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在京召開“十四五”電力規劃工作啟動會議,部署動員“十四五”電力規劃研究及編制工作。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注重提升電力安全保障能力,推進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注重提升電力系統整體效率,推動電力綠色轉型升級。三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全面深化體制革命。 電力系統形態及運行特性日趨復雜,亟需建設相應配套設施。隨著我國電力的快速發展和持續轉型升級,大電網不斷延伸,電壓等級不斷提高,大容量高參數發電機組不斷增多,新能源發電大規模集中并網,電力系統形態及運行特性日趨復雜。 一方面,隨著用電側居民用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電占比逐步增加,不同于用電負荷較穩定的工業企業,居民用電峰谷差異較大且總體保持擴大趨勢。另一方面,當前發電側電源結構正逐步調整,已經由過去以水電、火電、核電為主的電源結構,逐步擴大了新能源的發電裝機占比,但由于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出力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需要配套相關的基礎設施平滑出力波動,對電力系統的調節和承載能力要求更高。近年新能源發電占比提升,部分新能源富集地區棄風棄電現象仍突出,需提升外送通道輸電能力。 2019 年中國新能源發電量為 5435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8.2%;占全國發電量的 8.6%。其中,2019 年中國風電發電量 3577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10%;中國水力發電量 13019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5.7%;中國太陽能發電量為 2238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26.5%。2019 年全國的平均棄風、棄光率均降至 5%以下,然而部分新能源富集區異地消納的矛盾仍然突出。2019 年,棄風率超過 5%的地區包括新疆(棄風率 14.0%),甘肅(棄風率7.6%),內蒙古(棄風率 7.1%),三省(區)棄風電量合計 136 億千瓦時,占全國棄風電量的 81%;西北地區棄光率雖降至 5.9%,但棄光電量占到全國的87%,西藏、新疆、青海、棄光率仍處于較高位,分別為 24.1%、7.4%、7.2%。 我國風光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在空間上不匹配,“三北”區域基地型新能源場站發電需通過跨區特高壓輸電外送到負荷密集的中東部地區,外送通道輸電能力不足是棄風棄光限電的重要原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行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產業。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2 年)》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輸配電及控制設備行業屬于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領域之一。近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的長期發展潛力為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5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這是我國“十三五”電力發展的行動綱領。“十三五”電力發展規劃將“升級改造配電網,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作為重要任務,提出加大城鄉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基本建成城鄉統籌、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環境友好、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配電網,適應電力系統智能化要求,全面增強電源與用戶雙向互動,支持高效智能電力系統建設。 近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在北京舉辦了中國“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研討會并發布《中國“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對“十四五”電力供需、電源開發、電網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間,電網是建設重點,到 2025 年,特高壓直流工程達到 23 回,輸送容量達到 1.8 億千瓦。東部地區加快形成“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西部建成川渝“兩橫一環網”特高壓交流主網架。重點加強與緬甸、孟加拉國、老撾、尼泊爾、韓日、蒙古、巴尼斯坦、越南等跨國聯網工程。 電網的大范圍、高質量建設有助于我國電力市場整體平穩運行,為風光等新能源的大規模建設提供必要的消納支撐。電網的全面建設有助于優化可再生能源資源配置,實現清潔能源更好更快發展。我國電源結構將在大水電、大煤電、大核電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跨區域、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高效率輸送,區域間電力交換能力將明顯提升,提升對可再生能源能源并網的運行控制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