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方國偉,華為云產品副總裁,曾任平安科技 CTO 兼總架構師,AWS 中國首席云技術顧問,微軟全球服務部門云計算“卓越中心”(COE)團隊的資深架構師等。曾主編了《讓云觸手可及》《詳解微軟 Windows Azure 云計算平臺》和《企業云計算》三本圖書,并在國內外的技術大會上發表過多次關于云計算的技術演講。 大家好,很高興能在 GTLC 峰會上分享關于華為云數字化轉型的實踐思考。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驅動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力量」,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力量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在座的諸位技術人員,第二種是創新的技術。推動轉型的技術力量,往往是以“云”或以“云”為關聯的技術為基礎。諸如“A”對應 AI,“B” 對應 BigData 或者 Blockchain,其它也多是以“云”為主的相關技術和平臺。 一般而言做 IT 的人講求的是信息化,信息化指的是「在不改變流程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效率?」 但數字化轉型則和信息化的目的完全不同,數字化強調的是將信息化的技術與業務整合在一起,由此造成了業務模式的巨大差異。 例如,傳統的車廠做電動車,特斯拉也做電動車,但傳統車廠敵不過特斯拉,為什么?因為他們的業務模式截然不同。 再舉個例子,雖然許多傳統出租車公司都使用了信息化技術,但 Uber、滴滴卻依然對它們構成了較大威脅。因為 Uber、滴滴不僅做了信息化改造,還充分擁抱了數字化趨勢,其業務模式的不同,導致了最后完全不同的商業發展。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數字化升級或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利用了新的技術,結合自己新的能力,創造出了新的業務模式。 在過去的信息化時代,很多數據僅僅是被記錄下來,但是在數字化轉型階段,無論是做大數據分析,還是 AI 計算 ,數據都會變成重要的資產,這是信息化無法相比的地方。 論及智能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在這里引入一個新的概念:“5 機”協同,“機”指的是機遇與機會,因為在 5G 這個大領域里還有著大量的機會。 首先是聯接,包括大管道的聯接以及 IoT 低能耗的萬物聯接,其次是非常火的人工智能,它充分地把數據和經驗充分挖掘出來,改變了之前的業務模式。 另外是計算,從云計算到泛計算,可以說計算無處不在。無論是小型設備到“云邊”,還是大到復雜的云計算,都涵蓋了大量的計算過程。 然后是“云”,它是數字化的大底座,“云”能夠將不同的領域充分連接起來。 這些技術最終的目的還是改變業務,理想的狀態就是通過改變行業應用,把行業實際的問題統統解決。 想要實現上述愿景,就需要一個很大的底座平臺,去承載和構建相關的技術,而華為云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華為云的定位是“賦能應用,使數據成為一片黑土地。”其目的就是搭建一個相對中立的平臺,讓用戶可以在云上開發適用的數字應用。 每當提及華為云的業務,我們會用三個數字“1”、“3”、“4”來具體說明。 “1”指的較大的技術底座,也就是擎天架構;“3” 是三個使能,想要使客戶和合作伙伴,在黑土地上面構建應用,需要提供使能。其中包括:通過數據使能幫助更好管理數據、通過 AI 使能以及應用使能更快地把應用以 DevOps 的方式迭代、幫助用戶和合作伙伴更快地將業務運作起來;“4”是聯接應用,比如聯接 IoT 以及企業等。 通過“1”、“3”、“4”,就可以把華為云的平臺構建起來。當前我們已經提供了 200 多個相對完整的服務,而且覆蓋了絕大部分應用開發的服務。 從影響力來看,當前華為云有超過 18000+ 的合作伙伴以及 1500000+ 的開發者,在構建云設施的方面,在硬件上保持開放,同時讓軟件開源,而服務則是通過標準的接口,讓它受惠于更多的技術人。 在構建云的方面,我們強調以云原生的方式去進行構建,云原生 2.0 不僅僅是自建為核心,最重要的是以應用為中心去構建云服務。 相應地,此前的口號“應用上云(On Cloud)”也會逐漸轉變,變成讓應用真正地在云上構建出來(In Cloud),以此讓新老應用能夠輕松地進行集成。 在這樣的方式下,無論是技術架構、基礎設施、應用的開發還是應用架構都產生了新的變化。 “云”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對于主流云廠商而言,莫過于為實現“全棧式的軟硬一體化”而努力,這一點很有意思。 很多年前的機房處理器是主機模式,落后且封閉,后來就逐步變成了開放平臺,達到了較為標準化的方式,但現在整體的 IT 的模式又回到了曾經的主機模式。 現在較大的云廠商都在進行全棧式的發展。例如華為的云平臺,就涉及了最底層的芯片研究,以擎天卡為例,擎天卡是一個 PCIe 設備,通過深度軟硬協同實現存儲卸載、網絡卸載,也能將包括虛擬化和容器引擎的開銷都卸載到卡中。華為云是業界獨家實現容器引擎卸載的廠商,我們基于擎天架構的裸金屬容器實現 40% 網絡性能提升,和 30% 的客戶成本下降,這些都是軟硬協同帶來的紅利。 此前用戶關心的是硬件軟件必須符合采購標準化,這是因為工作需要進行集成,而到了云服務階段,沒有這個需求,實際上很多用戶不會在意技術如何實現。用戶最關心的是云廠商在整體軟件上的把握程度,將軟硬件性價比做到最佳就會被用戶所青睞。華為云過去在硬件的積累比較多,在云的趨勢下可以把這些特長都發揮出來。 需要強調的是,現在“云”不僅僅是中心云,還有混合云和邊緣云,無論哪種“云”在華為云上的架構是一致的,這對于用戶而言不會有多余的學習成本,部署及管理相對較為簡單。 介紹了華為云的一些理念,可以再一起看看云原生 2.0 的全景圖,很多人會好奇,云原生 2.0 究竟可以幫客戶做到哪些事情?它具體存在著哪些優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具體闡釋。 第一,資源高效。基于擎天架構,華為云做到了底層的資源極致的性價比。這里使用了很多技術,例如瑤光智慧云腦充分提升了全域調度效率,還有很多容器相關的技術,包括傳統的容器以及具有安全實力 CCI 的技術產品。 第二,應用敏捷。這體現在可快速幫助用戶開發應用。華為云正在使用 DevSecOps 把安全嵌入到研發過程當中,此外一些微服務如 FunctionGrap 也能幫助客戶快速構建應用。 第三,為業務賦能。企業構建云原生的新應用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這里主要有兩方面:在數據上,希望賦能客戶將數據應用起來,著重強調的是數據湖和數據倉庫一體,用戶可以通過統一的訪問入口來訪問數據;另外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幫助企業進行業務賦能。 第四,安全可信。網絡安全實際上越來越重要,它最大的挑戰是每個環節都要防控。在安全可信方面,華為云做了很多優化,例如產品研發過程當中添加了很多的安全門禁,另一方面華為云提供的大量安全產品,都有一些技術化第三方認證,確保平臺是中立的、可被信任的。 總結來看云原生 2.0 的好處在于資源高效,敏捷智能、業務智能、安全可信。需要說明的是全景圖并不是愿景,是已經實現了的現狀。 華為云的目標是讓客戶生于云,長于云,立而不破?!傲⒍黄啤笔侵笇鹘y企業來講本身有一些舊的應用,要實現新舊協同很困難,而在華為云的服務中,可以比較平滑地實現微服務化以及數字化轉型。 介紹了華為云的一些整體情況,接下來會從中選擇幾個方面重點介紹一下: 首先是網邊端解決方案,這是華為云的特色之處,因為華為是做通信起家的,所以對云網邊端一直都非常重視。 云計算在很多場景當中時延不能滿足很多場景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云邊的方案,華為云邊的解決方案包含 IEC、IES、IEF 等等。 它們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場景:智能的邊緣云是 IEC,是放到華為的機房當中的邊緣站,不會特別多;智能邊緣 IES,是可以放置在客戶現場的,一個機柜式的解決方案,時延會更加少一些;另外對于需要硬件更靈活一點的客戶,華為云可以提供 IEF ,它相當于一個軟件,在不同的硬件上都可以跟華為云協同計算。 談過云網邊端,我們再談談 AI ,眾所周知 AI 發展面臨很多挑戰,實際的落地也很困難。那么華為云是如何幫助客戶解決 AI 的落地難題? 第一,華為云引入了業界比較獨特的知識計算,不僅僅是通過機器學習,更重要的是把專家的知識利用起來,把數據的訓練挖掘信息與專家的信息相結合,更好地提供人工智能的服務。 第二,華為云提供 ModelArts 工具。它存在兩個版本,第一個 Fundamental 版本,能夠提供基礎的服務,進行大數據訓練和深度學習,另外還提供 Professional ModelArts 版本,加入了更多高級功能的支持。 人工智能比較困難的是如何將技術與實際場景結合,ModelArts 工具在這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通過與多個行業進行集成,把項目的一些經驗作為數據資產沉淀下來,然后嵌套到 Professional ModelArts 版本當中,最終為企業提供可實施的服務。 然后是視頻云的方面,這也是一個未來大有可為的領域。人類收集的信息 80% 來自于視覺,預計到 2025 年,90% 的互聯網流量會通過視頻的方式呈現,有 50% 的視頻會在云和邊上,未來大量的視頻會通過處理渲染生成,并不是通過攝像頭拍攝得到。 從現在的一些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70% 的數據會放在云端,伴隨著這個巨大的變化,將會出現更多的機遇與機會。 回到 5G,當前 5G 的規范仍然還在不斷探索中,已經進入應用的多是寬帶的部分(超大帶寬應用的 EMBB 部分),某種程度來說其實 5G 是被催熟了,但這不影響它已經帶來了大量的機會。 而要說到“云 + X ”,現在已經產生很多新的應用型的場景。我們通過以下幾個例子來展開: 第一,VR 云渲染。 VR 內容通過在云平臺上進行渲染,將會帶來極致的體驗。原來是在本地進行渲染,需一根線連接頭盔,也需要復雜的本地維護,但是通過 VR 云渲染,一是可以免本地維護;二是可以按需使用云上資源,實現分時復用;三是體驗更好,頭盔沒有辮子,畫質和時延遲很好;比如感知時延可降低到 20 毫秒,擁有流暢的使用感。 第二,VR 視頻。 華為云通過獨有的編碼和高通量的 FOV 的方式來實現 VR 視頻傳輸。在 VR 視頻對帶寬的大小和穩定性要求非常高,我們對 4K 和 8K 內容進行了拆解傳送,把 VR 的前景和背景分開,前景為 8K、背景為 4K,以此來達到更佳的體驗。并且大幅降低傳輸成本。 第三,云特效。 云特效通過 AI 云容器技術,快速便捷地制作特色換臉短視頻,在電商直播和互動視頻場景中使用,變臉效果超過了常規技術方案的表現。 第四,云游戲。 第五,AR 遠程輔助。 增強型的 AR 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我們的生活,比如一個湖南的鋼廠買了幾千萬的設備,但很難用起來,尤其是由于疫情原因,德國的設備專家也沒有辦法來國內指導,最后通過 AR 眼鏡 + AR 云跨國協同,遠程溝通,雙方密切配合,最終高效把設備運行了起來。這不但大大節省了差旅費,還讓業務變得更高效,同時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第六,邊緣 AI。 邊緣 AI 體現在云端訓練,邊側推理,比如結合 AI 極速進行天氣預報等方面。目前,邊緣側有很多的推理可以把結果直接反饋出來。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內容,我所講的 “5 機”協同一定還會有更多可能的場景,我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去嘗試,共同發現更多的機會。 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