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醫(y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chǎn)生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fā)經(jīng)氣的活動,來調(diào)整紊亂的人體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降壓用之得當降壓很迅速,有時比藥物降壓見效更快,且不致使血壓降至過低。 因艾灸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使高血壓下降,使低血壓升高。 主穴:百會穴、曲池穴、涌泉穴、足三里穴 百會穴:按揉百會穴有治療高血壓、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fā)危機的作用。兩耳最高點連線中點即是百會穴! 百會穴忌諱懸灸,用頭耳三連灸即可溫灸百會穴,還可灸到耳朵上的所有穴位,有預防和調(diào)理耳聾耳鳴的作用。 曲池穴:找曲池穴時,最好先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cè)端有一個小高骨,叫肱骨外上髁,肘橫紋外側(cè)端和小高骨連線的中點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是一個比較好用的瀉熱的穴位。 涌泉穴:涌泉穴是人體防病、治病、保健的大穴,長期堅持艾灸涌泉穴可以活血通絡(luò)、引熱下行,對于中老年防治高血壓等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足三里穴:民間有這樣一句話:“艾灸足三里,勝食老母雞。”中醫(yī)也素有“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它是人體重要的長壽穴之一。 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眼下方3寸。 中醫(y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可加強胃腸蠕動,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改善人體的免疫能力。 此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預防作用。 配穴:人迎穴、風池穴、大椎穴、肝俞穴、腎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陽陵泉穴。 注意事項 1.視情況而定 灸法治療高血壓的具體方法要看情況而定,比如說有些高血壓,熱象特別明顯,陰虛有熱,舌頭特別紅,火氣特別大,遇到這樣的患者,就最好不要用灸法。 2. 注意順序 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時,灸法主要是要把陽往下引,所以我們要先灸涌泉穴,然后再灸太沖穴,最后灸曲池穴。 不要顛倒順序往上灸,否則會引熱上行,那樣肝陽上亢的癥狀會更嚴重。 治療高血壓,除了要用灸法這種輔助手段之外,最主要的還要注意我們的生活習慣,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和作息,要多吃一些可以降血壓的蔬菜,血壓高大部分是因為動脈硬化造成的,所以一定要多吃一些可以軟化血管的蔬菜,比如洋蔥、木耳、芹菜等。 得了高血壓的患者,要注意不要睡得太晚。 一定要有預防高血壓的意識,如果家族里有高血壓病史的人,或者某段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壓有些高了,但是還不能完全診斷為高血壓的時候,自己就要注意了。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針灸 刮痧 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