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毛德西14.麻黃升麻湯治療肺熱脾寒證

     昆山同德堂鄒醫 2020-12-19

    14.麻黃升麻湯治療肺熱脾寒證

    治驗:

    女性,26歲。素來脾虛便溏,有慢性腸炎史。某日,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鼻塞流涕,自服抗感冒藥兩天未愈,轉而但熱不寒,鼻塞流濁涕,咽喉疼痛,口干飲水不多,咳嗽吐黃痰,胸悶汗出。扁桃體大,西醫建議切除扁桃體,中醫認為:不宜切。曾服用清肺化痰藥而引起腹瀉。望診:面部痤瘡滿布,口腔有潰瘍點2個;舌不紅,舌根苔浮黃,脈寸大尺弱。診為“肺熱脾寒”證,試用麻黃升麻湯加減治之。

    方藥:

    麻黃6克,升麻5克,桂枝6克,生石膏15克,知母9克,天冬9克,黃芩9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干姜9克,茯苓15克,炒白術10克,蘆根3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上方服3劑,寒熱、咽痛、咳嗽、吐痰即愈。病人自述服藥后“非常舒服”。繼服7劑,面部痤瘡消去大半,口腔潰瘍痊愈,大便基本正常。后以四君子湯加黃芩、枇杷葉調理善后。

    方源:

    陳明.傷寒論講堂實錄[M].北京:人民生出版社,2014:239.

    注釋:

    麻黃升麻湯方證出自《傷寒論》357條,原文為:“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方藥有麻黃、升麻、當歸、知母、黃芩、玉竹(葳蕤)、芍藥、天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術、干姜十四味組成。

    對于麻黃升麻湯方證,歷代醫家有著不同認知。主要是脈證比較復雜,有上熱證,如喉咽不利,唾膿血;有下寒證,如泄利不止;有全身癥狀,即手足厥逆。其寸脈與遲脈跡象亦不一樣。但條文在厥陰篇,說明與厥陰之氣機有關,其手足厥逆是厥陰篇的主要癥狀,肝氣不舒克伐脾土,亦可引起泄利不止;那么喉咽不利與唾膿血如何解釋?醫家認為是肝木惡肺金所致,如吳謙說“熱乘虛下陷內犯厥陰,厥陰經循喉嚨,貫膈絡肺,故咽喉不利,唾膿血也。”又如程應旄直言“肝火乘金注肺而成。”所謂難治者,如方有執云:“表里雜亂而不清,陰陽暌而不相順接也”。實際是上熱下寒,虛實夾雜,故治療用藥也比較棘手。方取麻黃、升麻、桂枝、干姜、甘草以升陽;復以白術、茯苓以健脾;而以當歸、白芍、天冬、玉竹以滋陰,再以石膏、黃芩、知母以清其內熱。細細品味,這首方寓有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四君子湯、理中湯等方義,又加有滋陰的玉竹、天冬。諸藥相合,集溫、清、補、散于一體,共奏解表和里、清上溫下、滋陰和陽之功。

    陳明在治療中,因嫌棄玉竹滋陰戀邪,就去掉了,加入一味蘆根,以清肺生津排痰。在講授這首方劑時,他還將這首方編了一首歌訣,云:麻黃升麻白虎芩,四君理中去人參,桂芍當歸天門玉(葳蕤),原是肺熱脾寒存。陳在開始選用時,是說“試用”,可見對此方都談不上經驗。但僅此一例,就加深了對該方的理解與應用理念。

    約言:

     脾虛便溏,肺熱咳嗽,麻黃升麻湯主之。 

    15.吳茱萸湯加藁本治療頑固性頭痛

    治驗:

    男性,古稀之年。每屆天氣變化,遂發頭痛,而以巔頂為烈,罹患高血壓10年余。近因煩勞,頭痛劇增,時時吐涎,口淡不渴,每服涼藥則胃中不適,舌潤質淡,脈象弦細而滑。細思脈證,予《傷寒論》吳茱萸湯證較為合拍,遂以吳茱萸湯加藁本治之。

    方藥:

    黨參30克,吳茱萸6克,大棗5枚(擘),生姜10克。進藥3劑,頭痛吐涎漸減。上方加藁本10克,服5劑諸癥消失。為鞏固療效,改用吳茱萸3克(輕搗),生姜5片,大棗5枚(擘),砂仁皮3克。沸水沖浸,當茶飲之。一個月后追訪,頭痛未再發作。

    來源:

    毛德西等.毛德西方藥心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29.

    注釋:

    《傷寒論》243條云:“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云:”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例形體肥胖,從其頭痛、吐涎、喜溫食物等癥狀揣測,是由陽氣不升、濁陰上泛、引動肝氣上逆所致。予吳茱萸湯證合拍,故用之治療。后加辛溫之藁本,厥陰引經藥也,善治巔頂之痛,但不可量大久用,以免傷陰之弊。

    約言:

     巔頂痛甚,煩勞則劇,時時吐涎,吳茱萸湯主之。 

    16.吳茱萸湯加附子、黃芪治療冠心病(胸痹)

    治驗:

    男性,48歲。患心悸、胸悶3年余,心電圖提示左束支前分支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迭經中西藥物治療,始終未見明顯改善。近因氣候寒涼,加之勞累過度,致心悸、胸悶加劇。刻診:胸際痞悶,氣短,后背鈍痛,面色蒼白,四肢痿軟欠溫,小便清長,舌有紫氣、苔白膩,脈沉遲,脈率54次/分。此為胸陽不振,陰寒阻滯,營血痹阻,治以益氣通陽、宣痹散結,方選吳茱萸湯治之。

    方藥:

    紅參8克,吳茱萸、附子各10克,干姜5克,生黃芪12克,大棗5枚。5劑后悸悶減輕,后背轉為隱痛,脈沉弱無力,遲緩之象改善,唯滿舌紫氣依然。原方加丹參20克,繼服5劑,脈柔和有力,癥狀明顯減輕,脈率66次/分。舌質略顯淡紅。遂于原方加雞血藤40克,迭進15劑,恙情基本消失。

    來源:

    孫伯青.仲景吳茱萸湯臨床治驗[J].陜西中醫,2000,21(11):518.

    注釋:

    吳茱萸湯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組成。其暖肝溫胃,散寒降氣作用比較顯著。止痛止嘔是吳茱萸湯的兩大功效,擴大用于冠心病者很少見于報端。此例有胸背痛,并有脈遲等陽氣不足證,這與吳茱萸湯溫陽益氣、理氣止痛的作用不謀而合。《醫學啟源》云:“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它與附子、干姜配伍,更顯得散寒之力足矣。加之紅參溫陽益氣,黃芪益氣護衛,大棗溫養胃氣,用于冠心病(胸痹心痛)陽虛寒凝者,自然取效。

    約言:

     胸際痞悶,氣短,后背鈍痛,面色蒼白,四肢痿軟欠溫,小便清長,舌有紫氣、苔白膩,脈沉遲,吳茱萸湯治之。 

    17.吳茱萸湯治療尸厥

    治驗:

    女性,38歲。素體虛弱,曾患血崩,近因腹部不適,請某醫診治。服藥即瀉,病情突變,暈厥瞑,若已死,如是半日許,家人已備后事,族人以身尚微溫,拒入殮。由此爭論不休,后托鄰居前往冉雪峰處以解糾紛。冉往,病人目瞑齒露,死氣沉沉,但以手觸體,身冷未僵;捫其胸腹,心下微溫,恍惚有跳動意;按其寸口,在若有若無間,可見心體未全靜止,脈息未全厥絕。族人求一處方,姑擬參附湯,煎濃汁,微微灌之。越二時許,復來邀診。見其眼半睜,體微溫,按其心部,跳躍較明晰,寸口脈雖極弱極微,但較先時明晰。扶起手自肩部向上診察時,見其欲以手捫頭而不能,因問:病人未昏厥時曾云頭痛否?家人曰:痛甚。因思仲景頭痛欲絕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擬吳茱萸湯一方治之。

    方藥:

    ①參附湯:人參3克,附子3克。②吳茱萸湯:吳茱萸9克,人參4.5克,生姜9克,大棗4枚。

    第二天復診,神識漸清,于前方減吳茱萸之半,加人參至9克,一周后病大減。用當歸內補建中湯,炙甘草湯等收功。

    來源:

    冉雪峰.冉雪峰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6.

    注釋:

    發病時,狀如尸厥,未發時,頭痛甚,明顯與厥陰肝經有關。吳茱萸湯所治為陽明寒嘔、少陰下利、厥陰頭痛,皆寒濁上逆而致。但在應用時,對癥狀的選擇并非全部,有一主癥,加之脈舌顯示有寒象者,即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此例危癥,一般很難明其證,更談不上給予良策。經治者冉雪峰先生為當代大醫,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擔任衛生部中醫顧問,著作甚豐,治驗頗多,對經方研究尤深,其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影響至今。

    約言:

     時發頭痛,神疲,甚則肢冷,脈微弱,吳茱萸湯主之。 

    18.黃連阿膠湯治療失眠

    治驗:

    女性病人,失眠十余年。服用許多鎮靜藥,均無效。就診時已7日不眠。經路志正先生診后,擬黃連阿膠湯治之。

    方藥:

    黃連10克,黃芩10克,白芍15克,阿膠12克(烊化),雞子黃1枚。療效明顯。

    來源:

    孫建芝等.河南省當代名醫內科學術精華[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44.

    注釋:

    《傷寒論》303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此為心火旺盛失眠癥。故取黃連、黃芩清心火,白芍、阿膠、雞子黃滋養陰血,陰足涵陽,陽入于陰,自然安眠。此案為國醫大師路志正先生治驗。診時已有7日未眠。路老用上方,前三味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二煎取200毫升,阿膠烊化100毫升,共計600毫升,加入雞子黃攪和,每次服200毫升,日服3次。服藥當日睡眠4個小時,次日睡眠7個小時。服藥7日,睡眠正常,后以歸脾湯、杞菊地黃丸善其后。路老指出,黃連阿膠湯應用指征為:舌尖紅絳,脈象細數。若舌苔厚膩或光滑無苔,則非本方所宜。

    約言:

     少陰病,心煩失眠,舌質赤,脈細數,黃連阿膠湯主之。 

    19.黃連阿膠湯治療顏面頑固皮膚病

    治驗:

    女性,為日本漢醫學家大塚敬節的妻子。患頑固性皮膚病多年。顏面皮疹呈圓形,以兩頰為中心向外擴展,瘙癢,色微紅,干燥,有微小皮屑,遇強風或日光后,紅色變濃,瘙癢加重。大塚敬節先生以大柴胡湯加石膏、大黃牡丹皮湯加薏苡仁、桂枝茯苓丸和黃連解毒湯治療,治療百日無效,反有加重傾向。后經過思考,改用黃連阿膠湯治療,約一個月竟然痊愈。

    方藥:

    黃連3克,黃芩2克,芍藥2.5克。將上藥如常法煎取去渣,納入阿膠,再置火上使阿膠烊化,待稍冷后如卵黃一枚,攪拌后分三次服用。

    來源:

    大塚敬節.漢方診療三十年[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363-364.

    注釋:

    此例為大塚敬節治療其妻子皮膚病的經過。經用幾個中醫方子后,大塚敬節將要喪失信心,認為漢方無可能治療此疾。后來反復思考,確認用阿膠可以滋潤皮膚之干燥,黃連與黃芩可祛除皮疹的發紅與熱感,遂投以黃連阿膠湯。服藥一次,皮疹的發紅即變淡,一周后瘙癢解除,約一個月后痊愈。后來大塚敬節用此方治愈多例女性顏面皮膚病。他指出:應用黃連阿膠湯的指征是皮疹小,隆起不明顯,疹色帶有紅色、干燥等。

    大塚敬節所治之皮疹,已經超出《傷寒論》原文所治范疇。“心中煩,不得眠”與皮疹無以匹對,但其致病機制是一致的,那就是陰分之熱在作亂。阿膠、雞子黃、芍藥,養陰血也;黃芩、黃連,清心火也。如此藥性,凡陰血不足,熱邪內伏,由此引起的失眠、皮疹、咯血、便血等,均可用此方治之。

    約言:

     婦女顏面皮疹,瘙癢,干燥,色微紅,黃連阿膠湯治之。 

    20.黃連阿膠湯加龍骨、牡蠣等治療血虛眩暈

    治驗:

    女性,31歲,職業醫生。崩漏始愈,又遇憤怒,遂患眩暈,幾欲跌仆。伴心悸不安,寤而不寐,動輒汗出,手足麻木,有時筋脈抽搐,口干。舌紅少津、無苔,脈弦細而數。診為營血不足,肝陽上亢,取黃連阿膠湯治之。

    方藥:

    生地18克,白芍12克,當歸18克,柏子仁12克,龍骨18克,牡蠣18克,阿膠12克(烊化),雞子黃2枚。上7味煎妥后去渣,再放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服藥13劑,諸癥悉平。

    來源:

    孫朝宗.孫魯川醫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6.

    注釋:

    《臨證指南醫案》云“女子以肝為先天”。血崩之后,陰血未復,又遇憤怒,肝氣不平,郁而生風,風陽上亢,故而眩暈。經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酸瀉之。”黃連阿膠湯既有甘味的地黃、阿膠、當歸,又有酸味的白芍;所加龍骨、牡蠣,收斂上亢之風;柏子仁養陰潤燥。前賢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之謂也。

    約言:

     陰血虛而肝風亢,眩暈,手足麻木,舌紅,脈細數者,黃連阿膠湯治之。 

    21.桃花湯治療膿血便

    治驗:

    男性,56歲。患腸傷寒住院治療月余,基本治愈,唯大便瀉下膿血,血多而膿少,日行三四次,腹時痛,屢治不效。面色不澤,手足發涼,食減體倦,舌淡胖大,六脈弦緩。此屬少陰下利,脾腎陽虛,寒傷血絡,下焦失約,以桃花湯治之。

    方藥:

    赤石脂30克(一半煎湯,一半研末沖服),炮姜9克,粳米9克,人參9克,黃芪9克。服3劑而血止,又服3劑,大便不瀉,體力轉佳。后用歸脾湯鞏固療效。

    來源:

    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180.

    注釋:

    桃花湯在《傷寒論》中有兩條,分別是306條與307條,均以膿血便為主癥。一提膿血便,人們常常想到痢疾,為熱毒浸淫腸黏膜所致,但此處卻是陽虛失約,血無所歸而致。“陽虛則寒”,說明陽虛亦可見膿血便。本例所見“手足發涼,舌淡胖大”,為陽虛指征,故取桃花湯治之。方取干姜溫陽散寒,赤石脂體重性澀,固攝下焦;粳米甘溫,其質柔和,善養中焦,三味協力,共奏溫陽固攝的作用。

    前人有“下焦有病誰能會,需用余糧赤石脂”之說,說明赤石脂與禹余糧,均有固澀下焦滑脫的作用。赤石脂,色似桃花,故又名桃花石,取其春天桃花盛開之意。赤石脂為礦物藥,為粉末狀,進入腸道后吸附大量水分,由于水分被吸收,所以大便里的水量就會減少;同時,這種粉末可以黏附在腸壁上,保護腸道,減少刺激與運動,從而減少腹瀉的次數。這與西藥蒙脫石散的作用類似。

    約言:

     少陰下利,膿血便,膿多而血少,手足不溫,舌苔胖大,下焦失約也,桃花湯主之。 

    22.桔梗湯加金銀花、板藍根治療慢性咽炎

    治驗:

    女性,20歲。患慢性咽炎,咽部不適,疼痛且干,服抗生素及含漱藥,效果不顯。刻診:咽部紅腫,舌苔薄白,脈象沉數,證屬邪熱客咽。治當清熱利咽,宗桔梗湯加金銀花、板藍根治之。

    方藥:

    生甘草3克,炙甘草3克,桔梗15克,金銀花15克,板藍根10克。水煎溫服,進藥6劑,諸癥銳減。二診:上方加麥冬10克,去板藍根,服藥6劑,基本痊愈。之后以生甘草5克、桔梗5克、金銀花5克,沸水浸漬,代茶頻飲,未見復發。

    來源:

    聶惠民.傷寒論與臨證[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587.

    注釋:

    《傷寒論》311條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甘草湯,僅一味甘草,加入桔梗,即桔梗湯。

    甘草湯、桔梗湯,以及半夏湯、苦酒湯四方,皆為少陰咽痛而設。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故有咽痛癥。少陰病二三日,是說得病之初,少陰經之邪熱客于喉嚨,別無他癥,僅咽痛而已,可算少陰經病之輕癥矣。

    甘草一味,生涼熟溫,生甘草瀉火解毒,消癰腫,利咽喉,方用一味,量大力宏;若不愈,加苦辛之桔梗,開宣肺氣,以利咽喉。徐忠云:“甘草一味獨行,最能和陰而清沖任之熱,每見生便癰者,驟煎四兩,頓服立愈。則其能清少陰客熱可知,所以為咽痛專方也。”《傷寒論》中用甘草之方70個,多數用炙甘草,唯此方用生甘草。《本草正》說甘草甘平,“毒藥得之了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可見甘草有多方面的用途。岳美中先生曾治一例咽喉痛如刀割,曾用西藥無效,局部不紅不腫,予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消失。

    桔梗湯后世又名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疾。民間有“甘草桔梗,專治喉嚨”語,應是從此而來。本例為聶惠民醫案,聶氏還將此方用于扁桃體炎、梅核氣、咳嗽等,少予增味,每獲良效。對于干性咳嗽,筆者常用生甘草5克,桔梗10克,麥冬5克,北沙參10克。沸水沖,緩緩飲,常有覆杯之效。

    約言:

     感冒初期,咽紅且痛,脈數者,桔梗湯主之。 

    23.苦酒湯加味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治驗:

    男性,12歲,患急性扁桃體炎,延治成膿腫,請中醫診治。病兒語聲不出,不能講話。雙側扁桃體化膿,喉中僅有麥稈細一條線,痰涎壅盛,時時漱口,不能清理,熱勢7日不退,恐有窒息之險。先用三棱針重刺出血,病孩得汗,熱勢緩解。針畢已能說話。遂留六神丸10粒,5次含化。次晨腫大之扁桃體已縮小1/3,熱退,痰涎減少,舌苔黃膩。遂疏兩方。

    方藥:

    ①苦酒湯:生半夏5克(打碎,沸水沖洗7次),以好醋60克、水30克,煎3沸,去渣,代稍冷,沖化蛋清一枚,緩緩呷服,每日1劑,連服2劑。

    ②連翹、金銀花、玄參、夏枯草各30克,蚤休15克,山豆根、射干、桔梗、皂刺、甘草各10克。3劑。

    上藥服后,化膿之雙蛾,竟完整地脫殼而愈。

    來源:

    李可.李可老中醫危急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94-295.

    注釋:

    苦酒湯為《傷寒論》方:“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原方為生半夏洗破14枚。洗,即沸水沖洗多次,以去其辛烈之味;破,即打碎,使有效成分易于溶水。14枚約5克左右。苦酒,即醋。用醋與水先煎半夏3沸,去渣,待稍冷溶入蛋清。服1劑,痰已清,腫大減,2劑服完痊愈。本例痰涎甚重,非生半夏難以祛除纏喉之痰,用醋制酸以降火斂瘡,雞蛋清可清肺利咽,三味合力,清解痰涎之力更佳。第二個方子是清熱解毒、散結療咽的經驗方,其作用亦不可忽視。

    約言: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痰涎壅盛,聲音不出,苦酒湯參合治之。 

    24.苦酒湯治療咽痛

    治驗:

    痰熱愈閉證,咽痛,均擬苦酒湯治療之。

    方藥:

    半夏10克,雞蛋清2個,入米醋50毫升中浸泡10分鐘,用文火煎煮5分鐘,去渣,頻頻含咽之。治療34例,72小時內全部治愈。其中24小時內痊愈者14例,48小時內痊愈者13例,72小時內痊愈者7例。

    來源:

    陳斌.苦酒湯證病機當為“痰熱郁閉”——附34例臨床分析[J].河南中醫,1990(6):19.

    注釋:

    對于苦酒湯證之分析,錢天來說得比較清晰,他說:“少陰之陰火上攻,非辛溫滑利,不足以開上焦痰熱之郁結,故以半夏為君。咽中傷爛,肺受火刑,金實無聲,故語言不能,聲音不出,故以雞子白之清涼滑竅為臣。陰火上逆,非寒涼可治,當用酸斂以收之,故用味酸性斂之苦酒為佐,使陰中熱淫之氣斂降,如霧斂云收,則天晴氣朗而清明如故矣。”(《傷寒溯源集》)

    約言:

     咽痛,有痰熱指征者,苦酒湯治之。 

    25.烏梅丸治療突發腹痛

    治驗:

    男性,39歲。在田間勞動時,忽然全身難受,四肢發涼,頭冒冷汗,腹痛腸鳴。旋即晝夜腹瀉,下利頻繁,夾膿帶血,數日無好轉。每日下利十余次,便稀帶黏膿狀色黃赤,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兼見干嘔、心煩、口渴、肢冷,舌質黯淡,苔黃膩而厚。此為寒熱錯雜證腸癖,病在厥陰,宜扶正祛邪、寒熱并用,烏梅丸主之。

    方藥:

    烏梅30克,細辛6克,干姜30克,黃連12克,當歸10克,制附子60克(久煎),蜀椒6克,桂枝10克,黨參12克,黃柏10克,水煎服。忌食油葷、生冷。2劑而愈。兩年后隨訪,言“至今未再復發”。

    來源:

    范學文等.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284.

    注釋:

    《傷寒論》326條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這是厥陰病的主條文,反映了厥陰病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的復雜病機,而烏梅丸為公認之主方。本例之上熱癥狀為干嘔、口渴、心煩、舌苔黃膩等;下寒癥狀為腹痛下利、四肢發涼(腎陽虛證)等,可謂上熱為標,下寒為本,所以方中辛溫之附、姜、辛、椒、桂枝、參等的用量較大,而黃連、黃柏的用量較小。如此重癥,2劑而愈,簡直不敢思欲。但療效就是如此神奇,這就是中醫中藥的魅力。

    約言:

     病情突發,四肢寒涼,腹痛腸鳴,下利不止,夾有膿血,伴見心煩口渴,舌苔黃膩,病在厥陰,烏梅丸主之。 

    26.烏梅丸合真武湯治療水腫、虛勞(腎病綜合征)

    治驗:

    女性,26歲。兩年前周身水腫,腰部酸痛,經各項檢查,診為“腎病綜合征”。既往多次住院治療,曾用白蛋白、利尿藥,并多次用中藥治療。亦曾用過潑尼松等。現癥:面色?白,神疲乏力,周身浮腫,小便減少,咽痛,口干口渴,納差,胃脘脹滿,動輒感冒,發熱37.3~38.5℃,尿蛋白(++++),白/球倒置,尿素氮17.22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5mmol/L,并呈高血脂;舌紅苔黃膩,脈沉細數。此由肝脾腎功能失調,水濕內停,精微外泄,給予烏梅丸合真武湯加減。

    方藥:

    烏梅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干姜15克,附子15克,細辛3克,黨參12克,當歸15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茯苓40克,白術15克,生姜10克為引。6劑。二診:加入黃芪30克。20劑。經服20劑后,水腫基本消退,大部分癥狀明顯減輕。尿蛋白(++),以上方去細辛,加防風(含玉屏風散之意),繼服60劑,基本告愈。一年后隨訪,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多次復查尿蛋白均(-)。

    來源:

    彭勃等.全國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薈萃河南中醫學院專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8-189.

    注釋:

    此例為河南中醫學院高體三教授的醫案。高老對疑難雜病,善從足三陰入手,他將足三陰比喻為:肝木好比樹,脾土好比地,腎水好比墑。臨床常見“木郁克土”“水不生木”以及“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候,認為脾虛則多濕,腎虛則多寒,肝虛則多風。而腎病綜合征(水腫、虛勞),正是脾腎之虛、肝經之風在作祟。而烏梅丸為肝經藥,以暖腎、溫脾、達肝見功;真武湯為溫養脾腎、化氣行水藥,方有白芍養血疏肝,木氣條達,亦利于脾濕之疏泄。本例上有濕熱之彌漫,下有脾濕之氣虛,寒熱錯雜,虛實互現,故治療不可單方取效。烏梅丸為寒熱、補瀉、升降溶于一方,但溫陽化氣利水顯得不足,故又取真武湯溫養之。諸藥合用,寒熱并舉,使木達、水暖、土和,精微藏而水腫除。

    約言:

     腎病綜合征,出現蛋白尿,水腫,下肢尤甚,脈沉細,烏梅丸合真武湯治之。 

    27.烏梅丸治療肺腺癌晚期

    治驗:

    女性,57歲,肺腺癌晚期患者。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胸腔積液,行化療7次后。來診時神志清晰,精神差,怕冷無力,左脅下疼痛較甚,下利不止,日6~7次。少腹不溫,手足厥冷,晨起有血痰,口干口苦,胸中煩熱,嘔惡時作,眠差,納差,舌紅、苔中剝,脈細。且寒熱往來并見。考慮為癌毒深伏,正氣大傷,臟腑氣機升降失司,寒熱病邪交錯,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予以烏梅丸加減治之。

    方藥:

    烏梅30克,細辛3克,桂枝8克,蒲黃炭15克,干姜10克,紅參10克(另燉),炮附子15克(先煎),夜交藤15克,黃連15克,黃柏10克,生黃芪3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術15克,枳殼6克,地骨皮15克,五靈脂10克。水煎服。7劑。服藥后,腹瀉次數明顯減少,余癥均減輕或消失,之后患者連續就診7次,均以上方化裁,腹瀉消失,病情逐漸穩定。

    來源:鄧鐵濤.名師與高徒[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26.

    注釋:

    本例是北京東直門醫院李忠的醫案。他有一篇文章《從厥陰辨治惡性腫瘤的臨證思考》,認為癌癥病位在厥陰,其病機在于陰陽氣不相順接,證屬陰陽錯雜,寒熱混淆,其治療大法應為寒溫并用,補瀉兼施,通調陰陽。他以烏梅丸加減,治療晚期腫瘤收到很好效果。烏梅丸一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熱之品,以雜治雜。本例以烏梅酸澀斂陰生津;附、姜、辛、桂溫補五臟之陽氣;黃連、黃柏清泄邪熱;紅參、黃芪補虛安中;延胡索、五靈脂止痛;夜交藤安神;蒲黃炭止血;地骨皮養陰清熱;白術、枳殼健脾行氣,升清降濁。是方寒溫并用,補瀉兼施,共奏順接陰陽、平調寒熱之效。

    約言:

     晚期癌癥,寒熱交錯,陰陽不順,可予烏梅丸加減治之。 

    28.白頭翁湯治療阿米巴痢疾

    治驗:

    男性,50歲,患阿米巴痢疾15年。每次發作有腹脹,里急后重,黏液性血便。當時大便化驗:阿米巴孢囊陽性。曾用抗生素、阿的平等治療,癥狀暫時控制,但每年均要發作幾次。改用白頭翁湯灌腸治之。

    方藥:

    白頭翁30克,連翹30克,黃柏6克,梔子6克。水煎取液,保留灌腸2次,治愈。隨訪1年,未見復發。

    來源:

    戴利華.“白頭翁湯”加減灌腸治愈十五年患慢性阿米巴痢一例[J].新中醫,1974(4):38.

    注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云:“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此條并見于《傷寒論》370條。以本條而言,為濕熱痢疾,這里的“利”,即痢疾,必見膿血便;“下重”,即里急后重,所用白頭翁湯,不是內服而是灌腸,直接作用于病灶,較內服效果更快。據報道,隨癥加減,本方還可以用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盆腔炎等。血便加地榆,氣滯加木香、枳殼,盆腔包塊加穿山甲、赤芍,盆腔積液加薏苡仁、瞿麥,尿路感染加桉樹葉、竹葉等。

    約言:

     阿米巴痢,有膿血便,里急后重,白頭翁湯主之。 

    29.牡蠣澤瀉散加黃芪、當歸等治療懸飲(滲出性胸膜炎)

    治驗:

    老媼,患肺結核十余年,反復發作,時輕時重。三周前,自感脅痛如刺,咳唾引痛,寒熱間作,經用抗結核藥,諸癥得以緩解。但咳喘痛不已,經造影得知:右側滲出性胸膜炎,要求中醫治療。刻診:面色青灰,皺眉苦吟,喘咳氣急,倚息不臥。每咳必以手托脅肋,轉側痛甚,冷汗涔涔,腹滿不欲食,大便數日不行,小溲短赤,舌苔白干少津,脈沉弦緊。證屬懸飲,乃氣結津阻,正氣不支之象,當逐水祛痰、益氣活血法,取牡蠣澤瀉散加黃芪當歸等治之。

    方藥:

    煅牡蠣30克,澤瀉15克,葶藶子15克,商陸根6克,瓜蔞根30克,海藻15克,紅參10克,當歸10克,黃芪15克。每日一劑,分兩次煎服,囑服5帖。二診得知,服用上方2劑,腸中轆轆鳴響,旋即瀉下稀痰糞水數盂,頓覺胸寬氣舒。后又進退20余劑,諸癥悉除。經查:胸水全無,繼以八珍、四君二方,調理以善后。

    來源:

    李浩澎等.牡蠣澤瀉散臨床新用[J].河南中醫,1989(4):14.

    注釋:

    牡蠣澤瀉散出自《傷寒論》394條,原文云:“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原方由牡蠣、澤瀉、蜀漆、葶藶子、商陸根、海藻、瓜蔞根七味藥組成。以活血利水、軟堅散結見長。本例所用,未用蜀漆,而加用黃芪、當歸、紅參,益氣、溫陽、活血,增強了機體抗病能力,是謂上策。

    約言:

     咳唾引痛,寒熱兼作,倚息不得臥,氣結津阻也,牡蠣澤瀉散主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国产宅男宅女精品A片在线观看|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欧美午夜成人片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边摸边吃奶边叫做激情视频| 夜夜爽妓女8888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免费高清特级毛片A片|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中国少妇初尝黑人巨高清|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男女啪啪18禁无遮挡激烈|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日本精品不卡一二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影视大全免费观看| 男人把女人桶到喷白浆的软件免费 |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成 人影片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制服丝袜系列AV无码|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