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半小時 回憶10分鐘 銷售模式造成了“注水劇”“天價”電視劇是怎么來的?首先要承認影視市場這些年來的發展,但電視劇價格高企不下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優酷、愛奇藝和騰訊視頻等視頻門戶相繼崛起。 “優愛騰”背靠BAT,財大氣粗,為了搶占市場,不惜下血本去買劇,這是電視劇價格不斷飆升的直接動力。 此外,明星的高片酬也是推動電視劇價格的重要因素。 投資方盲目推崇明星效應,以為只要明星數量多,名氣大,電視劇就能買上好價錢。 這使得明星片酬一漲再漲,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電視劇的成本。 據悉,近幾年國產劇演員片酬超過總制作成本50%已成常態,在一些更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劇中,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的占比甚至升至75%。 相比之下,日韓與好萊塢明星的片酬通常只占影視作品總預算的20%至30%。 明星的高片酬也引起了廣電總局的注意,在這次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廣電總局也對明星的片酬作了限制。 電視劇總集數和明星片酬都被限制了,是不是意味著國產劇的質量能明顯提高呢? 恐怕未必。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廣電總局對電視劇總集數作了限制 ,但這未必能難各大倒影視公司。 以2019年末大火的《慶余年》為例,這部劇計劃拍三季,目前已經播出的第一季總集數為46集。 由此可見,按季播出電視劇在國內已有先例。如果未來某家影視公司想規避40集總數限制,只要把電視劇拆成幾季即可。 事實上,國產劇為人詬病的不僅因為集數長,更多的還是因為質量不行。 2006年播出的現象級電視劇《武林外傳》總集數80集,每集40分鐘,即使按現在的標準都算集數多的了。 然而《武林外傳》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在觀眾看來,這樣的電視劇再來80集都不夠,而爛劇一集都嫌多。 國產劇要想有突破,關鍵在于改變現有自制模式。 現在的國產電視劇往往是拍好了再賣給各大平臺播出,這其中有不少電視劇都賣不出去,連和觀眾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費在上面。 也就是說,在現有模式下,觀眾的決定權很小。 而美劇的邊拍邊播模式就值得借鑒,完全憑市場說話,收視率不行就直接砍掉,沒什么討價還價的余地。 雖然這種模式看似很殘酷,但卻能保證劇集的質量。 為什么美劇的制作模式能成功?因為它尊重觀眾,給了觀眾話語權,相比之下,國內觀眾的話語權就很小。 因此,建立適合的市場淘汰機制,把質量不行的都淘汰掉,才是提高國產劇整體質量的關鍵所在。 ? 好文回顧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網絡 | 圖片 |
|
來自: 昵稱730912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