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以吉利的9988為股票代碼時隔七年后重回港股市場,開盤漲6.25%,報187港元,市值達4萬億港元,取代騰訊成為港股市場新股王。公告顯示,阿里巴巴全球發售項下的發售股份數目為5億股,香港發售股份數目為5000萬股,國際發售股份數目為4.5億股。按照發售價每股股份176港元計算,阿里巴巴將收取全球發售募集資金凈額約為875.57億港元。至此,阿里不僅成為了今年全球最大的IPO,也成為了全球首家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雖然,在敲鐘現場我們并未如愿見到馬云的身影,但阿里董事局主席張勇卻用激動的言語表示,今年是阿里巴巴上市20周年,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里程碑,我們回到香港上市了。20年風云變幻,阿里用一步一步成就了今天的商業帝國。從走出去到走回來,阿里重返港股背后也成為了中國經濟風云崛起的最好注腳!從80年代開始,這四個字曾被視為高大上的代表,一度成為一代人的心結。比如說在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由黃曉明飾演的俞敏洪就拼接這波去美國的熱潮創辦了新東方,并在街上四處貼著招生的小廣告。從那個年代開始,幾代年輕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惜代價的爭著搶去美國留學的機會。而眾多企業也前赴后繼的尋求去美國上市的門道,這幾十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中國概念股的熱潮。但與眾不同的是,當時在中國有這么一位企業家,他認為我們中國自己的企業就應該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完成上市,他就是馬云!當年,馬云為了在香港上市,在PR方面全力以赴,邀請了眾多香港媒體前往阿里巴巴位于杭州的總部參觀,還專門安排香港的大學生到阿里巴巴實習。除此以外馬云還公開表述稱:"我愛香港,每次望著維港景色,我的心情就特別的輕松,全世界的交易所都邀請阿里上市,但我希望香港是阿里上市的首選地。"直到2007年,馬云的香港夢終于得以實現,阿里將旗下的B2B業務阿里巴巴公司拿到香港完成了獨立上市。與此同時,阿里在香港的上市也受到了投資者們一度的看好。上市當日,阿里的發行價為13.5港元,最終當日股價暴漲192%,收于39.5港元,創下當年港股上市新股首日漲幅之最!無疑,市場的反饋也證明了當初馬云的決斷。阿里成功在香港上市無論對于阿里來說,還是對于投資者來說都達成了共贏的局面。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日子剛開始沒多久就結束了!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一落千丈。而此時,剛剛在香港完成上市不到一年的阿里也不能獨善其身,股價從最高點的41.8港元暴跌至3.46港元,跌幅達到了90%!熬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阿里在2009年迎來了一波股價的回暖,股價回暖至20港元左右。好景不長,進入2009年第三季度阿里因增長乏力,股價再次受挫。但壓死阿里股價的最后一根稻草絕非是業績,而是丑聞!2011年2月,阿里爆出大丑聞,B2B平臺近2000余家中國供應商因涉嫌欺詐被暫停服務。同時,由于內部管理問題,B2B公司CEO衛哲以及COO李旭暉引咎辭職。事件一出,阿里股價再次應聲下跌,破了10港元大關!2012年經過深思熟慮后馬云認為退市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于是同年2月阿里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收購余下的27.03%股份,正式撤出港交所。實際上,馬云此舉乃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從未放棄過阿里在港股市場上市的決心。一年后,馬云重振旗鼓,欲重新將阿里的2B、2C甚至支付等業務打包,重新在香港上市。但還是那句話,人算不如天算,這一次阿里重返港股的夢并未一路順暢。阿里采用的是“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而這也與港交所的“同股同權”原則產生了沖突。加之上次阿里的退市使得當地的投資者對馬云耿耿于懷,阿里重返港股在香港社會各方引起了極大的輿論壓力,因此在阿里經過多次與港交所的談判后,最終無功而返。同年10月,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香港為了保障投資者權益,必須堅持“同股同權”原則。當初馬云在國內尋找投資之時四處碰壁,最終無奈之下只好去日本拿下了軟銀孫正義的一筆外資投資。而對于阿里被港股拒絕的現狀來說,馬云似乎又回到了當初了尷尬境地。無奈之下,馬云最終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赴美國上市!雖然阿里在美國上市一事在此后多年都被輿論詬病,但對于當時的阿里來說是不得不做之舉,原因有三:第一,阿里等不起了。當時中國概念股赴美IPO開始異常火爆,不少中小企業陸續開始搶赴美國IPO,而當時美國資本市場在歷經3年多的上漲之后,將有很大可能面臨資金緊張以及指數回落的轉折點。因此,阿里巴巴必須要在盛宴結束之前趕上一個席位。第二,箭在弦上,競爭對手已搶先一步。在當時京東是電子商務領域離阿里巴巴系最接近的一家。但當時的京東還和阿里不是一個量級的企業,如果選擇在此時與京東共同赴美上市,勢必能夠壓迫京東本來就有限的融資規模,扼制競爭對手的發展。第三,阿里系結構復雜、多元混合持股,而美國資本市場作為全球最大最成熟的股市,在上市結構以及以后公司運作方面,能夠找到一個讓阿里上市的最合適方案。基于以上幾點考慮,2014年馬云在被港股拒之于門外的前提下帶著阿里遠赴美國,登陸了納斯達克。2014赴美IPO時,阿里巴巴市值剛過2000億美金,它還“不是一家拓展技術邊界的科技公司, 而是一家通過持續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拓展商業邊界的企業。”但如今,它已經是一個將技術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市值遠超4000億美金的經濟體。與此同時,阿里也帶給了美股投資者們源源不斷的資本收益。痛失阿里,成為了港交所最大的遺憾!雖然錯失了阿里和一個又一個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但痛定思痛的港交所也在醞釀著全新的改革。2018年4月份,港交所發布了全新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赴港上市。而新規一上市,港交所也迎來了小米、美團、映客等眾多互聯網公司的頻繁敲鐘儀式。這一切都在今天實現了,正如阿里董事會主席張勇在敲鐘儀式上所說,在阿里20歲生日之際,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回家,回香港上市。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在阿里回歸之后,相信會起到風向標作用,引發一波“中概股回歸潮”。京東、新浪、拼多多等一眾在美股上市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很可能會紛紛效仿阿里登陸港交所。 作為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阿里最大的遺憾就在于其沒有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完成上市,但伴隨著阿里回歸港股,這一遺憾如今終于得以彌補。但即便如此,今天的阿里還存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最大受益者仍為日本的軟銀集團。眾所周知,曾經馬云和阿里的人生因為軟銀和孫正義得以徹底改變——如果沒有當年軟銀的投資,阿里的發展或許不會如此迅速。不過時移世易,20年過去了,如今阿里與軟銀“成就與被成就”的關系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股權結構來看,軟銀依舊以25.8%的持股比例,穩坐第一大股東。而馬云和蔡崇信僅持股6.1%和2.0%。也是因此,軟銀成為了阿里巴巴成功背后的一個絕對贏家。按照美國當地時間11月15日阿里巴巴的收盤價185.49美元來算,阿里市值約為4829.36億美元,則軟銀的持股市值已高達1245.97億美元,這還不算軟銀此前從阿里套現的部分。但在享受的一家來自中國公司那么多的紅利之后,孫正義卻在今年6月份,美國對華為實施禁令后,不僅放棄了華為在日本的5G技術和設備,還與諾基亞簽署了一份5G合同。除此之外,由他投資的ARM芯片制造商也同時宣布停止向華為提供ARM芯片。實際上,軟銀的此等斑斑劣跡也適時的推動了此次阿里回歸港股,為什么這么說呢?此次為了回歸港股,馬云還采取了一股拆八股的做法,由此將公司的普通股由目前的40億股,擴大至320億股。拆股之后,必然導致阿里巴巴每股股價下滑,增加公司股東數量,提高了公司股份的流動性,未來有利于降低軟銀的股份數量。與此同時,雖然軟銀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但是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依舊掌控在馬云團隊的手中。馬云利用這一點,一直在有意地提高阿里巴巴的運營成本,同時降低盈利,以此來減少軟銀從中獲利。而馬云從公司的其他關聯公司中提高盈利,將阿里巴巴的損失都補了回來,這就繞過了軟銀集團。卑劣的行徑永遠阻止不了偉大的公司,阻擋不了偉大的時代!偉大復興路上,必定少不了疾風驟雨,少不了前倨后恭的軟銀們。但請記住,一切都是浮云,撥云見日的一天,終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