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l SJDSFSJ 作者 l 孫娟 01 人到了中年,人生走到中間,很多事情水落石出。 發現了一些事情。 和出版社趙濤老師聊天的時候,我問,現在什么書賣的好,讀書的都是什么人群呢? 他們說:“買書的人還是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他們大多購買的是功能性書籍,例如《人際交往技能》、《如何修煉高情商》等等。 還有一部分客戶是中年以后的人們,偏向愛看歷史,哲學類書籍,但這部分人不是客戶的主體。” 這很符合社會的現狀,但這絕不是一個人成長的正確模式。 02 你會發現,很大概率是這樣。 從小就特精明的人,特會察言觀色,特別招人喜愛。但是三十多歲,基本就停滯不前了,變得庸常,開始日復一日在無聊中消磨歲月。 小時候挺憨的人,只鉆在自己的愛好里,不懂人情世故,不招大人喜歡,中年以后反而越過越有內容了,人生越來越活出味道來了。 這是為什么呢? 人活的是否充實而精彩,由兩個因素決定:智商和后天持續學習。 杠精們一提智商就會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而實際上,真正腦子好的人,情商不可能差。笨的人,往往雙商都低。 只是智商高的人,有更多的樂趣,他們不想在琢磨人上花費太多心思。 而理解力差的人,往往把勾心斗角,虛情假意當做情商高。 實際上,虛假基本等于愚蠢。 03 人和人的智商差異極大,也就是腦子好不好用,差別挺大的。 你會發現有些人好奇心極強,反應也快,理解力快。這樣的人往往學什么東西都快,無論玩什么都會沉迷進去,直到摸清全部規律。 他們愛好廣泛,對很多事情一看就透。 他們做人很真實,說話很直接,總是直指本質。 他們往往很善良,他們的真實和直接一點都不傷人,還會有種你被看見和理解的欣慰。 04 腦子差的人呢? 不僅遲鈍,基本沒有上進心和好奇心,什么都不熱愛,因為他們感受不到,也理解不到藝術和審美,和情趣的快樂。 生活中目之所及的,就是人,所以往往對琢磨人頗感興趣,而表現出來的又很笨,總是讓人一眼看穿又不忍心戳穿的虛假。 喜歡吃,卻又不喜歡烹飪。 因為吃是生理感受,烹飪卻是需要更高智商的藝術行為。 更可怕的是,他們還把會說話,說假話,琢磨人當做情商高。 智商低往往伴著惡。 05 但是,人只要有智商就夠了嗎? 不夠,還需要有底層系統,也就是生命早期,年輕時候學習的東西。 你可以把人腦想象成是一臺電腦,這臺電腦出廠時只有硬件,沒預裝系統。有的人是90年代的286機,有的人是APPLE最新的的配置。 更多的人的大腦,介于二者中間。 這臺電腦運行的好不好,取決于裝的底層系統。 比如,你現在新買一臺電腦,配置極高,如果裝了WXP,會發現運行起來并沒有那么順手,但是還能用,但是如果裝了最新版本的系統,就會發現非常好用。 對于人腦,這個系統就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應該學習的基礎哲學思維,這是道的層面。 建立起屬于你的思維方法,分析事物的高度和方向,建立起科學的認知邏輯。 建立起你對人生,價值和世界的認識。 底層系統做好了,再去做具體的事務。 06 現在的問題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別說裝的底層系統好壞,就連系統都是缺失的。 基礎教育不教哲學,不教邏輯學,再好的配置,再高的智商也跑不起來。 有學習能力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會自己在業余時間彌補。 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帶著殘缺破碎的認知方法,在生活中撞大運。 為什么有些人在中年之后開始研究哲學和歷史了,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認識論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目前的社會浮躁而功利。 推崇精明,情商,人情世故,這是中國特色。 人琢磨人,人研究人,是盛產權謀之術的國度,歷來的習慣。 如果說認識論和方法論是“道”,那么《人際交往技能》,《如何修煉高情商》,《如何職場晉升》等都只是“術”。 07 如果一個人對是非善惡都不清楚,對自己將過怎么樣的人生都不考慮,卻天天琢磨如何在某個小細節戰勝對手,無疑是蒙眼瞎撞。 就像連往哪跑都沒想清楚,連跑道都沒找到,就穿了最好的跑鞋,學習了最好的彈跳技巧,開始了跑的動作。 你很快會懈怠。 這就像新買的電腦,還沒有裝系統,就想直接裝一個軟件,是運行不開的。 如同你的手機,如果系統出現了BUG,你會覺得自己平時用的軟件老出現問題。 08 再回到起初的話題。 人到中年,真的看到人們的生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很精明的人,在三十多歲之后就走了下坡路。 而小時候看上去很憨,卻沉迷于自己世界的人,后來反而卻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來。 社會上最終成事的人,很多小時候都很憨很傻很單純。 09 這其中,有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 從小精明,嘗到了甜頭,會忽略對自身思想和實力的充實,長大之后,除了能察言觀色,就沒有一技之長,不能產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而那些從小看上去憨傻的人,往往沒有在外界消耗太多注意力,他們看了有趣的書,玩有趣的的游戲,思考了自己的愛好,了解自己的內心。 知識面的拓展讓他們建立起相對完整的認知體系和思維方法。 10 錯過了一定年齡,人的大腦就很難建立起底層系統層面的“道”,但“術”其實很簡單,在生活中經歷久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人到中年的時候,大家都是拼實力說話,不能產出價值的人必然沒有機會。 而大家又都是千年的狐貍,人再精明,被人看穿是早晚的事。 所以,一定要重視,把時間放長點看,精明世故,沒半點用處。 個人認知能力和思想深度是決定一生高度的關鍵。 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及時補課兩個方面:哲學和邏輯學。 只有學過這兩個領域的系統,對經歷的事,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能一目了然。 人際交往和職場晉升的障礙都不是問題,你也不會在中年之后變的像個傻子。 |
|
來自: tigerliu2020 > 《職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