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網(ID: vcbeat) 1 什么是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mass index(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叫作Quetelet index克托萊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其計算方法為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BMI來對肥胖或超重進行定義。 ▼ BMI值起初的設計是一個用于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是將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數值與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聯。但BMI值只是一個參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還需要其他科學手段的輔助。但由于其簡單易行,BMI的角色也在慢慢改變,從醫學用途延伸為一般大眾的纖體指標。其評判標準如下: 從以上三個不同標準,我們可以看出,BMI的評判標準并不唯一。這是由于WHO雖然對肥胖早有規定,但其標準是建立于西方人群研究數據之上的,僅東西方而言,人口的多樣性就造成了標準的不唯一性。更有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由于生活環境差異造成的身體發育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BMI指數我們應該辯證對待。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周北凡教授在剛出版的《大眾醫學》A7期上撰文介紹說,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根據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群有關數據的匯總分析報告,首次提出了適合中國成人的肥胖標準: 體重指數大于等于24為超重,大于等于28為肥胖;男性腰圍大于等于85厘米,女性腰圍大于等于80厘米為腰部肥胖標準。 BMI指數不適宜人群:
成人BMI指數過高可能會引起的疾病 BMI指數范圍展示了體重與疾病、死亡一定的關系,超重或肥胖人群面臨以下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2 BMI指數的應用 ▌公眾健康 BMI指數可以作為一種估計肥胖癥的粗略工具。但BMI指數的二元性在于盡管它作為一種粗略計算簡單易行,然而其準確性以及相關性還需提高。BMI指數適合預估久坐和超重人群的趨勢,因為計算誤差小。早在80年代初期,BMI指數已經作為判定肥胖癥的標準之一了。BMI指數廣義相關性尤其適用于關于肥胖或其他病情的一致數據。 ▌臨床實踐 BMI指數除了不適用于運動員、兒童、老年人、體弱者,其實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多應用。尤其是在美國,已經采用BMI值來評判由于飲食失調,如神經性食欲缺乏(anorexia nervosa)和神經性暴食癥(bulimia nervosa)為代表引起的體重過輕癥狀。 ▌制定法律 法國、以色列、意大利、西班牙明令禁止時裝秀模特BMI指數低于18(以色列不能低于18.5),其目的在于遏制一昧追求低BMI指數時裝模特和普通人群患上厭食癥的趨勢。 BMI指數的局限性 醫療機構和統計社區已明確指出BMI指數應用的局限性。 ▌忽略了比例定律(scaling law) 由于BMI值計算法則依賴于體重和身高的平方數值,并不是一種線性維度的比較。即一個更高的人,恰好擁有相對一樣的體型和身體成分構成,但其BMI值會偏高。 ▌忽略了個體特征 對于體格高大的人群來說,BMI值應該上移10%左右,而對于身材矮小的人群來說,BMI值應該下移10%。換句話說,骨架小的人如果有更多脂肪,其BMI值反映出來的結果也是處于正常區間,反過來說,骨架大的人即使體脂率相對較低,本來健康的狀況,BMI值反映出來的結果也會是超重。同時隨著年紀變大,身高“縮水”這一現象,BMI值也無法完全準確反映出預期結果。 ▌不區分肌肉質量和脂肪質量 有時BMI值會判定一個體型良好的人為肥胖,而同時將一個體型較差的人判定為正常,這是為什么呢?一項針對13601人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人群(BMI>30)中,男性占21%,女性占31%,而在體脂率測試中,50%的男性和62%的女性均處于肥胖狀態。BMI的不敏感性就在于它未區分肌肉與脂肪的相對比重。比如對一個體脂率為10%-15%的標準運動員來說,由于其肌肉比重大,可能造成BMI值偏高,甚至高于那些久坐不動卻BMI值正常的人群。 ▌BMI值與疾病發生率的聯系 2005年由《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BMI值定義下的超重人群和正常人群患病率和疾病死亡率相差無幾,而體重過輕和肥胖人群顯示更高的死亡率。BMI值過高與Ⅱ型糖尿病有一定關系,但前提是病人本身血清中含有過多γ-谷酰胺轉酞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在涵蓋25萬人的40項研究中發現,BMI值正常卻患有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的病人疾病死亡率甚至高于那些BMI值處于超重范圍(BMI25-29.9)的人群。事實上,2010年,一項跟蹤11000研究對象長達8年的研究表示,BMI值并不是估計心臟病發作、中風或死亡風險的好途徑,更好的測量方法是腰臀比(waist-to-height ratio)。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