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連衛 神木市楊家將文化研究會 2020-10 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 蔡連衛 楊家將故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所熟知的英雄傳奇故事,千年后的今天仍是婦孺皆知,也是當代影視劇的常見題材。事實上,楊業和楊延昭生前已有一定聲名,尤其是在邊境和朝堂之上。在他們死后,他們的英雄事跡更為廣泛地傳播開來。1楊業祖孫的英雄事跡最初是如何傳播的?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什么樣的基調?這種基調在楊家將故事的千年傳播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本文就擬對這些問題進行考察,以期從源頭出發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流傳千年盡人皆知的故事。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作為雍熙北伐西路戰線副統帥的楊業,因無人接應戰敗被擒,絕食三日而死;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在邊防二十余年戰功卓著的楊延昭逝世;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楊文廣卒,文廣死前曾獻陣圖及取幽燕策,雖功績不如其父祖顯著,但卻同其父祖一樣心系邊土。楊業祖孫三代的英雄事跡,很快便傳播開來。關于楊家將事跡在北宋的傳播狀況,詔令奏疏史書等重要歷史文獻、文人士大夫的野史筆記和文人學士的詩詞歌賦保存下了珍貴的史料,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史料來一窺究竟。 一、朝堂之上的談論與評價 北宋遼國的奏疏詔令等原始史料以及北宋遼國的相關史書等重要文獻,詳細記載了朝堂之上君臣對楊業祖孫的談論與評價。 楊業的戰敗死亡,曾引起遼國君臣的高度重視。據《遼史·圣宗本紀》及曾親自與楊業對陣的耶律斜軫、耶律奚低、蕭撻凜、耶律題子、耶律諧理等將帥的傳記,楊業是為流矢所中墮馬被擒,楊業被擒的消息是與遼國收復朔州的戰報一起,在統和四年(986,即宋太宗雍熙三年)秋七月丙子,由耶律斜軫派遣專人奏報給正在涼陘避暑的遼圣宗的;楊業瘡發不食三日后而死,七月辛巳,遼國以朔州大捷祭告天地;七月辛卯,耶律斜軫又向遼圣宗詳細奏報了朔州之戰和楊業之死并獻上楊業首級;遼圣宗即命將楊業之首傳示諸軍,借以鼓舞士兵斗志,宋王朝把守云、應諸州之人聞楊業死都棄城逃遁;耶律斜軫歸朝后以生擒楊業收復朔州加守太保,蕭撻凜、耶律諧理因協助耶律斜軫擒獲楊業有功,耶律奚低雖射中楊業卻因未能生擒楊業而無功。由此可見,楊業的戰敗死亡,成為了遼國將帥建功受賞的重要依據和遼國君主鼓舞士氣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了宋王朝西路軍軍心渙散的重要原因,這充分證明了楊業在宋遼兩國的威名和楊業之死對朔州之戰甚至整個雍熙北伐西路戰線成敗的重要影響。 楊業的戰敗死亡雖然引發了遼國君臣的高度關注,但對此關注更多、談論更多的,還是北宋的朝堂。 在涼陘避暑的遼圣宗得到楊業被擒的消息是在統和四年秋七月丙子,涼陘即今壩上沽源一帶,距離朔州前線約500公里,楊業又是戰到日暮被擒并絕食三日而死,據此楊業戰敗被擒當是在雍熙三年秋七月丙子之前兩到三日,楊業絕食而死應是在七月丙子或后一日。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距離朔州前線約700公里,則宋太宗得到楊業戰敗的消息應該是在七月丙子之后一兩日,得到楊業死亡的消息應該是在七月丙子后三到五日。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在七月壬午即七月丙子后六日,宋太宗就派遣楊首一等“詣并、代等州,部所徙山后諸州降民”;在七月戊子即楊業死后十余天,宋太宗就授張齊賢為“給事中,知代州,與都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也就是讓張齊賢接替了楊業生前的職務。2從時間上看,這兩項任命都是宋太宗在得知楊業戰敗死敵之后進行的軍事部署。 按照常理,進行完緊急的軍事部署之后,朝廷就應該盡快褒恤楊業這樣的忠臣良將,以激勵前線將士、撫慰忠臣親屬。但是,直到雍熙三年八月辛亥即楊業死敵一月有余之后,宋太宗才下達了褒恤楊業的詔令,同時下達的還有貶責潘美、王侁、劉文裕的詔令: 楊業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制 雍熙三年八月辛亥 生著勤勞,執干戈而衛社;歿加賁寵,聽鼙鼓以申哀。不有追崇,曷彰茂烈?云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節茂松筠。俾塞上之威名,本山西之茂族。自升環衛,甚著忠勞。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群師違戾,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于強敵。勁節焱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汝!是用舉茲徽典,旌此遺忠。魂而有靈,知我深意。可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布帛千匹粟千碩。 責潘美制 雍熙三年八月辛亥 忠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潘美,位處殿邦,任隆分閫。總貔貅之旅,執金鼓之權。昨以云朔吏民,不忍委之敵國。因令南徙,俾其率兵援之。而道路非遙,軍士亦眾。不能申明斥候,謹設提防,陷此生民,失吾驍將。據其罪戾,合置嚴誅。尚念久在邊陲,累分憂寄。爰申念舊,特示從輕。可削三任,為檢校太保。 王侁劉文裕除名配金登州制 雍熙三年八月辛亥 西上閣門使、蔚州刺使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等,早膺任使,久侍軒墀。昨出師徒,俾其監護。固合明宣紀律,動協機宜。而乃墮撓軍謀,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狠戾之愆。違眾任情,彼前我卻。失吾驍將,陷此生民。合塞群情,抵于嚴憲。特從寬宥,止隸方州。侁可除名,配金州。文裕可除名,配登州。3 從詔令下達的時間及其中“合塞群情,抵于嚴憲”等用詞可以推知,楊業死敵之初并沒有得到朝廷應有的重視,對楊業死敵朝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應該是經過朝堂上的一番激烈爭論之后,因為群情激憤,為平息輿論,宋太宗才下達了褒揚楊業以及貶責潘美、王侁、劉文裕的詔令。從詔令內容尤其是“群師違戾,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于強敵”、“失吾驍將”等用詞可知,朝廷認為監軍王侁、劉文裕對楊業的逼迫凌辱和主帥潘美的失職導致了楊業的孤軍陷陣。總之,在楊業死敵一月有余之后,北宋王朝官方才終于公開認定,楊業的陷陣被擒非戰之罪,潘美三人對楊業的戰敗被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事實上,多種史料都記載宋太宗最初得楊業歸宋時甚喜,并曾賜予甚厚,在楊業死后也甚為痛惜,對楊業旌表較慢,主要是因為楊業死敵事件牽涉到位高權重的開國重臣潘美的緣故。所以,褒恤楊業和貶責潘美等人詔令的下達表明,雖然在殉國之初并未得到應有的旌表,但楊業還是以他的忠烈贏得了輿論的同情和朝堂大臣們的擁戴,并因此最終得到了宋太宗的肯定和贊揚,逼楊業赴死的將帥也遭到了輿論的譴責。來自朝堂大臣和官方的肯定贊揚,為之后楊業事跡的廣泛傳播奠定了褒揚忠烈譴責罪臣的基調。此后,北宋王朝君臣在討論軍事邊境問題時,都多次以楊業及其子孫為例。 宋太宗朝,較早談論楊業的,是被宋真宗、范仲淹、蘇東坡稱譽為“正直之臣”并以勤于進諫和直言進諫聞名的著名政治家田錫。在楊業死敵后三年,田錫與宋太宗討論問題時就曾以楊業為例: (太宗 端拱二年 己丑989)知制誥田錫奏疏曰:……近代侯伯,各有廳直三五十人,習騎射為腹心,每出入敵陣,得以隨身,后來不敢養置。昨楊業陷陣,訪聞亦是無自己腹心,以致為敵人所獲。今雖時異事殊,然廢置利害,宜亦詢訪行之。4 由奏疏的最后一句可知,楊業陷陣原因曾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田錫曾對此做過查訪,聽聞楊業為敵人擒獲是因為沒有自己的貼身心腹,據此田錫建議宋太宗要吸取楊業陷陣的教訓重新讓將帥養置心腹,由此也可知田錫對楊業陷陣死敵是頗為同情并引以為憾的,從中也可以看出楊業殉國之初世人對楊業死敵的基本態度。 宋真宗朝,君臣們對楊業楊延昭父子談論更多。先是被《宋史》評為“有器識,能斷大事”的大臣錢若水,在應詔上書討論邊事的時候,以楊延昭為例: (真宗 咸平二年 己亥999)丙子……諭百官各上封章,直言邊事。于是,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錢若水言:“……今則傅潛領數萬雄師,閉門不出,坐看敵人俘掠生民,上則辜委注之恩,下則挫銳師之氣。蓋潛輩不能制勝,朝廷不能用法使然也。軍法曰‘臨陣不用命者斬’。今若申明軍法,斬潛以徇,然后擢取如楊延朗、楊嗣者五七人,增其爵秩,分授兵柄,使將萬人,間以強弩,令分路討除,孰敢不用命?……如此則不出半月,可以坐清邊寨。然后鑾輅還京,則天威懾于四海矣。”5 錢若水的奏疏作于楊業死敵十三年后,他建議宋真宗,朝廷只有嚴明軍法殺掉傅潛這樣臨陣不用命的主帥,重用楊延昭這樣英勇善戰的將領并增加他的兵權,才能使將士用命邊境安定。據此可知,在楊業死敵十三年后,其子楊延昭帶兵尚不足萬人,兵權不大,但卻是朝廷大臣心目中勇于用命的將帥的典范。 之后田錫上疏給宋真宗討論如何選拔邊境良將并使之為國立功時,又一次以楊業為例: (真宗 咸平三年 庚子1000)吏部郎中、直集賢院、知泰州田錫上疏曰:今日是陛下注意于良將之時,是選求文武才干為沿邊刺史之際……往年楊業擊契丹,侯延廣守靈州,人多稱許。若見今節度、防、團、刺史、諸司使副中,因賞罰激勸,豈無楊業、侯延廣輩為國家立功勛也。6(按,陳經《資治通鑒續編》卷四十八與此相同) 田錫的這次上疏是在楊業死敵后十四年。由“人多稱許”、“豈無楊業、侯延廣輩為國家立功勛也”等句可知,在當時,很多人與田錫一樣,都把楊業當成了忠君衛國的典范。由“正直之臣”田錫的這次上疏可以看出,在楊業殉國之初的十幾年,朝堂大臣們都認識到了楊業在保衛宋王朝疆土中的重要性并為其死敵感到痛心。 不僅大臣,宋真宗本人也曾多次提及楊業父子,并對他們的功績予以了很高的評價: (真宗咸平三年 庚子1000)莫州刺史楊延朗入奏邊事,上意甚悅,指示諸王曰:“此即楊延朗也。延朗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朗治兵護塞,復有父風,深可嘉也。”厚賜遣還任。7 (真宗咸平四年 辛丑1001)夏四月乙巳,以保州刺史楊嗣,莫州刺史楊延朗,并為本州團練使…上謂宰相曰:“……嗣及延朗,并出疎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眾,朕力為保庇,乃及於此。繼宣雖不及二三輩,然亦熟邊事,不易得也。”時嗣與延朗并為緣邊巡檢,勇于戰斗,以名稱相上下,邊人謂之“二楊”。8 (真宗 景德元年 甲辰1004)……上謂輔臣曰“昨儻徇群議,發大軍會石普、楊延朗所部屯布緣河諸州,邀其歸路,以精銳追躡,腹背夾攻,則彼必顛沛矣。朕念矢石之下,殺傷且多,雖有成功,未能盡敵,自茲北塞常須益兵,河朔人民無日休息。況求結歡盟,已議俞允,若彼自渝盟約,復舉干戈,因而誓眾,中外同憤,使其覆亡,諒亦未晚。今張凝等出兵襲逐,但欲絕其侵擾耳。”左右皆稱萬歲。延朗嘗言:“敵頓澶淵,去境北千里許,人馬罷乏,雖眾易敗,凡所剽掠,悉在馬上。愿飭諸軍扼要路掩殺,其兵殲,則幽、易數州可襲取也。”奏入,不報。延朗獨率所部兵抵契丹界,破古城,俘馘甚眾。9 由這幾條史料可知,宋真宗不僅清楚楊業楊延昭的父子關系、深知父子二人的英勇忠誠及其在邊境的影響力,而且早在澶淵之盟正式訂立之前,宋真宗已經意識到楊延昭等人扼契丹要路殲滅敵人主張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由錢若水、田錫的奏疏和宋真宗的談話,可見楊業楊延昭父子在真宗朝上至朝堂下至邊境都有了較大的影響力。 宋仁宗朝,君臣們對楊業楊延昭父子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契丹遣使索要關南十縣土地并要求增加歲幣,宋仁宗派遣富弼出使契丹。面對遼興宗割地的無理要求,富弼對遼興宗說,“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10富弼的言辭雖是外交辭令,但作為使臣,他的言論代表了宋仁宗的基本態度,同時也說明宋仁宗朝君臣們也都認為當日澶淵和議之前楊延昭等將領要求率軍扼契丹要路殲滅敵人是正確的。而此時距澶淵之盟前楊延昭提議殲敵已近四十年、距楊延昭逝世也已近三十年,時間再一次證明了楊延昭曾經建議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后來,以斷獄英明剛直著稱的清官包拯,也曾在給宋仁宗的奏疏中兩次提到楊業: 臣近者累曾上言,以河北沿邊將帥,未甚得人,特乞精選,其代州尤不可輕授。緣代州與云、應等州,相去至近,路又坦平,古今最是難控扼之所。太宗朝以驍將楊業守之,業歿,繼以給事中張齊賢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自后邊鄙無事,然亦用武臣中有才略者。今朝廷委任郭承佑,必恐敗事。……其承佑欲乞早令召還,別用能者。(卷第九“議邊·論邊將”)11 臣某昧死再拜言:伏惟陛下有神圣文武之資,紹祖宗大業,以馭重權,三十年于茲矣……先朝以驍將楊業守代州,創筑城壘,于今賴之。(卷第一“應詔·對策”)12 根據奏疏內容,包拯的前一次上疏是在朝廷任命郭承佑知代州之時。按郭承佑兼知代州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距楊業死敵已59年,此年包拯曾出使契丹,歸國后即針對朝廷任命郭承佑知代州一事上疏,指出宋太宗將代州這樣位置極其重要又最難把守的邊境交給驍將楊業把守是慎重用人的表現,并試圖以此為例說服宋仁宗罷免郭承佑,另選精干將領守衛代州。據奏疏內容,包拯的后一次上疏是在宋仁宗即位三十年后,此時距楊業死敵已66年,包拯在應詔所作的“對策”中指出,驍將楊業把守代州所創筑的城壘是仁宗朝仍然仰賴的,這是向皇帝直接稱許楊業在代州創筑城壘不僅功在當時而且利于后世。在楊業死敵半個多世紀后,包拯兩次在奏疏中以“驍將”稱呼楊業,并對楊業把守代州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揚。 還有一些大臣,雖然未與宋仁宗在朝堂上直接討論過楊業,但對楊業的事跡功績也都熟知,如“皇佑中,韓琦經略河東,案堡寨置處,多北漢名將楊業所度者”13。富弼與包拯的言論以及韓琦對楊業事跡的熟知說明,在楊業死敵半個多世紀之后的宋仁宗朝,朝臣們更清楚地認識到了楊業、楊延昭父子當年守衛邊疆的功績及其在邊疆保衛中的重要歷史意義。 宋英宗朝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因此有關楊業父子的談論不多,但據史書記載,宋英宗本人卻對楊業祖孫稱譽有加。在朝廷選拔宿衛將軍時,宋英宗曾稱贊“文廣,名將后,且有功”14,對楊文廣進行提拔。這說明在楊業死敵八十年之后,他的事跡和影響力還為最高統治者所熟知。 宋神宗朝,君臣們對楊業死敵事件的認識更為客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跟宋神宗討論宋太祖和宋太宗用兵的問題時,曾經較為客觀地同宋神宗分析楊業死敵事件: (神宗 熙寧五年 壬子1072)庚子,上論太宗時用兵,多作大小卷付將帥,御其進退,不如太祖。王安石曰:“太祖知將帥情狀,故能得其心力,如言郭進反,乃以其人送郭進,此知郭進非反也,故如此。此所以如進者,皆得自竭也。此與唐德宗送言李锜反者與锜異矣。其后,郭進乃為奸人所摧,至自殺;楊業亦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將帥盡力者乃如此,則誰肯為朝廷盡力?此王師所以不復振,非特中御之失而已。15 在楊業死敵八十六年后,王安石將楊業作為忠心卻不得其死的將帥典型來證明宋太宗用人不如宋太祖,并且明確指出楊業陷陣是為奸臣陷害,楊業含冤而死不僅影響了將帥對朝廷的信心,也是宋王朝軍隊不振的原因。王安石與宋神宗對談的這段話表明,在楊業死敵八十六年后,朝堂君臣對楊業事件的認識更客觀、更深入,那就是,進一步明確了楊業為奸臣所害的冤情,看到了最高統治者宋太宗在楊業事件中的責任。這就使得楊家將事跡的傳播基調,由最初的褒揚忠烈譴責罪臣,增強為感憤忠臣蒙冤死敵和痛恨朝堂奸佞陷害忠臣,同時對最高統治者宋太宗在楊業死敵事件中的反思,也為故事的進一步豐富拓展奠定了基礎。 從以上詔令奏疏史書等歷史文獻所記載的朝堂之上君臣對楊業祖孫事跡功績的談論評價可以看出,從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北宋王朝五朝君臣,都對楊業的陷陣死敵感到痛心,都對楊業祖孫的英勇善戰忠心為國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贊揚,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北宋王朝君臣們對楊業祖孫重要功績和價值的認識在逐漸深入并越來越客觀。最高統治者和朝廷重臣們在朝堂之上對楊業祖孫的褒揚,就是從官方的立場肯定了楊業及其祖孫的歷史功績,這無疑為楊業祖孫英雄事跡的廣泛傳播定下了褒揚忠勇感憤死敵痛斥奸佞的基調,也為楊家將故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注: 1.按,關于楊氏一族的基本史實和楊家將故事的形成及原因,參看拙文《楊家將故事的形成及原因》,山西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2.4.5.6.7.8.9.10.13.15.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20、675、973、1003、987、1055、1296、3283、3710、5775頁。 3.司義祖整理:《宋大詔令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844頁、346頁。 11.12. [宋]包拯《包孝肅公奏議》卷一“應詔·對策”,《包孝肅奏議》卷九“議邊·邊將”。《孝肅包公奏議》,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12、2頁。 14.[元]脫脫等《宋史》卷二百七十二,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9308頁。 二、野史筆記的記載與評論 在朝堂之上君臣對楊業祖孫事跡的談論之外,文人士大夫的一些野史筆記也記錄下了楊業祖孫的事跡及其在當朝的影響。 最早以筆記形式記錄楊業事跡的,是宋真宗朝的楊億。楊億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在宋真宗朝與人閑談,其門人黃鑒記錄下了閑談的內容,后來宋庠將其整理成筆記《楊文公談苑》。因楊億博覽強記長于史學,又是《太宗實錄》的主要執筆人,所以楊億的口述可信性極高,《楊文公談苑》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該書“楊業”條對楊業有專門記載: 楊業,麟州人,少倜儻任俠,以射獵為事,所獲比同輩嘗倍。謂人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如用鷹犬逐雉兔耳。”仕太原劉氏,至建雄軍節度,頻立戰功,國人號為無敵。太原平,太宗得之甚喜,釋縛授大將軍,數月擢為鄭州防御使。以其知邊事,俾為三交部署知代州,虜寇雁門北,日南向,業從后擊之,虜大敗,以功遷云州觀察使。雍熙中,副潘美進討,自云應路,以王侁、劉文裕監其軍,連接云、應、寰、朔四州,次筑乾羽。會岐溝大軍不利,班師,美部遷四州民于內陸。虜齊妃及耶律漢寧、北皮室、五押惕隱眾十余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賊盛,未可戰。朝廷止令取四州民,今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告云、朔守將,俟大軍離代州,即云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虜必悉眾來拒,即令朔州吏民悉人石碣谷,分強督千人覘谷口,騎士援于中路,三州之眾萬全矣。”侁沮之曰:“今精兵數萬,何畏懦如此?趍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可也。”文裕亦贊成之,業曰:“不可,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逗撓不戰,豈有他志乎?”業泣下曰:“業非愛死耳,但時有未利,殺傷士眾,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君先死耳。”即部帳下騎兵數百人,自石碣路趍朔州,將行,泣謂美曰:“業本太原降將,當死,上不殺,寵以爵位,委我以兵柄,固愿立尺寸功為報,豈肯縱虜不擊,而懷他志哉?今諸君責以避敵,當先死于虜。”因指陳家谷口曰:“公于此張步兵,分強弩,為左右翼為援,業轉戰至此,以步兵擊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如其言,與侁等陳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以為虜寇遁走,欲爭其功,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沿灰河而西南行二十里,聞業敗,麾兵卻走。業至暮達谷口,望見無人,撫膺大哭,再率帳下決戰,身被十數槍。業撫下有恩,時從卒尚百余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儻鳥魯散,尚有還報天子者,無與我俱死。”軍士皆泣不肯去。其子延昭死之,業獨手刃數百人后就擒,太息曰:“上遇我厚,為奸臣所逼致敗,何面目虜中求活哉?”遂不食三日,死。天下冤之,聞者為流涕。上聞之,侁、文裕并除名,配隸諸州。厚贖業家,錄其五子,詔褒贈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業子延朗驍勇,為邊將有威名,戎人畏之。 按楊億卒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其門人黃鑒是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后被楊億賞識收為弟子的,因此楊億這段談話的時間應該是宋真宗后期大中祥符或者天禧年間楊業死敵三十年左右之時。這段談話簡單概述了楊業早年的功績,詳細敘述了楊業陷陣的經過,最后簡單記述了楊業身后之事。從談話內容可知,楊業是因奸臣王侁劉文裕的逼迫潘美的默許和見死不救而戰敗被擒的,楊業的冤情和死敵在當時就得到了民眾的廣泛同情。從談話的詳略可知,楊業陷陣原因是最重要也是最為大眾關心的問題。總之,這段談話表明,在楊業死敵三十年左右之時,朝堂之上如楊億這樣的大臣們,依然很關心楊業之死的真相并且已經比較了解楊業死敵的具體過程了。 宋仁宗朝,一代文宗歐陽修也記載了楊業、楊延昭父子的事跡。皇佑三年(1051),歐陽修在為楊業侄孫楊琪所作的墓志銘中,有“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的簡單記載。這說明至遲在楊業死敵六十余年楊延昭逝世三十七年后楊文廣尚在世時,楊業、楊延昭父子的英雄事跡已經廣泛播于人口,甚至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 宋神宗年間,司馬光的語錄體筆記《涑水紀聞》的369條也提到了楊業。該條在記載皇祐元年儂智高攻廣州朝廷派遣楊畋為廣南西路體量安撫使之前,先做了“直史館楊畋,繼業之族人也”的說明。《涑水紀聞》向來以史料珍貴著稱,該書雖未詳細記載楊業功績,但由此一句亦不難看出楊業在宋仁宗年間遠揚的聲名與巨大的影響力。 北宋末年已行于世署名曾鞏的《隆平集》,對楊業、楊延昭父子事跡也有1000余字的詳細記載。雖然對《隆平集》的作者是否是曾鞏學界還有爭議,但是對這樣一部當朝人所作的當朝史書的重要的史料價值幾乎無人否認。因為該書對楊業事跡的記載與早出的《楊文公談苑》大致相同,對楊延昭事跡的記載與后出的《東都史略》、《宋史》等史料也大致相同(由此也可見該條記載突出的史料價值),因此我們不再全部引用,而只是將與《楊文公談苑》不同和最值得注意的幾句抄錄于此。 “……業勇而有謀,與下同甘苦,代北苦寒,未嘗獨設炭。為政簡易,郡民愛之。天下聞其死,皆為之憤嘆。上尤痛惜之……延昭…智勇善戰,沉默寡言,平居未嘗問家事。所得俸賜,均遺士卒。奉己簡質。出入騎從如軍校,號令嚴明,同士卒共甘苦。寒不披裘,暑不張蓋。遇敵必身先,功成推其下。故人樂為用,威震異域。守邊二十余年,虜情畏服,止呼曰‘楊六郎’。其卒也,河朔之人,皆望柩殞泣。” 將這段引文與前引《楊文公談苑》對比不難發現,二者都詳細記述了楊業的陷陣經過、記錄了民眾對楊業冤情的同情和憤慨,不同的是,《隆平集》增加了楊業愛護士卒、楊延昭與士卒同甘共苦的內容。從《隆平集》對楊業、楊延昭事跡了解記述的逐漸深入和增加可知,到北宋末年之時,人們在了解了楊業的陷陣死敵經過之后,又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楊業父子與士兵的關系以及他們父子的邊境生活,這同時也說明民眾對楊家將故事的興趣越來越大。 三、文人詩歌的詠嘆與反思 在朝堂之上君臣之間的談論和文人學士的野史筆記之外,很多的文人士大夫還通過詩歌的形式來歌詠楊業祖孫的英雄事跡,表達對英雄的傾慕和對英雄被陷害致死的同情與憤慨。透過這些詩歌,也可以較為清楚地了解文人士大夫對楊家將的態度。 最早以詩歌形式詠嘆楊業的,是歐陽修。歐陽修皇祐三年(1051)為楊業侄孫楊琪所作的墓志銘中就曾經寫下“楊世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躍邊陲。……太師防御傑然奇。名聲累世在羌夷……”的詩句,概括了楊業、楊延昭父子在宋遼邊境長久的影響力及其在宋遼戰爭中的杰出功績。 歐陽修之后,很多出使遼國瞻仰過楊業祠和楊無敵廟的文人,也都寫下了贊頌楊業的詩篇。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以耿直敢言學識淵博著稱的名臣劉敞,奉命出使契丹,經過古北口楊業祠時,寫下《楊無敵廟》(在古北口 其下水西流)一詩來贊頌楊業,詩曰:“西流不返日滔滔,隴上猶歌七尺刀。慟哭應知賈誼意,世人生死兩鴻毛。”該詩作于楊業死敵六十九年后,詩歌的前兩句概括了楊業在邊境的影響力,后兩句則用因遭群臣忌恨被貶長沙的賈誼作《吊屈原賦》悼念被讒放逐的屈原并感慨自身不幸遭遇的典故,委婉地指出了楊業被逼陷陣的冤情,表達了對楊業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并稱許楊業之死重于泰山。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和熙寧十年(1077),勤政博學官至宰相的名臣蘇頌,兩次奉命出使契丹,寫下《前使遼詩》和《后使遼詩》近六十首,其中《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也是對楊業的歌頌。詩曰:“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滅,至今奚虜奉遺祠。”這是蘇頌兩次過古北口楊無敵廟的所見所感。該詩前兩句以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不見封侯的漢代著名飛將軍李廣指代楊業,既是肯定了楊業的英勇善戰和在敵國的威名,也是借功高不爵的李廣委婉地慨嘆楊業的命運乖舛;詩歌的后兩句,記錄了敵國對楊業的敬仰,也從側面反映了楊業在邊境的威望。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著名文學家蘇轍出使契丹,經過古北口時寫下《過楊無敵廟》: 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一敗可憐非戰罪,太剛嗟獨畏人言。驅馳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隱,誅肜聊足慰忠魂。 蘇轍作此詩距離楊業殉國已經百年有余。短短八句詩,表達了百年之后當朝人對于楊業之死的嘆息之情和反思之意,同時,又用周處為梁王司馬肜逼迫赴死的典故,委婉地表達了欲誅逼迫楊業赴死的罪魁以慰楊業忠烈之魂的憤慨。由此可知,在蘇轍的時代,同情楊業、憤恨奸臣的這種好惡已經形成,這就比之前文人詩歌對楊業單純的同情贊揚又進了一步。結合前文王安石與宋神宗所說楊業亦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的談話可知,這種好惡的形成,與官方對楊業死敵的認識及由此形成的楊家將故事基調是一致的。 在蘇轍寫下《過楊無敵廟》后兩年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以直言進諫正直無私著稱的大臣彭汝礪出師遼國,也寫下一首《古北口楊太尉廟》。詩曰:“將軍百戰死嵚岑,祠廟巖巖古到今。萬里胡人猶破膽,百年壯士獨傷心。遺靈半夜雨如雹,余恨長時日為陰。驛舍愴懷心欲碎,不須更聽鼓鼙音。”彭汝礪概括了楊業在邊境的影響和楊業內心的凄苦,對楊業這位悲劇英雄致以了崇高的歌頌和禮贊。 因為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淵之盟后百余年,宋遼之間沒有大規模戰爭,雙方通使不斷,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先后有一千六百多名宋朝官員出使遼國,古北口楊無敵廟又是宋遼之間的交通要道,所以,這類贊頌詠嘆楊業的詩文應該還有很多。 除了這些出使遼國的文人,還有一些文人,他們雖然沒有到邊關憑吊過楊業,但卻對楊業之子楊延昭做了贊頌,宋仁宗年間著名詩人梅堯臣所作的《高陽關射亭》就是典型的例子: 星弧射狼夜夜張,角弓備寇不可忘。將軍屯師古關下,不尚武力何由強?日與官兵來會此,弓須射硬箭射長。更如羿中九烏斃,獨見杲杲明扶桑。 楊延昭曾在高陽關副都部署任上任職九年,該詩應該是梅堯臣對楊延昭勤于訓練以備邊患的歌頌和贊揚。 由文人學士詩歌對楊業楊延昭父子的詠嘆可以看出,楊業楊延昭父子的英雄事跡在北宋時期已經深入人心,文人士大夫的歌詠,又進一步擴大了楊家將事跡在宋代民眾中的傳播。 四、楊家將事跡在北宋的傳播原因及意義 上述史書奏疏中保存下來的朝堂之上對楊業祖孫的談論與評價的史料、文人士大夫的野史筆記和詩詞歌詠,反映出朝堂君臣和朝堂之外的民眾對楊家將事跡的態度是越來越明晰、對楊家將事跡的認識是越來越深入。這是因為,在楊業死敵之初,對楊業的評價會涉及到潘美等上層官僚甚至宋太宗這一最高統治者,難免會出于為尊者諱的原因有所保留。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皇帝的更替,這種忌諱就會越來越少以至于無,宋神宗時王安石能夠和宋神宗比較客觀地評論宋太宗用兵不如宋太祖就是證明。也正是因為政治忌諱越來越少,才使得朝堂對楊業死敵事件以及楊家將事跡功績的認識越來越客觀,并使得楊家將故事的基調由最初的褒揚忠烈譴責罪臣逐漸增強為感憤忠臣蒙冤和痛恨奸佞陷害。而朝堂之外文人和民眾對楊家將事跡的認識,也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逐漸深入的,隨著認識的深入,民眾對楊家將故事的興趣也是越來越大。歷史是需要沉淀的,歷史總是離得越遠看得越清楚,楊家將事跡在北宋的傳播也不例外,與此同時,時間的檢驗也證明楊家將事跡是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價值的。 楊業祖孫三代,作為位列偏裨的邊將,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聲名鵲起、盡人皆知,這在一個崇文抑武、信息又極不發達的時代,是非常難得的。楊家將事跡之所以能夠在北宋時期傳播的如此廣泛,與北宋王朝長期受少數民族侵擾經常以歲幣換和平的政治軍事形勢有關,也與北宋王朝百姓樸素的保家衛國愿望和抗擊外族侵擾的愛國心理有關。楊家將事跡的在朝堂和民間的廣泛傳播,也說明楊業祖孫英勇抗擊外族侵略的行為符合國家和民眾的利益,因此楊業祖孫才深受朝堂君臣的器重贊揚和廣大百姓的愛護擁戴。 總之,北宋朝堂之上君臣對楊家將事跡的態度認識,為楊家將故事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而朝堂之外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眾對楊家將事跡的態度認識,既擴大了楊家將故事的傳播范圍,也為楊家將事跡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可以說,正是在北宋時期奠定的楊家將事跡基調感憤忠臣蒙冤和痛恨奸佞陷害的基礎上,才有了之后豐富多彩的楊家將故事,才有了楊家將故事轟轟烈烈的千年傳播史。 |
|
來自: 唯我英才 > 《直隸文化和直隸尚書房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