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養雞”曾經在農村是很火的,雞產生雞糞能給土壤補充營養,雞能捉蟲可以減少蟲害,同時雞能除草可以省去除草的費用,更重要的是“林下養雞”可以節省場地,不用人為建設遮陽棚,可以說“林下養雞”是一種生態養殖模式。
但是,近年來“林下養雞”幾乎沒人干了,林下養雞不僅容易破壞生態,養殖經驗不足的人在林下養雞還可能使雞和果樹大量死亡。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養殖破壞了生態平衡,很多人為了短期追求利益,雞的養殖密度過大,打破了生態平衡,導致環境被污染,雞病害高發。
雞本來就是破壞力很強的動物,不科學的養殖,容易導致樹下變得光禿禿
一、雞的生活習性對土壤的破壞性大
雞的腸子短,這就意味著雞吃下的很多食物會快速排出,雞對營養的利用不充分。因此雞大部分時間都會覓食,雞很喜歡吃草籽和蟲子,而這兩種食物大多都在土中,雞為了尋獲食物就會它那強有力的爪子不停的刨土,雞活動的地方往往會變得坑坑洼洼。
雞喜歡刨土的習性不僅會破壞原本生長在土壤表面的草,而且還不利于新的草長出,養雞的時間長了林下難免變得光禿禿。“雞刨根,寸草不生”是很有道理的,很多草還沒有長出來,就已經死亡了。
二、雞走路時的壓強很大
壓強我們都知道,它等于重量比面積。雞的體重雖然只有3公斤左右,但是雞腳的受力面積小, 雞爪和地面的接觸面積在5平方厘米左右,雞走路時的壓強就會很大。雞走在泥土上,往往會留下雞爪印,很多草會被雞踩死。
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很多雞在林地里行走,可以說雞活動的區域都是路,林地下養雞寸草不生也就很合理的,林下會變得光禿禿的。
三、未腐熟的雞糞會燒毀草的根系
在農村使用的農家肥都是充分發酵好的,充分發酵好的農家肥病菌蟲卵少,而且更加容易被植物吸收。
雞排出的雞糞在土壤表面會發酵,發酵的過程中會長生高溫,很多雞糞被雞爪刨進土層中繼續發酵,雞糞發酵時產生的高溫會燒毀草的根系,甚至一些樹木也會被燒死,養雞的林地就會變得光禿禿。堆積的農家肥在發酵時會產生60℃以上的高溫,雖然林下的雞糞產生的溫度沒那么高,但是足以使草死亡。
四、雞糞堿性重,會破壞土壤的酸堿平衡
很多人說雞糞呈酸性這是錯誤的,雞糞的pH在8.2左右,這是我親自測試過的。林地下大量的雞糞會破壞土壤的酸堿平衡,導致作物無法生長,甚至爛根,這也是雞糞導致果樹死亡的主要原因。
注意:很多植物喜歡在弱酸性的土壤上生長,土壤堿性重,容易導致植物死亡。
總之,少量的的雞對土壤的破壞力是比較小的,但是很多人喜歡大規模的高密度養雞,這就和過度放牧一樣,雞的密度大了,就會透支環境,一味地追求數量和利益,肯定會適得其反。
怎么在林下科學的養雞?
一、劃片區輪放養殖
我們可以把林地劃分成多個區域,然后輪放養殖,這樣養殖對生態的破壞是最小的,而且可以減少雞患病的風險。但是由于林地面積的限制,這一點做好其實很難。
其實,最好的就是控制好養殖的密度,不要一味地追求養殖的數量,要想辦法提高雞的成活率,盡量別讓雞患病。
二、多準備些給雞休息的木架
有架子雞就不會長時間呆在地下,雞喜歡在木架上休息。其次,木架可以有效的降低雞群的密度,從而降低雞對地面的集中踩踏。
雞在木架上休息,可以增加雞的跳躍能力,雞的肉質會大大提升。給雞搭木架,也便于清理糞便,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木架的高度距離地面50CM最好。
總結,雞的破壞力很強,林下養雞往往會導致地表光禿禿,且雞糞夾帶著刺鼻的氨氣,會讓人感到丑鼻刺眼。因此,我們在林下養雞必須考慮好承載力,杜絕高密度養殖,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做到持續發展,反之就是涸澤而漁。
一畝林地養100~150只雞是比較合理,其次要用鐵絲網圍欄進行分區輪放,輪放地7~10天更換一次為宜。
試想,“林下養雞”就是為了提高雞的品質,如果高密度養雞,那和傳統的養殖場養雞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