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幾年前,我還在香港上班的時候,經常會幫朋友帶東西,從神仙水到跌打膏,從奶粉到面膜,經常大包小卷的過關。 比較熟的還好,偶爾遇到一些關系一般,又不太識相的,真的是讓人惱火。 你們見過這種人嗎?我幫你帶東西,又不要代購費,你不說請我喝個奶茶就算了,居然還自說自話地把零頭抹了。 你倒是省錢了,我的時間精力成本找誰要去? 直接拉黑名單。 但是有一種忙,我特別愿意幫———買靶向藥。 因為那背后是一個正在經歷痛苦的癌癥患者和整個家庭。 我的中學好友,媽媽癌癥晚期,飽受折磨,靶向藥叫Herceptin赫賽汀,當時一支24500元,能管20天。 那一年,這款藥還沒有被納入社保。(后來2017年7月,赫賽汀被納入醫保目錄,但也不是100%報銷,自費部分大概在每支8000元左右) 同學不忍母親痛苦,又難以負擔高額費用,四處托人尋找當時的印度仿制藥CANMAb,價格是赫賽汀的1/3。 然而仿制藥畢竟不合規,連帶進海關都是問題。 我找遍銅鑼灣和和太子附近的藥房,被我找到一家有貨,但是價格翻了幾倍,幾乎和赫賽汀持平,失望而歸。 其實同學的母親有重疾險保單,也是我輾轉找人幫忙做的。年頭早,只做了8萬元保額。而我當年也太稚嫩,只想著避嫌,沒好意思張口勸同學多做點。 所以后來看《我不是藥神》,我在影院里哭到不能自已。 這個坎兒,可能這輩子我也過不去。 這事兒不能提,提一次我哭一次。 02 說實話,我國的醫保系統這些年已經很努力了,去年「醫??硟r」的新聞,還頗拉了一波好感。 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療體系。 有些對醫療費用的管理規則,原本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老百姓的壓力,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變成了掣肘。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查查「零加成」和「藥占比」是什么意思。 兩個真事兒: 1)我們最近在跟進的一個理賠案例,醫院明明有藥,但是卻不肯開給患者,只能到院外購買。 為什么?因為這個藥,醫院開得越多,賠得越多。 2)豆瓣上看來的,發生在北京。這人去醫院掛號做復查,一個甲狀腺彩超,一個乳腺彩超。但是醫生說,醫保一天只能開一個彩超。 患者說那我自費做另一個吧,再跑一趟挺折騰的。醫生也很無奈,說這樣也不行,上面會說我們亂收費。 這些問題,長遠來看,會慢慢影響醫療資源的分布,從院內轉向院外。而某些嗅覺靈敏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已經成為了這個領域的先行者。 03 咱們買百萬醫療,往往不想那么多,覺得既然不限醫保范圍,那我又有醫保又有百萬醫療,住院費用基本就解決了唄。 魯迅說過,看問題,要動態地看,長遠地看。 百萬醫療險的出現,也就是這五六年的事兒,仍然是個新生事物。很多細節,保險公司自己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最開始,百萬醫療險大都沒有對外購藥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實際理賠中,只要有醫院開具的處方,大多數案例也都賠了。 但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醫療市場不斷出現新的藥物和治療方式,醫保政策也不斷發生變化,面臨的理賠壓力和經營風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前幾天我寫了,「在實際理賠中,百萬醫療險對癌癥特藥的外購,理賠越來越收緊了。新的平安e生保2020版甚至已經把外購藥明確加入免責條款?!?/span> 目前:
眾安的尊享e生,年年可續,但就是不保證續保; 大部分的保證續?;蛘唛L期合同,都是5-6年。 最近出現的10-20年的保證續保,只有平安、太平洋這種規模的才做,而且,不但要保留調整費率的權力,你去看看平安20年的長期醫療合同,光免責條款就有足足有3275個字。 這不僅僅是產品優劣的問題。 收緊,是趨勢。 04 但收緊不代表不管了。 這就像重疾險定義的變化一樣,重點是規范市場,明確規則和范圍。 現在的思路,就是把特藥這部分拆分出去,單獨做個產品。 同時,把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提供特藥服務的第三方管理公司TPA,都拉進來,鏈接起來,共同制定并完善規則。 藥品指定來源,明確價格、保證真實性,想通過外購藥薅羊毛的,難咯; 條款控制風險,理賠額度、保障期間、續保條件都清清楚楚,遠好過之前百萬醫療險的語焉不詳。 這個思路,我認可。也希望特藥這部分保障,能夠像百萬醫療險一樣,越來越成熟,持續的為老百姓提供保障。 05 那是不是有了百萬醫療+特藥,就能搞定癌癥費用,以及給家庭帶來的財務損失呢? 當然不是。 比如說,特藥險對賠付期有限制,最長的也只能賠確診后3年的特藥。 并且理賠后基本就不能續保了。3年后,買藥指望誰?如果有重疾險賠付個50萬,能不能再頂個一年兩年? 再比如,乳腺結節,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重疾險是有機會標準體承保,百萬醫療嚴格一些,基本上是免責承保,而特藥險,如果你不能穿刺拿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就無法投保。 那么,如果得了乳腺癌,百萬醫療險不能賠,特藥險又買不上,沒有重疾險給你一筆賠償費用,要靠什么? 再嚴重一點,我前幾天提了一個花700萬重建免疫系統的白血病案例。 這種治療手段,百萬醫療能賠嗎?普通家庭幾十上百萬的重疾險保額,夠花嘛? 所以,沒有什么百分百的事情。 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保障體系,就是一張永遠也做不到100分的試卷。 有些人,能力確實差些,但是努力考了個及格; 有些人,能力強,一上來就能考80分,但不滿足,搞清楚了哪些分是自己暫時拿不到的,然后在現有的得分范圍內,不斷的試圖把80分再提到90分; 有些人,卷子都不看,光聽說做不到100分,啥?坑我!算了,不考了。 還有些人,又覺得努力不劃算,吃鴨蛋又不好意思,猶猶豫豫,磨磨蹭蹭。 你是哪種? 這么多年,面對過那么多疑問,我有一個結論: 保險本身有沒有問題?當然有,哪個行業沒有呢? 但有些問題,不是保險的問題,是認知的問題、邏輯的問題、思路的問題。 思路一變天地寬啊朋友們。 我真真切切的希望,你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要成為我心中一個新的坎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