藩租而新槐林游云,收長安閑暇怡情之神曠;弘西安新城、則秦川隴察金湯有固,存十二景致、減軍政民務繁亂失措。...。” 旁征博引地闡述了王馬十二景“收長安閑暇怡情之神曠”、“減軍政民務繁亂失措”作用,和“費藩租”的資金來源,澄清秦王的冤屈。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朱標返回南京,與朱元璋“促膝以溫語,三日而言歡”用三天時間詳實匯報了考察的事項,特別是“慨嘆家國心、動情以秦王”,為秦王從中回護、調解。朱元璋才“釋然于心,欣慰于形”,很快就讓朱樉“復王歸蕃”。 朱標回護秦王、遷都西安,愈發增加了燕王嫉妒之心、觸及了“抑諸王以顯燕、應柳橛而易脈”的“隱思”,加快了“千古祖孫亙業”之步伐。于是,朱標得一場感冒,不到一月就“病隕”。少了朱標的回護,秦王、晉王等燕王的哥哥們都相繼“病亡”。于是很快就有了朱元璋“歸西”、皇孫朱允炆登基“削蕃”、有了“靖難之役”,有了朱棣“殺侄稱位”“遷都北平”,實現了燕王“日照龍鱗萬點金”的夢想。 雖然太子朱標遷都西安的計劃沒有實現,秦王在征戰平涼歸來“爆亡”,但“興盛金城”里的朱氏遺脈卻存續下來,城墻直到前幾年才毀跡滅痕;關中八大景、王馬十二景也被載入大明皇家“宗案”,甚至被清朝同州知府朱集義收錄到其編撰的《秦隴盛致》一書。 今天的“王馬十二景”,遺碑地點雖略有挪移,但其景觀,卻將很快得以恢復和弘揚。 作者簡介:朱選成,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81年參加工作,現任大荔縣質監局干部。 一、原創作品獎勵 贊賞金額全部歸作者。7天內閱讀量達到1000,獎勵10元。作品發布一周后以紅包形式發給原創作者。 二、投稿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