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 | 讀城記2020 文/ 彥平 35歲,編輯 “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汪曾祺 疫情期間其他一切停擺,唯做飯吃飯成為正經事,買菜也因此成了一件要緊事。我大多數時間都是去超市和水果店買菜,但往往體驗并不好。人少時去,想買的菜蔫頭耷腦已被挑得所剩無幾;人多時去,常遇上自己被插隊或眼看著別人被插隊,不是來一頓口角就是生一肚子氣。 這特別讓我懷念去菜市場買菜的日子。我喜歡逛菜市場,喜歡菜市場的氛圍。去年有一段時間狀態非常低落,我很認真地和家人和朋友說想去賣菜,既能接觸喜歡的蔬菜,又能接觸人,后來想想,這也是因為我曾經作為買菜的人一直以來體驗很好的緣故。 菜市場印象 距離我家最近的菜市場在我去上班的路上,過去每天早晨都和也像去上班的大爺大媽們同行,迎面總能見到拉著車從菜市場滿載而歸的人們。 這個菜市場是一座鋼結構的大棚,早6:00到下午13:00營業。走進去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外面空曠安靜,進入菜市場則一下子所有感官同時被激活,吆喝叫賣的聲音灌耳,滿眼是花花綠綠各式各樣果蔬。 這里有超市里沒有的南方的細菜,各種超市里買不到的最應時的菜,比如現在少有人吃的本地大菠菜。菜攤之間互相比試叫賣,有的宣揚菠菜是自己家種的,有的宣傳黃瓜是綠芯的,有的宣傳黃瓜是帶花刺硬新鮮剛摘的。插在果菜堆上的宣傳語,有的夸張有的搞笑有的樸實,水果蔬菜的擺堆也有講究有特色,攤販們會在這上面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部分菜會多次出現,但架不住每家進的貨組合不同,呈現一種別樣的琳瑯效果。有的攤位只賣葉菜,有的只賣塊莖類,還有一家攤位只賣姜和蒜。這讓你覺得每個攤都是不同的,每家的菜都是不同的。 不是每種西紅柿都叫普羅旺斯。 網友拍攝的云南的一處菜市場。 菜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主場,他們是挑菜比價的好手。在菜場,你要是嫌擠怕插隊,那估計沒人向著你說話,不過話說人們逛起菜市場來要比去超市買菜心態從容許多。如果人多了些,菜場的氛圍也會讓人覺得擠是天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插個隊也沒那么不舒服。在菜場,超市里常見的扒菜行為也沒那么討厭了,因為攤販總有辦法讓這種行為不發生,或者即便發生了他們會讓您樂意地將它買走。在菜場,可以討價還價,甚至這種你來我往的對話是必不可少的,為的是烘托人氣。在菜場,可以抹零,可以占點兒小便宜,老板往往也愿意給你一點便宜,贈點兒什么,以博取您的下次光顧。 上次去菜場,我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里看到了三位座輪椅的高齡老人,她們由保姆推著逛菜場,其中一個聽力已經不行,還要和賣豬肉的攤主聊天。從菜場出來后,看到其中一位老人也已經出來了,但她輪椅后的袋子是癟癟的,看來并沒有買什么,只是為來逛菜市場。 菜市場為什么吸引人 以上是進入菜市場會有的一些體驗,但菜市場為什么吸引人,為什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也愛逛菜市場,或許還有些深層的原因。 《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一書中提到:雖然我們經常嘴上說討厭人多擁擠,但“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的人”,人們的所作所為顯示,人喜歡湊熱鬧。“如果我們一個人獨處,最好的去處可能是一個熱熱鬧鬧的地方”,一個抑郁的人逛菜市場會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大多數生活比較平淡孤寂的老年人尤其喜歡熱鬧——這也是為什么廣場舞這么發達。 在菜市場,每個人都是主體,每個人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訴求。買菜的人巡視、挑菜、還價、問詢、聊天;攤販則主動招攬,有些人有獨特的吆喝話語,菜上寫的花樣百出的廣告語,對自己的產品進行頗具個性的介紹,如數家珍;賣不同產品的攤販,比如賣肉的小販熟練割肉的展示,賣海帶的人一身專業的仿佛下海捕撈的靴子、皮衣、袖套,都是在彰顯自己的特點和專業,是什么就是他們該有的樣子。菜市場就像一個上演著無數片段場景的舞臺,每個人都是主角。 甚至連菜市場里的菜都比超市里的菜更能表達訴求,它們通過被攤主精心照顧,個性化擺放,仿佛在展示自己的特點,展現吸引人之處。對比之下,超市和水果店沒有攤主與顧客對話,進入其中總感覺像身處客場。而且,現今超市里的菜被一小包一小袋裝進包裝里售賣,它們是均質的,沒個性的,不受照顧的。 我家附近還有一個更近的社區小菜場,其中有一家菜攤我經常光顧,因為這家賣菜的大姐熱情,有點自來熟,每次買菜她總會多說多問上一兩句,一來二去就真地和她熟了。她會問我買土豆是燉著吃還是炒著吃,然后告訴我不同的做法要買不同種類的土豆。西紅柿也分適合炒著吃和生吃的。有一次買冬瓜,她順手塞了一小把香菜,說做冬瓜湯放點香菜好吃。她還常會送小蔥。在超市和水果店里買香菜和蔥的話,一買就是一捆,對于我們這種只周末做飯的來說,特別不方便。有的肉攤還會給幫你處理肉。網上有段子夸張地說南方的菜市場還會幫你給土豆削皮切絲,簡直就是社區的中央廚房。這些都是在超市里不會發生、體會不到的。 我曾在農貿市場的雞肉攤遇到一個買雞翅的大姐,她也沒問價格,來到攤位直接拿起袋子和夾子就裝雞翅,一邊裝一邊問攤主:今天怎么沒見著大姐?這種買菜順帶見熟人、賣菜被問候的感覺,對雙方來說都是很好的體驗。 我看過一個關于菜市場的系列講座,講到去菜市場買菜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可能是一天當中說話最多的時候,菜場是他們的社交空間。這也是為什么哪怕癱瘓了坐輪椅,也要去逛菜市場,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買菜。 更古早的小時候跟著家人去趕大集買菜,那時候買的東西現在看來都是三無產品,榨菜、面包、豆腐絲,灌腸、羊雜、鹵肉,都是集市上買的,沒有生產日期,但大家也都放心買,主要是攤位都是固定的,攤主可以算半個熟人。除了買主和賣主是半熟人,來去菜市場經常能遇到鄰居和散居十里八鄉的親戚。遇上了會互相聊家長里短,互通信息有無,還溝通了感情。我小時候和家人去趕集,不知道一路上會遇上多少熟人,大人們聊天經常導致耽誤回家做午飯。但這種看似無用的交流其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 菜市場拆除之后 北京的菜市場越來越少了。由于會導致周邊環境臟亂差,治安不好,而且很多本身建筑形態落后,同時面臨整體區塊升級,2015年北京開始大批清理菜場,2016和2017年,北京疏解了358個市場,2018年疏解了159個菜市場,老北京舊城內八大菜市場只剩下一個。 前文說的菜市場是離我最近的一個,但步行要三十分鐘才能到,逛一圈來回要一個半小時。我見到過把購物車架在共享單車車筐上去菜市場的,也見到過買完菜把菜統統裝進后備箱開車來逛菜市場的。 而對比我在南京的婆婆家,那里方圓一公里內有六家大型的農貿市場,那里的人口密度遠不如我在北京居住地的密度。如此看來菜市場其實是很多人需要的場所,這也是為什么雖然大家可以去超市買菜,去水果店買菜,上網買菜,菜市場仍然被人們需要。 我現在也偶爾在每日優鮮和盒馬線上買菜,三十多年的人生,買菜經歷了這樣的演變:趕集(農貿市場)——菜市場——超市——水果店——便利店——線上。現在買菜花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高效了。相較要到幾里外的農貿市場趕集的年代,要花去一上午,而在超市、水果店以及線上買菜,果蔬都包裝在標準化的盒子袋子里,價格一目了然,無需過多交流,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幾乎不要什么時間成本地完成,但是,也失去了很多樂趣。 以上是對喜歡去菜市場買菜的人來說。一位建筑師朱起鵬講了個北京鐘樓菜市場的例子,講生活在菜市場周邊的老人們的狀態。這個位于鐘樓腳下的菜市場在拆之前,附近的老大爺們會抱怨這好亂啊好臟啊,大聲地朗朗嘲笑著周圍臟亂的環境,但這個菜市場拆了后,一切變得安閑自在美麗的時候,這些老人缺乏話題了,大家愣愣地看著眼前的綠樹紅花,狀態看起來也沒那么好了。 菜市場改造與重生 或許未來超市或別的形態的場所能滿足或彌補我們從菜市場中獲得的,但至少目前看還沒有哪個能替代它。而且既然它已經能起這些作用了,為什么不能保留下來使之繼續存在呢? 在網上一搜,能看到事情正在悄悄發生變化,一些建筑師設計師開始參與菜市場的改造計劃,讓它們與時俱進地繼續發揮作用。菜市場作為一個有著獨特氛圍的空間,其實也可以吸引年輕人和小孩子。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場,很多人前來打卡,還舉辦了很多展覽。菜市場還能發揮它作為社區空間的價值,吸引孩子們做科普活動。 我在一個視頻節目中看到一位城市規劃工程師講到荷蘭鹿特丹的一個菜市場,這個菜市場里有96家攤位,15家食品店,8家餐廳,還有超市酒吧咖啡廳,它的上面還有一個能容納200戶人居住的大型公寓。菜市場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成為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和真正的城市地標”。 然而也可以在網上看到很多菜場改造后備受質疑的案例。因為這些被改造后變得好看的菜市場有太多規劃和設計的痕跡,建筑師想要彰顯自己,想要強行插入給新的菜市場憑空加入很多特點。“好的東西不是規劃出來設計出來的,而是自然生長起來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的作者C. 亞歷山大講到他所知道的一個水果攤: “一個位于鄉村路上的一個簡單的棚子,用波紋鐵和膠合板做的——除了保護水果,別無它意。這個建筑擁有純真和無我的無名氣質,因為建造它的人不在乎旁人對它怎樣想,建造者只是嚴格地適應情況,做他須做的事。” 亞歷山大講到,“任何有活力的系統……其每一部分依據它在整體中的位置稍有不同。一棵樹的每一枝依據它在樹上的位置形狀稍有不同,枝上的每片葉子的形狀細部不同是由于它在枝上的位置不同。” 在改造之前,最關鍵的是觀察和感受,理解在菜市場里發生的事件,了解誰在使用菜市場,那里每個主體的感受和他們的顯在及隱性的需求。或許不需要如此大動干戈就能保留和更加促進菜場的生氣,又能讓菜場符合外界要求的與時俱進。 往期 TAN 回顧 “附近”在何處永恒?| 話說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棲息地還會遠嗎?| 歡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興趣一起來講故事,或是聊聊關于閱讀、關于書籍的事情,歡迎把文字稿和音頻發給我們。 讀不孤,必有鄰。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為宜 2·手機錄音即可 聯系郵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