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德炮兵比較-數量篇![]() 無意中找到了一個德文網站里提到了二戰時期德軍的部分中大口徑火炮的生產數量,加上之前自己有的美國火炮資料,又可以簡單聊下二戰美德炮兵與火炮的數量比較。這里主要統計和討論的是炮兵使用的75毫米以上非直瞄火炮,帶有部分重型步兵炮,不考慮牽引式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 牽引式火炮首先看看魚鷹叢書《二戰美國野戰炮兵》(US Field Artillery of World War II)中的美國二戰期間牽引式火炮產數統計,表格如下: ![]() 二戰時期美國中大口徑牽引式火炮產量 ? 對比下德國二戰期間的火炮數量看看: ![]() 來源:http://www./Waffen/haubitzen-R.htm。 備注: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起碼沒有記錄338門17cm Kanone 18 (17cm K18),即K18型170毫米加農炮和4600門15cm sIG 33(“SchweresInfanterie Geschutz 33”),即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此外,根據維基的說法,納粹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對納粹德國宣戰前已經生產4862門 105毫米leFH 18榴彈炮。 ![]() M3型105毫米榴彈炮,主要是傘兵使用。 ![]() 德國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筆者一直感覺這算是重炮了。 這么看起來,美國火炮的產量似乎就并不是那么漂亮。在100-105毫米野戰炮產量上,美國的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產量約為德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的49.48%(8536 VS 17251)。就算是比較每年的平均產量,美國也不占優勢。而在大口徑步兵炮方面,美國的M3型105毫米榴彈炮產量相對德國sIG 33型150毫米步兵炮也不占優勢。不過按表格記錄,美國的M3型105毫米榴彈炮只生產了三年,而德sIG 33戰時一直在生產。 ![]() M1長湯姆155毫米加農炮,注意其炮架和8寸炮是通用的。 ![]() M1型155毫米榴彈炮的使用手冊封面,其體積和重量比155加農炮都小不少。 到了150-155毫米野戰炮這塊,美國開始扭轉局面。1942-1945年間,美國M1型155毫米榴彈炮總共生產了4035門,每年產量約為1000門。相比之下,德國的sFH 18 150毫米榴彈炮在1939-1945年間生產量為5403門,平均每年772門。考慮到sFH 18 150毫米榴彈炮實際在1935年就進入德軍服役,實際總產量只會更多但每年的數量也會下降,故只對比二戰時期的產量。不過考慮到M1型155毫米榴彈炮的身管長度不如德國的sFH 18 150毫米榴彈炮,姑且認為其生產難度低于德150榴。但另一方面,考慮到美國M1A1型155毫米加農炮,也就是著名的長湯姆在1940-1945年間還生產了1882門,可以說在150-155毫米野戰炮的領域,美軍肯定不占劣勢。實際上,我們還要考慮到426門給英國生產的4.5英寸野炮,美國在1936-1940年的時間段內現代化改裝了599門M1918A1型155毫米榴彈炮。1941年到1942年之間,美軍還改進了598門M1918A1型155毫米加農炮。德國也總共生產了338門K18型170毫米加農炮,此外還有各種型號的繳獲火炮。綜合考慮,雙方在150-155毫米野戰炮上基本持平。 ![]() 筆者在遼沈戰役紀念館拍攝的德式sFH 18 型150毫米榴彈炮,注意其火炮身管在靠后的后座位置,估計是故障。 最后就是203毫米(8英寸)及以上的野戰火炮,美國就有些優勢。1942-1945年間,美國光M1型203毫米牽引式榴彈炮就生產了1006門,另有315門M1型240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相比之下,德國在二戰時期的lange 21-cm M?rser和24-cm M?rser 39重型火炮總共也就生產了729門,另有338門K18型170毫米加農炮(可能還有少量的重型火炮)。若是考慮到德國的火炮牽引車產量、出動率及油料補給,這個差距可能還要增大。例如,美軍在反炮兵打擊時就比較喜歡用203毫米牽引式榴彈炮,相比之下德軍要調用類似的軍屬重型火炮則比較困難。 ![]() 8-in M1 Howitzer,即203毫米榴彈炮的基本參數。 ![]() lange 21-cm M?rser,和K18型170毫米加農炮的外形很類似,不是很容易辨別。 不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忽略了幾個德國的客觀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德軍是兩線作戰,而就算是在西線戰場上,德軍同時要面對英美兩個對手。與此同時,美國也有部分火炮要提供盟軍。 此外,德國在39年開戰,在1943年才正式進入戰時生產體制(我記得是這個時間點)。從表格也可以看出,在1942-1945,德國每年的牽引式火炮產量僅有完全進入戰時生產體制的1944年才超過美國(因為1941年美國才參戰,也可以看出美國產能爆發的速度)。可以說,相對美國,德國火炮的生產能力并沒有明顯優勢,也沒有顯著差異。此外,需要強調的是,生產量和實際使用量也并不能簡單等同。在實際作戰中,這個差距會因為整個武裝體系的運輸與后勤能力、炮兵的實際作戰能力而進一步改變。更需要強調的是,考慮到炮兵的關鍵要素:通訊、運輸、補給、測算,德國炮兵就更不如美國,尤其是火炮的高速牽引車和自行化程度這兩點。所以說,現代炮兵從來就不是光看數量、口徑、射程等幾個關鍵技術指標,僅僅只是關鍵技術指標這幾點最容易量化和比較。 ![]() 射擊狀態下的美國8寸加農炮,可見是個巨獸,運輸時需要將火炮和炮架分開運輸。 為了篇幅考慮,自行火炮的比較下篇再談,回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