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處方和醫囑。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東坡詞曰: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蘇東坡,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所寫,贈給他的好朋友張懷民的。 詞的大部分,都在寫他在快哉亭上,所見到的開闊景象。最后一句,則點出了蘇東坡的心境和精神世界——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一個人,只要擁有浩然正氣,就會剛正不阿,坦然脫俗,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處之泰然,不為世俗所擾。 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人的肉身,何嘗不是如此? 人的身體,也需要那么一股浩然正氣啊。 有這股正氣,我們就能壓住百病,令百病不生。 這骨子浩然氣,是什么?答曰,中氣,即脾胃之氣,亦即我們常說的后天之本。 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在我國明代,出了一本醫書,叫做《壽世保元》。這部書啊,其中,有這么一則醫案。 話說,有這么一個人,犯了一個毛病,就是頭痛。一疼起來啊,就吐清水。好家伙,一年四季都犯病啊,沒有消停的時候。 怎么辦?他找郎中看。祛風散寒的、活血化瘀的、疏肝解郁的、溫陽通督的……各種辦法都嘗試了,無效。 怎么辦?郎中沒辦法,他自己就想辦法。 有一回啊,他這邊頭痛病又犯了。當時,他身邊恰好有一塊姜。他心想,我吃姜試試怎么樣。結果這一吃不要緊,頭痛很快就好了。此后,每當犯病,此人就吃姜,可以說是“姜到病除”。漸漸地,此人也是手不離姜了。 一轉眼,三年過去了。他尋思,不能總靠姜活著呀,于是就求醫。 等患者把自己這情況說明以后,醫家立刻就給開了一個配伍。這個配伍的具體用量,年代久遠,已經不能考證了。但是具體的思路,非常清楚地保存了下來,這就是六君子,加上黃芪、木香、當歸和炮姜。 六君子是啥?就是六君子湯。六君子湯的基本配伍,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這就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上陳皮和半夏而來。 那么,醫家為何用此方呢? 線索,應該就和患者“吃姜”這個事兒有關。 姜,入脾胃經啊,可以溫中散寒。既然患者吃姜可以緩解頭痛,那說明疾病的產生,肯定和脾胃的寒,有關系啊。 那么,這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我告訴你啊,就像我之前所說的,人的中氣,即脾胃之氣,如果充足的話,它會把雜病壓在下頭,不讓它們冒頭。比如說這個頭痛,其實就是脾胃虛寒,運化失職,陰濁不得化散,于是聚而上浮,蒙蔽清陽之地,導致頭痛。患者每次頭痛都吐清水,其實就是寒飲上泛的表現?;颊叱越芫徑?,原因就是姜的溫脾之能,短暫地增強了中氣,不讓寒濁上逆而已。 既然如此,要解決患者的病,那就從補益中焦、強壯中氣入手吧。你看醫家的用藥,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參、白術、黃芪、木香、當歸和炮姜。這里頭,四君子是補中益氣的,黃芪配合四君子,增進補中之能。炮姜溫脾胃,散寒邪,木香和陳皮行氣,令補而不滯。半夏降逆燥濕和胃,使得寒飲之邪不得上犯。當歸補血,令所補之氣有所依附。這就是基本意圖。 你看,這個小醫案里頭,是不是有點學問? 我的讀者朋友啊,你可要記住了——中氣一旦虛寒、不足,帶來的可不僅僅是頭痛那么簡單。因為中氣虛弱,則運化失常,痰飲也好、淤血也好,都可能產生。由此帶來的疾病,不可勝數。耳鳴、冠心病、嗜睡、肢體不利、心悸、便溏、尿濁……等等等等,都可能與之有關。要不怎么說,李東垣琢磨出來一個“補土派”,強調疾病以脾論治呢,它確實影響廣泛啊。 所以我說,中氣足,才能壓百病。這個可不是標新立異、危言聳聽。 所以說,讀者朋友,你要想身體好,就好好保護自己的脾胃。有消化系統疾病,努力治,努力控制好。平時,則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陰陽均衡,不碰辛辣寒涼和過于油膩之品,努力減輕脾胃的負擔。這中氣足啊,病就少找你一點。中氣虛了,大病小病全都來啊。 文中六君子湯配伍,我再重復一遍,陳皮3克,清半夏4.5克,茯苓3克,甘草3克,人參3克,白術4.5克,水煎服。主治脾胃氣虛痰濕證,見面色白,語音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惡心嘔吐、咳嗽痰多稀白,胸脘痞悶等等,舌淡苔白膩,脈象虛。飲食無度而傷及脾胃者,常常如此。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