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結束,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當時,為了便于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我軍各個野戰軍部隊分別進行了一次改編,如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不過,作為我軍五大野戰軍部隊之一的華北軍區野戰軍,并沒有進行統一的數字序列改編,只是將序列下的三個兵團按照數字序列,改編為了第18兵團、第19兵團和第20兵團。 一、第18兵團也就是之前的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其戰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三個軍,分別是第60軍(由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第8縱隊改編而成)、第61軍(由原華北軍區第13縱隊改編而成)、第62軍(由原華北軍區第15縱隊改編而成)。到了1949年6月,第18兵團被劃歸到了第一野戰軍戰斗序列,作戰番號沒有變化。1950年4月,第18兵團番號被撤銷,所轄各軍分別組成川西、川北、西康軍區。 第18兵團在劃歸第一野戰軍之后,擔任兵團司令員的是周士第,他是今海南瓊海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周士第曾經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參謀長、晉綏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周士第歷任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副司令員、第18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之后,周士第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在1955年,周士第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二、第19兵團也就是之前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其戰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三個軍,分別是第63軍(由原華北軍區第3縱隊改編而成)、第64軍(由原華北軍區第4縱隊改編而成)、第65軍(由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8縱隊改稱)。到了1949年6月,第19兵團也被劃歸到第一野戰軍戰斗序列,作戰番號沒有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后,第19兵團轉制為工程部隊,于1962年11月被撤銷番號。 第19兵團在改編形成之后,擔任兵團司令員的是楊得志,他是今湖南株洲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楊得志曾經擔任過八路軍第685團團長、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等職務。在解放戰爭中,楊得志歷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第19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之后,楊得志率領第19兵團還參加了抗美援朝。在1955年,楊得志也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三、第20兵團也就是之前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其戰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三個軍,分別是第66軍(由華北軍區第一縱隊改編而成)、第67軍(由華北軍區第2縱隊改編而成)、第68軍(由華北軍區第6縱隊改編而成)。不久之后,第20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等地,擔負海防任務,成為解放軍總部直屬部隊。1950年8月,第20兵團的番號被撤銷,所轄各軍直屬華北軍區序列。 第20兵團在改編形成之后,擔任兵團司令員的是楊成武,他是今福建長汀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曾經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冀中軍區司令員等職務。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歷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第20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之后,楊成武率領第20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在1955年,楊成武同樣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