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高山碼字,我們繼續研讀《朱子家訓》。 前面幾天發布了四篇解讀(文尾有鏈接),得到了一些網友的分享、收藏、轉發和推薦,在此感謝各位的厚愛和頭條君的大力推薦。 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告誡后人如何為人處世的十個方面。詳細為大家講解古今有什么變化,今人有什么不當之處,以及我們該傳承什么和摒棄什么等等一系列問題。 希望喜歡的朋友先加我關注,以便之后第一時間能夠看到我的作品。 原文及解析
下面以更加簡便的文字為大家總結十句格言的內容: 對別人好 古今對比下面,我將對照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放在古今的時間上一一作個對比,同時看今天的我們有什么不當之處。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這兩句都是《增廣賢文》里的兩句話。 這兩句話高度總結了古時有些人對待窮人和富人迥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可以說是耳熟能詳,言簡意賅,生動形象。 從當今社會來看,這種嫌貧愛富的待人態度,也是屢見不鮮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抖音里的一種現象:原來有一個倒茶的視頻,就是給客人倒滿茶,客人蓋杯走人;后來又有一種很火的視頻,就是妹妹給富哥哥煙酒,而給窮哥哥一袋紅薯,上面呢放了一沓現金。 這就充分說明了現在對待貧富仍然有著不同的態度,但是正能量,還是傳揚平等對待,而不是憤世嫉俗地傳播負能量。 看到這樣視頻的朋友請在后面留言,回復一個1鼓勵一下吧。 明哲保身是古人回避危機而保全自己的處世態度。 從另一個角度看,古人把能夠保全自己的人稱之為明智的人。 故而家訓中告誡晚輩“保身”的最基本要求,不要“爭訟”和“言多”,跟別人爭斗訴訟沒有一點好處,多嘴多舌會讓你吃很多苦頭。 放眼現在,我們很多家長還是教育孩子不要跟別人斗狠,也不要在背后議論別人的一些事情。 但是呢,還有很多家長從小教育孩子凡事不能吃虧,別的小朋友打了你家孩子一下,你就教育孩子必須打回去? 對這種教育方式,我在這里不作任何評論。 只不過這樣的教育,我認為,你家的孩子長大以后肯定會很強勢,在社會上會很不得人和。 欺凌弱小一直是故事里壞人的標簽,如影隨形的是鋤強扶弱的橋段。 家訓中教育晚輩,欺負孤兒寡母這樣的事是千萬不能做的,就連為了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殺牛羊雞鴨也是十分不對的。 遠離了宗法社會,放眼法治健全的今天,我們身邊也有欺凌弱小的事件發生。 比如為了一私之欲而強拆別人的房屋,為了口腹之欲而導致的非典等等。 古人對晚輩的性格和勤奮有著一致的要求。 在修身養性方面,都要求有一個很好的性格,這樣就不至于犯錯誤,在勤奮方面,都要求陽光積極,這樣不至于一事無成。 在性格分明的四大名著中,有嫉惡如仇的李逵,有粗狂易怒的張飛,有好色市儈的豬八戒,也有聰慧能干的王熙鳳。 各人性格不同,人生道路就會迥然不同。 古人告誡晚輩需要一個好性格,加之勤奮,你的人生才能成功。 在現在家庭教育里面,同樣也注意性格培養,而且還會有很多方法,很多家長身體力行地勤奮工作,要求孩子當然勤奮學習,勤奮做題。 《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之父賈政,在寶玉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時,免不了給他顏色看。 從這一點看,古代的父母都不喜歡孩子跟一些無所事事、不學無術的人交往,而一旦孩子跟一些對前途有益的朋友交往,他們就會很喜歡。 這一點,在今天也能看出端倪。 當我們的孩子跟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小朋友一起玩時,就覺得占了一點便宜,一旦一起玩的孩子調皮搗蛋,就會覺得會帶壞我們的孩子。 少年老成,是古今父母對子女滿意度的一個標準。 假如一個孩子長不大,很大年紀了還一點不懂事,古今父母都會很著急:這個孩子難以成人。 少年老成,在一個孩子的言語上可以表現得出來。 有些孩子口無遮攔,說什么話都不經過腦子,這就使得父母在別人面前覺得很丟面子。 相反,假如一個孩子說什么話都有大人樣,這個時候父母在別人的奉承下,就會覺得孩子真是的很有教養。 “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自古以來對受到別人恩惠所持的正確態度。 不僅如此,把“施惠勿念”放在前面,表示了古人對要求他人必須先自律的一個處世原則。 告誡晚輩給予別人恩惠以后,千萬不要跟別人提起,經常念念叨叨,你的恩惠將不會是恩,而是惡了。 現實中,我們很多人也愛施恩于人,但是事后跟這個朋友說一聲,那個朋友說一句,生怕全世界人都不知道一樣,實際上搞得受恩人嘴里不好說什么,心里肯定對你沒有了那份感恩之心了。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自古的待人之道。 家訓中要求晚輩在對待任何事情上,不要說得太滿,做得太絕,而是需要給留下一點余地。 明明是自認為絕對正確的事情,未必沒有漏洞。 不僅如此,就是在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以后,需要知足常樂,不可自我膨脹,得隴望蜀,再進一步也許就會前功盡棄。 這樣的事情同樣在今天看來同樣富有哲理。 且看現在說得最多的某某資本壟斷,就是不能知足而跌下了神壇。 從古到今,很多人都有嫉妒之心。 別人歡喜的時候,就很氣憤,別人傷心的時候,卻很高興。 家訓中明確告誡了晚輩不能這樣。 這也是教育晚輩要有博大胸懷,不要為因為嫉妒而使自己丟失了心智,影響了個人修為。 用現在人的話說就是影響個人格局。 心胸不大的人,怎能有大的發展前途?看見別人悲傷的時候卻高興的人,怎么可能有朋友? 在很多的古書籍中,都把“好人好報”作為觀念正確在流傳。 家訓中,把行善和行惡擺在一起作了一個類比。 即行善的目的假如是為了讓別人知道,那就不是真的善;行惡以后不知悔改而生怕別人知道了,那就是可惡至極了。 這一點,與“施恩勿念,受惠勿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很多“慈善家”捐款,惟恐天下人不知而大張旗鼓。 同理,有些有著黑惡歷史的人生怕別人知道不堪的歷史而到處洗白。 這些,是不是古人早就洞悉? 性格開朗 該傳承什么和摒棄什么以上為人處世的十個方面,是古人為了晚輩能夠正確地立足社會而教誨的內容。 與前面的對待家務事的態度、對待錢財的態度、對待家人親人的態度不盡相同,為人處世的十個方面鮮有糟粕,優良的理念放在今天都值得我們去繼承。 比如待人不要以貧富區別對待,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窮沒有窮根,富沒有富種。 再比如交朋結友,跟好人學好人,跟著爛人去撲街。 還比如關于恩惠問題,很多人明明施恩給別人了,別人不但不領情,最后卻成了仇人,這是為什么,假如真正讀懂了家訓中所說的“施惠勿念,受恩勿忘”之句,你就一定會恍然大悟到底差錯出在哪里了。 當然,也并非完全沒有可以摒棄的內容。 比如從多元化教育方式來看,假如我們的孩子都按照這十大格言來培養的話,溫良恭儉讓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會沒有太多的上進心,還會都帶有酸酸的勁道,這是很多人不愿見到的。 那么,是不是這些處世格言就一無是處了呢? 答案當然不是的。 作為成年人的你,假如認真看懂了以上為人處世的十大格言以后,閉上眼睛,你覺得以上十個方面自己都做得夠嗎? 答案當然是不夠的。 因為人無完人嘛。 所以,作為成年人的你,在有一定的閱歷以后再看這些為人處世的準則,我相信只要肯對照規范,你會做出更加完美的自我。 完美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