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口即蘇州河入黃浦江的交口,在這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橋”
關于“外白渡橋”的橋名來源至今仍存有爭論,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
?在有些情況下,漢語中的“內”或“外”,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在上海土語中:“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之河的下游則為外?!倍巴獍锥蓸颉奔磳儆诖祟?。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而之所以稱之為“白渡”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后,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因此是“白”渡。
1856年10月,蘇州河上架起第一座木橋,長120.17米,寬4.88米,人稱“威爾斯橋”。
1873年7月28日,在威爾斯橋西側一座木橋竣工了,它長約117米,寬約12米,兩邊還辟有2米多寬人行道。大橋毗鄰開放不久的公家花園即黃浦公園,橋的名字就喚作“花園橋”。花園橋不僅極大方便了蘇州河南北的交通往來,每日過橋的行人、車馬不計其數,而且過橋一律不收費。工部局隨后拆除了威爾斯橋。
光陰如水,30多年過去了,花園橋雖然幾經補修,但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于是,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到1907年年底,第三代外白渡橋正式竣工,其所有鋼材料皆從英國進口,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整座橋梁的設計和架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梁。
?外白渡橋為鋼架結構下承式橋,橋有二孔,共長106.7米,車行道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經多次改造,現載重為20噸。
?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著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橋的兩側人行道已然成為游客的觀景臺和背景臺。在許多游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位于蘇州河與黃浦江匯合處的西南側有一個大院落,這里面座落著上海外灘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19世紀建筑物——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
領館舊址位于中山東一路33號(外灘源33號),建成時間為1873年。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F一部分已作為半島大酒店。
1849年在現址建成英國領事館,1870年12月24日被一場大火燒毀。1872年6月1日開始重建,由英國人羅斯曼與伯依斯設計,兩層磚木結構建筑。
整個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具有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屋面為四坡式,使用中國的蝴蝶瓦。由于外灘地勢較低,故設計了較高的臺基,底層有五孔券廊。其內是大廳,兩側窗框為平券,二層中間的窗框為平券長廊,兩側窗框為拱券。
考慮到上海的氣候特點,充分吸收了近似“東印度式”的建筑風格,底層和二層均建有寬暢的遮陽長廊,廊內側才是房間。
這座1873年完工,迄今140多年的建筑,是上海外灘建筑群中至今仍保存的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雖然建筑局部經多次修理已改動,但是基本格局仍保持,建筑原為清水磚外墻,后來外墻經修葺為水泥粉刷勾勒橫線條。
現在領事館舊址占地總面積約27770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約22250平方米,是外灘唯一擁有大片花園綠地的建筑。
在草地西面領事館主屋的北側,1884年又建造一幢兩層磚木結構房屋,是領事官邸,并有廊與主屋連通。
?隨著領事事務的過大,后來升格為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內設地產處、華務處、護照登記處、貨物事務處和案卷處等部門。
在舊址花園內遠眺上海大廈及新天安堂尖頂
1961年受中東國際形勢的影響,英國政府撤消了上海領事館,房產由中國政府接管。所以目前,原英國駐滬領事館(一號樓)及其領事官?。ǘ枠牵┒苯ㄖ团c其相鄰的原教會公寓(三號樓)、原新天安堂(四號樓)以及原劃船俱樂部共五幢建筑的區域,被上海市稱為外灘源,以標志其為上海外灘建筑群的龍頭,是上海整個外灘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舊址后門出來可見一棟嬌小的洋樓
?蘇州河畔的上海劃船總會約成立于1859年,總會的主要成員均為英國僑民。參加俱樂部比賽的有英、美、德、丹麥、瑞士、比利時、挪威、日本等國的僑民。
蘇州河畔的上海劃船總會約成立于1859年,總會的主要成員均為英國僑民。參加俱樂部比賽的有英、美、德、丹麥、瑞士、比利時、挪威、日本等國的僑民。劃船總會最早建船塢與碼頭是在蘇州河口,當地曾被稱人們稱為舢板廠,后因蘇州河船只增多,交通日益繁忙,總會便把碼頭遷到今恒豐路橋邊。1905年劃船總會遷回蘇州河南岸,在白渡橋西側建立碼頭,并建造一幢歐式會所建筑。建筑由當時著名的建筑事務所英商瑪禮遜洋行完成設計,為英國維多利亞坡頂建筑基礎上局部略帶巴洛克裝飾的折中風格。會所建筑占地面積約為1446.5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928平方米。二層磚混結構,坐北朝南,入口面向沿街,會所平面為正方形,清水磚墻,四坡屋頂,掛紅瓦。
室外游泳池已被湮沒,拱門殘存
?位于南蘇州路107號,面向蘇州河的新天安堂是上海一座已經廢棄多年的老教堂,由旅滬英國僑民建于19世紀,在租界時期,該教堂是與圣三一堂齊名的旅滬外僑宗教與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發生地。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原為天主教新天安堂,當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僑民教堂,是旅滬英國僑民中,非英國國教信徒(圣公會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聯合禮拜堂,因此又稱為聯合禮拜堂,圣公會信徒擁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教堂的建筑風格為哥特復興式,中部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在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禮拜堂,教堂的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教堂的外墻系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筑。
? 這蘇州河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以及河南路橋。
四川路橋在四川路橋頭北端有一突出的老建筑——上海郵政大樓上海郵政大樓由英國建筑師設計,華商承建,1924年竣工。?大樓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3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四層。V形平面,三段式劃分,基座、檐部各占一層。東南轉角圓形,為構圖中心。兩側均為主立面,有貫通三層的簡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轉角處頂部為鐘塔,冠17世紀流行的意大利風格的巴洛克式穹頂,鐘塔兩旁基座有信使群雕。
二樓營業大廳面積1200平方米,寬敞明亮、富麗堂皇,素有“遠東第一大廳”之美譽。上海郵政大樓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郵政標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郵政史見證,它的建造和啟用,為上海郵政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時值周一,博物館閉館昔日臭水溝,如今明凈、亮麗的蘇州河河南路橋?海市商會舊址位于河南路橋北麓北蘇州路470號,此處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轅舊址。1915年建造的上海市商會,占地3300平方米,沿蘇州河大門牌樓用西式柱和花飾裝飾,額匾上書寫“上海市商會”五個大字。進門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園,主要建筑有南大樓和北大樓,均是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總商會會所儀門是一座仿羅馬梯鐸凱旋門式樣,一對復合柱式,威武莊嚴
上海蘇寧寶麗嘉酒店廣學會大樓位于虎丘路128號,1932年建造,翌年竣工使用,因廣學會機構所在,故名“廣學大樓”。大樓鋼筋混凝土結構,裝飾藝術派風格。整幢建筑的立面為銳角狀線條裝飾,出女兒墻收頭。西立面的入口處。用人造石飾面作貫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氣勢宏偉。它的深褐色面磚、豎線條處理,完美的立面構圖,無不反映現代藝術裝飾主義的特征。南蘇州路185號互惠大樓為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1917年建造,上海電車公司(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大樓曾設此?,F由湖北、寧夏、云南,甘肅,山東,遼寧,貴州、河北,陜西等省,自治區駐滬辦事處等單位使用。
?蘇州河口外的黃浦江在對面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于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外白渡橋的東側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外灘原是一片荒蕪的淺灘,沿灘有一條狹窄的泥路,1845年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后,殖民當局建造英國領事館。不久,英領館南沿黃浦江一線,陸續出現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臨黃浦江的泥路在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并在馬路東側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1854-1941年間,出現十余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由于建筑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出現多層和高層,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等;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北起蘇州河口的外白渡橋,南至金陵東路,全長約1700米。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
?在北京東路外灘的北首,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建筑,它的體量雖不大,但很有名,從建筑藝術來說是相當完美的,這就是建于1911年-1914年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又名東方大樓。樓高21.6米,但只有三層,平均層高達7米以上,大樓帶有法國情調的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入口門廊采用了艾奧尼柱式,雕刻精美,具有巴洛克風格。建筑外墻用長方形石塊疊砌,勾勒出平整的線條,顯得勻稱與厚實。一樓中間為高大拱門,門楣飾以巨石刻成的一方渦漩圖案。二、三樓貫以愛奧尼克立柱,使門窗與墻面的比例均衡。二樓窗外有廊式陽臺。整個墻面的窗框設計不盡相同,使均衡的立面透出一絲寓動于靜的藝術效果。大樓頂部出檐較深,檐口飾以精致花紋,大樓內部地面與墻面都用大理石輔砌。?與東方大樓相鄰的格林郵船大樓,又名藍煙囪輪船公司大樓、怡泰大樓,是一幢新文藝復興式建筑?,F為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大樓占地1751平方米,建筑面積12855平方米,高27米多,坐北朝南,由英商格林郵船公司投資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建筑風格采用英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式,1—2層為花崗石外墻,頂層建有塔樓。大樓地面勒腳至二樓外墻均用花崗石砌成大門和邊門均為月洞形,層頂有方形高臺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層直達七樓室內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裝修均極精致。?站在北京東路外灘向西遙望,一幢幾乎望不到頭的五層大樓,建筑立面一直延伸到圓明園路,長達124米。清水紅磚,白色腰線,頂部三角形山花巍峨挺立。東北角穹頂等以鮮明的巴洛克風格紋飾朝向黃浦江。上面有“益豐外灘源”五個大字。其前身是益豐洋行大樓,建于1911年,五層磚木結構,上海早期洋行建筑。歐洲文藝復興風格,折衷主義形式,平面近似矩形。益豐洋行曾被譽為上海最長的清水紅磚老建筑,早期主要作為洋行和職工宿舍使用。?這幾幢老建筑的對面就是黃浦公園,雕塑《浦江潮》屹立在花壇中?黃浦公園水文站? ?靠外白渡橋外側是高聳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為了緬懷自1840年以來為解放上海而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于1993年?紀念塔后的大型浮雕?塔下有外灘歷史紀念館?與紀念塔隔河相望的是漂亮的“俄羅斯聯邦駐上??傤I事館”?總領事館坐落于蘇州河口的虹口區黃浦路20號。原稱“俄羅斯帝國領事館”、“蘇聯領事館”,1991年改稱今名。整幢館舍由德國設計師漢斯.埃米爾.里約伯負責總體設計,樓高四層,面積3264平方米。整體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國復興時期的風格和元素。在當時俄國領事館憑借其獨特的外形和內在的豪華裝飾成為當時眾多外國駐滬領事館中的最經典之一。同時也是俄羅斯所有駐外使領館中最漂亮的一個。?俄領館的對面則是著名的禮查飯店,禮查飯店是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上海的主要外資旅館之一。1959年以后改名為浦江飯店。在禮查飯店的繁盛時期,其西側百老匯路對面是百老匯大廈,南側隔蘇州河與上海外灘建筑群相望,緊鄰的黃浦路邊,集中了美、德、日、俄等十余個國家的領事館。?坐落于黃浦江之濱、蘇州河畔的上海大廈作為外灘經典的老飯店,1934年由英國著名設計師佛蘭賽設計,為英商所建,原名BroadwayMansions(百老匯大廈),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上海大廈猶如外灘的一塊瑰寶,與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橋共同構筑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現在是一家著名的涉外五星酒店。?上海海鷗飯店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坐落于瀏覽外灘浦江全景的最佳觀賞點——外白渡橋橋逸旁,被海內外譽為浦江兩岸景觀資源獨占的最佳觀景酒店。飯店高12層設有各類客房,3個風味迥異的特色餐廳及由5個會議室組成的國際會議中心。全部裝飾以古典歐式風格和現代元素相結合,品味高雅,精致大氣。?視線停留在對岸陸家嘴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地處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毗鄰東方明珠電視塔,與外灘萬國建筑群隔江相望,于1999年8月落成。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作為上海標志性新景觀,被評為建國五十年十大經典建筑之一。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