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望洞庭》今韻 一君木子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評析 這是小學生必背的一首古詩。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采,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注釋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省的北部。 湖光:指湖面的波光。 兩:文中指湖光和秋月。 和:即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是說水面有波紋。古代用來照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如果未磨會凹凸不平。這里是說湖面無風,水平如未磨鏡。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是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 青螺:.螺的一種,殼形橢圓,表面稍青暗,雜有斑紋。這里用來形容白銀盤般的洞庭湖中的君山。 韻譯 洞庭湖的湖光與秋月交融相和, 湖面無風平靜的恰似銅鏡未磨。 遠望洞庭湖的山水是一片綠翠, 好像是白銀盤和其托著的青螺。 作者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出生于河南鄭州滎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 793年,劉禹錫進士及第,為監察御史。又是唐代有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天論》等。貞元末,加入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連州刺史、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842年卒,追贈戶部尚書。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注:本人在編篇過程中參考了網絡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權,及時聯系,急速糾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