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上熱下寒概念一、正常人 1、根據中醫陰陽理論,人體正常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 2、根據中醫三焦理論,健康人的能量分布狀態:下焦最熱,中焦次之,上焦最涼。 二、上熱下寒的癥狀 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下肢寒涼、怕冷,大便溏瀉。 三、上熱下寒的命名依據 上下方位法 四、中醫判斷上熱下寒 1、有的中醫歸納為:腰部以上不正常發熱,腰部以下過于寒涼。 2、有的中醫歸納為:頭臉太熱,腿腳太冷。 3、有的中醫從三焦理論解釋,認為是:上焦有熱,下焦有寒。 五、上熱下寒的直接病因: 1、久坐,下肢不運動; 2、臟腑功能失衡。 第二部分 中醫治療上熱下寒一、上熱下寒,屬于寒熱錯雜,歸于疑難雜癥,比較難治。 單純用熱藥,上焦更熱;單純用涼藥,下焦更冷。臨床常用:溫下清上法,實際上溫下清上法往往難以奏效。 二、上熱下寒的中醫病機一般分四種: 1、心火過旺(心有實火)為主,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次之。 2、心腎不交 3、病在中焦 4、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為主,心有虛火。 三、上熱下寒的中醫治則治法 1、心火過旺(心有實火)為主,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次之。 治法:先用各種瀉心湯去心火,待心火基本正常,然后溫補腎陽。 2、心腎不交 心腎不交的病證,又當進一步分辨其陰陽虛實。近人葉顯純《論交通心腎》一文,把心腎不交之證,分成“心火旺,腎陰虛”、“心火旺,腎陽虛”、“心氣虛,腎陽虛”、“心氣虛,腎陰虛”等4種類型,分別以“瀉心火,滋腎陰(如黃連阿膠湯)”、“瀉心火,助腎陽(如交泰丸)”、“益心氣,助腎陽”(如茯菟丸,《景岳全書》酸棗仁湯)”、“益心氣,養腎陰(如天王補心丹)”等4種不同的交通心腎法加以治療。 以上四種心腎不交,“心火旺,腎陽虛”,其典型癥狀就是上熱下寒,治法:“瀉心火,助腎陽,交泰丸主之,也可使用烏梅丸。達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3、病在中焦 中焦是連接上焦和下焦的通道,中焦功能不正常,上焦之熱和下焦之寒不能對流。 病在中焦具體又可分為: (1)中焦不通(中焦淤堵),治法:通利中焦,清理脾胃積滯,讓中焦恢復正常。 (2)中焦虛弱,治法:建中湯主之,讓脾胃功能強大起來。 (3)調理脾胃氣機,使脾升胃降。 4、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為主,心有虛火。 治法:四逆湯、桂附地黃丸、右歸丸。待腎陽虛癥狀基本消除,心之虛火不治而祛。 · 此外,還有: 引火歸元法,常用肉桂。 引火下行法,常用獨活、牛膝等。 · 特別要注意的是: 1、心火有實火和虛火之分,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心火過旺,使用瀉心湯,比較好理解。而命門火衰,虛火上揚,應補命門之火,命門之火恢復正常,則上揚之虛火自然祛除。 2、腎陽衰憊或命門火衰,有人認為有區別,本人認為大抵相當,基本是一個意思。 3、心腎不交,有四種類型,只有“心火旺,腎陽虛”,這種類型,才會形成典型的上熱下寒。 4、病在中焦,有三種分類,分別采用通利法、補法、調理氣機升降法。 其實,中醫治療上熱下寒,最終還是要回到辯證施治的路子,不可不分型,不可盲目使用一種治法。 第三部分 上熱下寒的自我保健措施1、日常多進行下肢運動,避免久坐; 2、金雞獨立; 3、敲打帶脈; 4、泡腳:熱氣向上走、腿腳部有很多穴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