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心中,中藥就是草藥,對于動物類、礦物類等藥物了解甚少,甚至方劑中有這些藥物,就覺得自己的病怎么這么重。石膏就是礦物藥的一種,其藥用飲片潔白而顯冷情,但在方藥中,石膏絕對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類:礦物藥;清熱藥—清熱瀉火藥。 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2水硫酸鈣。主產于湖北、安徽、山東,以湖北應城產者最佳。以白色、塊大、半透明、縱斷面如絲者為佳品。
藥性:甘、辛,大寒。歸肺、胃經。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收濕,生肌,斂瘡,止血。  藥材: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條痕白色。體重,質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取藥材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飲片:煅石膏——為白色粉末或酥松塊狀物。表面透出微紅色的光澤,不透明。體較輕,質軟,易碎,捏之成粉。氣微,味淡。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收濕,生肌,斂瘡,止血。 眾所周知,石膏是清熱瀉火之要藥,在談石膏的應用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這里的“熱”與“火”。因有“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極”一說,所以也有人提出“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但從中醫哲學的角度,火是本原,是一種存在,可以說是一種物質,由于火的存在,產生了熱的癥象。所以“熱”與“火”并不像“濕”與“水”那樣,一個是分散的、輕一些的,一個是凝聚的、重一點的。所以石膏的清熱瀉火并不表示清熱=瀉火,而是較為狹義一點的中藥功效的術語。溫熱病的氣分熱證以“高熱、汗出、口渴、脈洪大有力”為主,患者常發燒;內科雜病的肺熱證,患者一般不發燒,沒有發燒的癥狀。結合到臨床實際來說,清氣分熱的石膏具有明顯的或者比較好的退熱作用;對臟腑的雜病,它可以沒有退燒的作用,因為本身沒有發燒。所以石膏兩種清熱的作用并不矛盾。 若溫邪漸入血分,氣血兩燔而見高熱不退時,也可配伍涼血藥。

歸哪條經,清哪腑熱,石膏歸肺、胃經,所以主要用于內科雜病臟腑熱的肺、胃二腑。 石膏辛寒入肺經,善于清泄肺經實熱。用于清肺熱時,常配伍其他清肺熱或止咳平喘藥,如與麻黃、杏仁、甘草等配伍。在麻杏石甘湯中,石膏本身沒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主要是清瀉肺熱,而麻黃則有緩解咳喘的癥狀,石膏則能制約麻黃引起的辛溫發汗、對于肺熱喘咳不利的偏性或者副作用。也可以配伍其他止咳平喘藥。用于清胃熱,可以用于胃熱或胃火引起的牙齦腫痛、頭痛以及胃熱上蒸,耗傷津液之消渴等癥。第3層:清熱瀉火兼癥——除煩止渴 石膏甘、寒,甘能生津。而溫熱病氣分熱證,熱邪要傷津,又有汗出,津液外泄,有煩渴多飲。《溫病學》中氣分熱證的治法常用甘寒清氣。但石膏雖除煩止渴,可以緩解口渴的癥狀,但它不是生津藥,沒有生津的功效,嚴格說,石膏的除煩止渴是清熱瀉火的一個間接的效果。通過清熱瀉火,胸中的熱邪消除了,不至于熱邪擾心,它不是直接的清心熱,而是瀉火存陰,去掉了氣分的熱邪,津液得到了保存,口渴得到了緩解,或者津液得到恢復,所以除煩解渴不是一個獨立的功效,是附在清熱瀉火功效之后的。石膏的這個功效往往體現于溫熱病的氣分熱證或者胃熱病癥中。 石膏是2水合硫酸鈣,煅后,失去結晶水,吸濕作用更強。所以研成細末,外用收濕,斂瘡,生肌,止血。其次,煅石膏有時會作為劇毒外用藥稀釋劑,用以調整用量比例。如升藥,加入煅石膏后,可調整氧化汞的濃度。 圖:來源于網絡和香港浸會大學中藥材和方劑圖像數據庫 趙飛燕 女,碩士研究生,主管中藥師,消化內科臨床藥師。就職于蘇州市中醫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