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御體系的石城是怎么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后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后城咀石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后城咀村。石城占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2019年至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后城咀石城甕城部分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截至目前,后城咀石城城門區域累計發掘面積約3000平方米,揭露城門1座、馬面2座、臺基4處、墩臺2座、墻垛6處、城垣2段、壕溝2段。”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建恩介紹,目前基本明確了由甕城前通道、甕城壕溝、甕城、甕城城門、城門組成的半月形防御體系。后城咀石城甕城結構與已發掘的石峁、下塔等同期石城存在明顯差異,卻與中原二里崗文化望京樓城址同類建筑相似,即以壕溝間隔處形成進入甕城的通道,通道兩側分立“闕”式建筑,甕城內空間充足,入城為直線門洞式等。
后城咀石城龍山時代石城發掘區航拍圖 “后城咀石城甕城是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御體系的甕城遺跡,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提前至龍山時期,其城門結構特征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考古學材料?!睂<冶硎?。崗上遺址位于山東省滕州市陳崗村,其中大汶口文化城址面積約 40 萬平米。202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崗上遺址北部居址區和南部墓葬區進行了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1000平米。 通過對居址區的發掘可以初步復原房屋的修造方式,即對原始地面進行整體燒烤,再對低洼處填充較大燒土塊,其后鋪墊細碎燒土粒,最后挖掘基槽及柱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朱超介紹,在南部墓葬區共發現墓葬12座,均為土坑豎穴墓。墓葬以大墓為首呈三排分布,根據墓葬規模、有無葬具、隨葬品數量大體可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其中,發現的四人合葬大墓,葬式較為特殊。大蓋板下為并排聯棺,4人均隨葬象征軍權的玉石鉞,從隨葬鉞的數量、材質、體量可明顯看出身份等級的差異。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較多玉器出土。有放置大口缸、豬頭、豬蹄骨的習俗,人骨多有局部擾亂現象。
崗上遺址M9玉環 
崗上遺址南區墓葬分布 
崗上遺址中型墓葬M2 “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發現的大汶口時期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因其高等級墓葬的發現及玉器的出土,崗上遺址的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專家表示。2020年度的發掘對考察聚落布局,了解聚落內部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研究當時社會組織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七星墩遺址位于湖南省華容縣東山鎮,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年代約為距今5000-4000年。由內外兩圈城垣和壕溝構成,面積約25萬平方米。2018年至202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連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清理城垣、墓葬、窯址、房址、灰坑等遺跡共300余處,出土陶器、石器、木器、玉器等遺物800余件。 “通過考古發掘對七星墩聚落(群)歷時性演變、聚落內部結構、聚落之間的宏觀關系等形成初步認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良智介紹。距今5000年,“外圓內方”的兩圈城垣開始修建。城垣外側均有壕溝,內城東垣中部和南垣中部各有一水門,外城東垣中部也有一水門,進出城的主要通道應是東部水門,城內外水系發達。距今4500年左右,七星墩古城發展到鼎盛階段。這一階段出現大量具有禮器特征的泥質紅陶長頸鬶等;聚落規模擴大,外城城垣向外擴建20米,內城文化遺存分布范圍擴展到內城垣的內坡;城外大荊湖周邊出現30余處小型遺址,形成以七星墩為中心的聚落群,遺址之間分布有水稻田。距今4000年左右,大荊湖周邊聚落消亡,外城城垣廢棄,外城無人居住,但內城城垣尚在,且內城文化遺存分布范圍較前一時期擴大。具有禮器特征的陶器基本消失不見,出現較多夾砂紅陶厚胎平底筒形器。
七星墩遺址2020年發掘區航拍照片 
七星墩遺址2018年發掘內城城垣Q1剖面照片 
七星墩遺址石家河文化陶器組合 專家表示,七星墩古城遺址是湖南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城近圓形,內城呈長方形,“外圓內方”的雙城結構在長江中游地區屬于首次發現,為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針對其文明演進模式、文化興衰原因的研究和探討將極大豐富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內涵。填補了洞庭湖地區在距今4000年前后考古學文化上的空白孫家崗遺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頭山鎮群樂村,地處洞庭湖平原西北部。遺址有環壕聚落和墓地兩大部分,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遺址主體文化堆積大致屬于肖家屋脊文化,絕對年代在距今4200-3800年間。 199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該遺址墓地進行過發掘,揭示出33座長方形土坑墓,出土了包括透雕龍鳳玉佩在內的26件玉器和一批陶器。2016年至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孫家崗遺址墓地進行發掘,先后發掘肖家屋脊文化時期墓葬310座,基本完成對該墓地現存全部墓葬的發掘。
孫家崗遺址M307葬具朽痕(獨木棺,壓于陶器之上) 
孫家崗遺址墓地2017年發掘局部 
孫家崗遺址玉神面牌飾(M149: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鋒介紹,墓葬出土遺物有陶器和玉器兩類。出土陶器共計980余件,皆泥質陶,以帶領廣肩的罐類器為主,其次是壺、杯、圈足盤、豆、缽、器蓋、帶蓋小罐和鬶等。出土玉器154件,絕大多數是器型不辨的玉器殘片或殘粒,完整或較完整可辨器型者41件,具體器類有笄、鷹首笄、璜、鳥首璜、墜、璧、管、珠、環、冠狀器、鑿、紡輪和虎、鷹、龜、蟬等動物以及神面形象的佩(牌)飾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神面牌飾和各種動物形象造型玉器。考古學研究表明,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中有大量肖家屋脊文化風格陶器,是中原龍山文化煤山類型和造律臺類型與本土傳統石家河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中原文化南下影響洞庭湖地區的實證。“孫家崗遺址墓地的發掘,填補了洞庭湖地區在距今4000年前后考古學文化上的空白,也是迄今為止已揭示出的規模最大的一處肖家屋脊文化墓地,且結構完整,布局清晰,為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專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