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你印象最深刻的劇集是?”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可不好回答。 《安家》《龍嶺迷窟》《傳聞中的陳芊芊》《穿越火線》……在這個魔幻的2020年里,好劇照樣頻出。 今年豆瓣7分+高口碑國產劇占劇集總量17%,豆瓣7+網劇數量同比提升41%,從播出的劇集品相和用戶反饋來看,中國劇集市場絕對走在上行通道中,水平提升、國劇的底氣越來越足。 「深響」綜合年末各平臺數據,將劇集市場的特點歸納為五點: 第一,提質減量。 先說減量的趨勢——從2018年開始,全網劇集總量持續下滑。2020年電視劇備案數量、發行許可證數量有所下降,電視劇發行管控趨嚴。據藝恩視頻智庫,2020年電視劇備案數量為688部,較2019年下降24%。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劇集市場數量的整體收縮其實是源于臺網劇的持續減少,其實整體市場上網劇的數量是穩中有升的。2020年在電視劇數量縮減的趨勢下,網劇播出數量占比超7成,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而投資規模方面,電視劇投資規模略下降為92億元,但是網劇投資規模顯著上升為205億元,較2019年擴大18個百分點。 再說提質的趨勢——根據Vlinkage統計顯示國產劇從2018年5.69分的豆瓣均值,到2019年的口碑及格,2020年則一路上漲至6.09分;據藝恩視頻智庫總結,2020年播映指數TOP100的劇集平均分更是高達6.4。持續走高的口碑表明,行業對作品的品質已經建立了更為嚴格而清晰的要求,精品化的時代正在來臨。 VLinkage播放指數80+的頭部劇集數量也突飛猛進,從去年的36部增長為今年的53部。在劇集市場整體品質提升的大環境下,創造越來越多的精品內容成為可能。 第二,獨播劇表現亮眼。 事實上,視頻行業競爭走到今天比拼的已經不是單一爆款劇的能力,而是精品好劇的持續推出能力。只有不斷提升好劇的頻率才能讓用戶從單一的對內容或卡司的粘性轉化為對平臺的粘性。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獨播劇便是平臺最得力的武器,也是平臺間拉開差距的關鍵。 從播出方式來看,今年網絡上新劇集69%是以獨播方式播出,獨播劇正在成為視頻網站圈粉固粉、培育品牌價值的內容載體。而其中,騰訊視頻的三部獨播劇《三十而已》《安家》《有翡》播放指數排名前三,是今年全網關注的爆款。 其他平臺方面,愛奇藝獨播的《二十不惑》、芒果TV獨播的《以家人之名》、優酷獨播的《冰糖燉雪梨》等也都表現不錯。 可以預見的是,獨播劇爆款率高已經成為今年劇集市場的重要信號,也將成為未來各大平臺最具競爭力的重磅內容。 《三十而已》 第三,高口碑劇吸粉固粉。 高口碑劇是中國劇集市場精品化時代下的產物,也是推動國產劇成熟化的重要方向。不同的人對高口碑劇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高口碑劇通常具備貼近現實、高辨識度、制作精良等特點。 對于視頻平臺來說,其開發高口碑劇一方面是對口碑維度的重視,通過高口碑來吸引各個年齡層群體;另一方面,高口碑劇所體現的品味和調性,是塑造自身品牌和培養用戶的重要抓手。 今年口碑和搜索度俱佳的《龍嶺迷窟》、口碑和熱度雙高的《隱秘而偉大》等都是高口碑劇的代表。這些有著口碑支撐的高熱度劇集,依靠自身故事和制作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觀看并參與討論。因此高口碑劇也被認為是未來最具市場競爭力、最具受眾破壁力的作品類型。 從數據表現來看,2020年在劇集口碑方面騰訊視頻成績最佳,高口碑劇集數量達到12部。 第四,頭部IP劇數量減少但仍是主流。 2020年頭部劇中,IP劇數量雖有減少趨勢但占比仍超六成,且IP劇以其多維、長線的生態聯動價值更具變現力,在頭部市場中仍占主流。 過去,“IP大法”一度成了亂象,大IP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IP熱早在2013年就開始出現苗頭,IP版權交易的高峰出現在2014年。而在2015年,有人統計,當年的上海電視電影節,IP一詞在嘉賓演講中出現的頻率超過了三百次。 但隨著行業泡沫的出清,IP的價值正在被重估。以IP的名義投機取巧的創作失靈了,拿著一頁PPT就待價而沽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不過IP仍然擁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只要尊重藝術創作規律,進行合理化的影視開發,IP的力量還是可以很好地助力劇集。 第五,黑馬頻出。 2020年,一些沒有流量明星和大制作成本的“小劇”成為黑馬,收獲了超預期的熱度。 比如騰訊視頻獨播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以反套路故事設定聞名,好評度遠超同期劇集均值,豆瓣評分達到7.5分;《我,喜歡你》更是以令人啼笑皆非的高甜、喜劇情節掀起用戶高互動熱度,熱搜中多條與劇中搞笑情節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達百億。 總結起來,提質減量、獨播劇引領風騷、高口碑劇吸粉固粉、頭部IP數量減少仍是主流、黑馬劇集頻頻出現,構成了今年劇集市場最重要的五大趨勢。 《傳聞中的陳芊芊》 除了核心都是精品化的五大特點,今年的劇集市場也有一些新變化。 比如劇集的類型化趨勢崛起。 藝恩視頻智庫數據顯示,愛情、古裝、劇情、懸疑是2020年劇集內容四大類型,占據73%的劇集市場。愛情題材劇集數量逐年上升,今年占比最高為23%,古裝劇次之占比20%,劇情和懸疑分別為16%、15%。 具體來說,愛情題材中的“甜寵”劇成為爆款制造機,以133部的數量在2020年上線劇集中占比超過了32.4%。 “甜寵”劇給觀眾帶來輕松、治愈、溫暖的追劇體驗,滿足追星族、學生黨和職場小姐姐等多種女性追劇需求。此外,甜寵+拓展甜寵劇內容維度。除偶像、青春、校園等常見類型甜寵劇外,2020年甜寵劇還拓展至職場、家庭、醫務等多元現實題材領域,避免了劇情同質化、套路化、低齡化。 相比于高產的愛情劇,近兩年在廣電總局排播政策的調控下,連續兩年古裝電視劇播出數量不足10部。 不過,播出的優質古裝劇依舊頗受觀眾喜愛,《清平樂》《燕云臺》《大秦賦》播映熱度進入播映指數TOP50劇集行列,其中《清平樂》領跑。今年年末播出的《有翡》 更是引發了一波大眾追劇熱潮。 《清平樂》 而過往的小眾題材“懸疑劇”,近些年逐漸火熱起來。雖然在播映指數TOP50劇集中僅占比18%,但是近三年懸疑劇播出數量逐年遞增,今年涌現出《龍嶺迷窟》《摩天大樓》等優質作品。從網劇整體類型市場來看懸疑逐漸成長為僅次于愛情、古裝的第三大類型,潛在市場仍待開發。 劇情類劇集則憑借現實主義的特點獲得了大量認可,雖然在播映指數TOP50劇集中占比20%,但是在衛視劇場劇目數量中占比近八成。其劇集主題包括女性、革命、職場、家庭等多類型,著眼于社會現實問題,以娛樂內容引發用戶思考。 此外,特殊背景下,抗疫、扶貧、創業、革命等多元優質現實主義題材劇批量涌現,如《在一起》《綠水青山帶笑顏》等。從視頻平臺表現來看,騰訊視頻聯動衛視劇場《三十而已》《隱秘而偉大》《安家》等7部優質劇集領銜現實主義題材劇市場均表現亮眼。 《安家》 伴隨著圈層化劇集的數量和類別增多,現實主義題材關注度明顯是由于現實主義題材劇集創作逐步避免了“懸浮”問題,同時也更強化了共情性。騰訊視頻去年陸續上線的《都挺好》和《小歡喜》,以及今年的《三十而已》,都是通過探索原生家庭、子女教育和女性生活等主題的內容,觸及到了大眾的痛點,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題材創新之外,短劇創新和演員創新也值得關注。 網劇的短劇集發展趨勢非常明顯,這在懸疑網劇類型上表現尤為突出。 2020年備案劇集單劇集數平均為35.2集,比去年減少2.8集;網劇平均單集集數為25.5集,比去年減少0.3集;懸疑劇方面,2020年懸疑網劇單劇平均集數為22集,同比減少16%。《龍嶺迷窟》《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不完美的她》等都是短劇劇集,得到了用戶和市場較好的反饋,展現出了短劇模式未來的發展潛力。 注水劇已然失去了市場。 演員創新則是指新生代演員的崛起——今年,劇集主演年齡段分布中90后演員占比近半,涌現了一批演員如譚松韻、吳倩等,在演技和劇目口碑方面都獲得不錯的表現。網劇也成新星孵化重要渠道:《傳聞中的陳芊芊》《我,喜歡你》《三千鴉殺》三部網劇讓趙露思走進大眾視野,優質網劇為新人演員提供豐沃的成長土壤。在市場與用戶需求的雙重選擇下,90后演員開始挑大梁。 《我,喜歡你》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今年的劇集市場,整體基調還是向好的,行業走入正向循環。在各大平臺已經公布的片單上,我們看到2021有希望成為中國劇集再開紅盤的一年。以騰訊視頻為例,無論是現實主義賽道的《繁花》《掃黑風暴》《埃博拉前線》,還是創新題材的《三體》《云南蟲谷》《雙探》都非常值得期待。 都說影視行業“寒冬”了,但實際上,只要是優質的內容、長效的正循環發展生態,劇集市場就不會太冷。用戶觀眾的需求擺在那里,用心對待即是機會所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