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六)》解說詞錄記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京杭大運河山東濟寧段)對于中國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來說,(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段)這條人工大河,就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哺育了這座城市,(京杭大運河天津段)也是這座城市的靈魂,(京杭大運河江蘇蘇州段)也許連它的締造者都沒有想到,在上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京杭大運河江蘇常州段)運河孕育出了二十多座風采卓然的偉大城市。在周圍城鎮村落的拱衛下,一條一千八百公里長的巨型城市帶,在運河岸邊質拔地而起,它的影響力甚至延續到一千年后。全世界最快的高速鐵路,追尋著運河城市的腳步疾馳向前,(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大運河滋養了城市,城市與運河如影隨形。 第六集 城市臍帶 燕山山脈南麓,中國大運河最北端,(北京)作為皇家都城,北京已經存在八百多年,四十來歲的任正賢,是一名三輪車夫,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在煙袋斜街,到后海一帶的熱鬧街區,他很愿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分享他的老北京故事,“這個水啊,實際上就是京杭運河當年積水潭那港,就是京杭運河南北,它這是最北端。當年這是什么呢,(北京 什剎海)是一個碼頭,所有南方物資都在這個地方,往北京周邊地區去集散的,這么一個地方”。什剎海旁邊這條古老的街巷,(北京 鼓樓)向東延伸到鐘鼓樓。 (北京 銀錠橋)向西到銀錠橋,七百多年前,這里人來船往,商家林立,正是元大都積水潭碼頭最繁盛的地方。“哎,這就進入老北京胡同了,這就是四合院的門,門臉,門臉。門墩圓的是武官呀,方的是文人呀,印章樣式的文官呀,它都有表示,都是那種胡同文化的積淀”。踩著三輪車游什剎海,串胡同,看風景,任正賢的這條觀光線路,總能讓外來的游客過足京城癮。蒙古人圍繞水井建立了街巷,而今天人們熟知的“胡同”,正是蒙古語水井的發音。 (北京 元大都遺址公園)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決定,將這座運河最北端的城市,定為龐大元帝國的都城。當時的北京,還是經濟并不發達的苦寒之地,蒙古人定都北京的信心,來自于那條正在籌劃中的京杭大運河。二十年后,京杭運河貫通,(北京 京密引水渠)北京成了漕運新的目的地。作為中國最后三個封建帝國的都城,這座運河最北端的城市,在波譎云詭的歷史風云中,屹立了八百年。當蒙古人在隋唐運河的最北端,昭告一個新王朝誕生的時候,一條全新的大運河即將開挖。 而千里之外,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還在夢想著有朝一日,重新把隋唐運河納入自己的版圖,他們以臨安為都城,(浙江 杭州)依托短短的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開創了一個經濟極度繁榮的時代。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就像許多杭州人一樣,(畫家 吳理人)杭州畫家吳理人,對運河的感情仿佛是與生俱來的,三十多年來,他一直把運河作為自己表現的題材。這條至今生機勃勃的運河,總能給他的創作帶來一些靈感。“我經常給他們講,杭州如果沒有運河,南宋可能就不會在這里建都,杭州就是一個小城市,(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段)可能是個小縣城”,早在唐代,地處大運河南端起點的杭州,就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浙江杭州 拱宸橋 京杭運河南端起點)但是,它真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是二百多年后的南宋。 公元1127年,(河南 開封)北宋都城汴京被金朝鐵騎攻破,這座依托運河而繁華了一百六十七年的都城,宣告淪陷。早在建都之初,宋朝的統治者們就已經意識到,汴京無山川之險可守的危險境地,然而便利的運河漕運,卻在定都的過程中,起到了更為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北宋滅亡后,宋朝王室一路倉皇南逃,直到十一年后的1138年,他們才在運河南端的杭州安定了下來,把這里作為都城,建立了南宋。(浙江杭州 南宋御街)十萬移民注入的活力,讓這座中國最南方的古都,迅速繁華了起來,杭州很快就有了天堂的美譽。(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段)在這之后的一個半世紀內,南宋王朝依托江南運河,和浙東運河的便利交通,開啟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大運河開通后,從隋唐的洛陽,到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再到元、明、清的北京,歷經滄海桑田,王朝更替,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再也沒有離開過運河,都城依運河而建,固定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格局。(北京 故宮)這座占地四十萬平方米的巨大宮殿,也許最能讓今天的人們,直觀感受到至高無上的皇權。“故宮的城墻,或者地上鋪的一部分磚,全部都是來自山東臨清燒的青磚,室內咱們說金磚墁地,前三大殿內鋪的叫金磚了,是來自太湖底的淤泥燒出來的。木料的話,明朝剛剛開始修建的時候,用的是南方的楠木,比如說來自云南呀,廣州,貴州那一邊”。窮盡天下奢華,一直是帝王們執著的欲念,而運河讓欲念,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通過這條人工的水道,全國各地的建材、工匠,被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不僅巍峨的故宮,甚至整座北京城,都被稱為“運河上漂來的城市”。 今天,漫步在故宮的人們,也許很難想象,他們腳下的廣場,是一個厚達十五層的青磚堆砌層,據說,這是為了防止有人通過地洞進入紫禁城。整個皇宮青磚數量高達一億塊,而整個北京城的用磚量,更是難以計數。這些青磚全部來自同一個地方,四百公里外的山東臨清。(山東臨清 景氏磚窯)古老的磚窯已經燃燒了六百多年,七十五歲的景永祥老人,世代經營著這座位于運河岸邊的景氏磚窯,磚窯傳到他手里已經是第四代了。明清兩代,臨清是皇家欽定的貢磚燒造基地,最鼎盛時,磚窯數量達到上萬座,綿延運河兩岸三十公里。(景永祥 臨清貢磚非遺傳承人)“說起咱臨清的磚來,很有名聲,從明清兩代左右繁榮,從記載上論證,臨清的貢磚漂起了北京城。用的是大運河兩岸的淤積土,臨清的記載稱為五花土,刨開以后紅白藍,跟個花似的。所以說,用這個淤積的好土,才能做出臨清的好的貢磚”。 (京杭大運河山東臨清段)從臨清段運往京城的除了貢磚,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物資,那就是糧食。臨清有一句俗語,“先有臨清倉,后有臨清城”。臨清,原來只是魯西平原一個小小的村莊,因為會通河的開通,這里成了重要的漕糧轉運中心,與淮安、濟寧、德州、天津,并稱為運河上著名的五大糧倉。公元1450年,出于漕運安全的考慮,明朝政府開始在臨清倉所在的高地,筑造了一座城池,周長九里,全部用青磚筑成,稱為磚城。后來,人們開始在更靠近運河的地方,以鰲頭磯為中心,筑屋造房,建造起了新的城區,并不斷向四周擴大。僅僅過了九十二年后,明朝政府就不得不在磚城的外圍,又修建了一座完全圍繞運河而建的,周長二十多里的土城。臨清就這樣迅速地從一個荒僻的村莊,發展成了北方運河上的著名城市。 (山東 臨清)明清時期,臨清是華北最大的棉布、綢緞和糧食等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臨清往北到天津,是全長五百公里的南運河,古城滄州正好位于南運河的中間。 (河北滄州 舊城遺址)借助高空攝影,我們拍下了這些綿延七公里長的土墻,土墻框起的五平方公里范圍,就是滄州的舊城,這里曾經有一座繁華的城市,在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中被毀。在這之后,南運河接通了滄州,成為城市新的萌生之地。眼前這條冰封的運河,曾經熱鬧非凡,幾十萬滄州武師以鏢師的身份,在河邊的碼頭間來回奔波,他們見證了滄州從碼頭演變成都市的滄海桑田。(京杭大運河河北滄州段)因為地勢平緩,南運河在滄州境內,蜿蜒曲折地行走了二百五十三公里,滄州因此成了京杭運河流程最長的城市。對于靠人力和風力的船舶來說,要想穿越南運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天前行的路程只有五六十公里,于是,彎彎曲曲的南運河兩岸,出現了十幾座大大小小的碼頭。越來越多的漕糧和貨物,開始在碼頭休整、流轉,保護貨物安全的鏢行興起了,碼頭也越來越熱鬧,開始孕育城市生長的種子。 (京杭大運河河北滄州段)在今天的滄州地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青縣開始,滄州、泊頭、南皮、東光到吳橋,幾乎每隔五六十公里,就會出現一座城市,均勻地散布在運河兩岸,形成了一條呈軸線分布的帶狀城市群。(河北 滄州)當年的運河碼頭,在船舶停靠的歲月里,演變成了一座座城市。對于很多人來說,運河不過是一條河流,而對于北方的這些運河城市,卻是一個時代。當運河不再通航,曾經的輝煌也被時間沖刷得只剩下了回憶,“咱們說臨清,唱臨清,風雨滄桑話繁榮,想當年,運河通航商船過,(京杭大運河山東臨清段)咱們臨清迎來了多少財富和文明”。 縱觀運河城市的歷史,沒有哪座城市的格局變化是與運河無關的,從常州城的演變,(江蘇常州 青果巷)我們看到了它同運河的關系是如此密切。潘再生自稱是青果巷的山寨街長,十年前北漂回到家鄉,他便住進了這條古老的街巷。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才發現,這條有些殘破的古巷,竟然是常州古城的市中心。(江蘇常州 南市河)緊挨著青果巷的,這條窄窄的水道名叫南市河,水面平靜,不通任何船只。很難想象,這條不起眼的小水溝,承載的卻是這座城市萌發時的歷史。“這就是常州的第一代古運河,當年蘇東坡到常州來,都從這個運河古道里面走的。現在我們看窄窄的,為什么它這么窄呢?以前它是漕運,運送這個貢品,應該很繁華的,因為它早在明代的時候就改道了” 。 常州的歷史,是在運河與城市的交合中,(京杭大運河江蘇常州段)不斷衍生的,歷史上,常州曾經發生過三次大的運河改道。元代至正元年,京杭大運河貫通僅僅四十八年后,常州便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運河改道,一條全新的運河城南渠,在春秋古代運河的南面開鑿了出來。這條又被稱為西興河的新運河,與古運河形成兩股水流,并行東進。直到一百八十年后,西興河拓寬,古運河才停止通航。然而,僅僅過了六十年,到了明朝萬歷年間,西興河兩岸已經顯得過于擁擠,于是在它的南面,又開浚了一條新的運河,這就是常州人熟知的明運河。隨著運河改道南移,常州城區一再由北向東南擴展,在城市肢體的飛速延伸中,一個大大的“紡錘形”的城市格局形成了。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常州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運河改道,一條二十六公里長,九十米寬的新運河,繞過城區在城南的荒郊外流過,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樓盤,被吸引到新運河邊。常州的城市框架,被一下子拉大了二十公里。 (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逐水而居,隨運河形成居民、集市、城市,繼而形成運河文化,運河民俗,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打開。(江蘇無錫 黃埠墩)這座只有二百二十平方米的河中小島,叫“黃埠墩”,這里是運河進入無錫城區的初始點,運河流過黃埠墩后,便一分為二,一股水流繞過無錫城外,另一股則直穿城區,一直到南門外的清名橋,形成一段6公里長的直河,將菱形的城區均勻地一分為二,因為形似弓弦,直河又被稱為弦河,護城河便被稱為弓河。人們再從弓河里,引出九條較大的水浜貫穿城區,形似弓上的九支箭,無錫城因此形成了“一弓九箭”的獨特格局。五十多條的水道,二百多座橋梁,五十多個渡口,無錫就仿佛建在了水上,人家依水而建,街道依水分布,無錫成了名副其實的江南水城。(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而運河就是城里最繁忙的運輸水道,也是人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江蘇無錫 中山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河被填,幾經改建,變成了今天無錫最繁華的中山路,而曾經熟悉的九箭河和其他河流,也在城市填河筑路的運動中,逐漸消失。一千年來,大運河潤澤下的城市,肢體生長,血脈噴張,城市固有的規模與格局,被一次次打破,(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也最終開始改變城市的職能。 從北京往南流淌了一千多公里后,大運河在揚州匯入長江,揚州也就成了運河在江北的最后一站。 (運河 長江交匯處)兩千五百年前,試圖北上爭霸的吳王夫差,開挖了邗溝,(江蘇 揚州)為了保衛邗溝,一座防衛性的城市,被筑于蜀岡之上,這便是最早的揚州城。 (唐代揚州城模型)“唐代揚州非常地富庶,也是吸引了很多西亞人,來揚州做生意賺錢,留下了許多關于他們的文化。(揚州博物館)我們這邊可以了解到的,就是唐代揚州與西亞的交流,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件,(唐代灰陶駱駝俑)是灰陶的駱駝俑,駱駝也是絲綢之路上面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唐代長沙窯背水壺)旁邊還有一件長沙窯煉制的背水壺,但是仔細看可以發現,壺身卻寫著阿拉伯文”。 唐代的揚州,是全國的漕運和鹽運中心,也是國際交流的舞臺,七十多個國家的使節,借道揚州沿運河北上長安、洛陽,(唐代灰陶文吏俑)那時的揚州城里,長期居住著五千多名阿拉伯商人,經營各種貿易,他們和波斯商人,一起從遙遠的國度,帶來了珠寶、香料、藥材,又從揚州運回瓷器、銅鏡。 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寫道,八世紀時,揚州是中國的一顆明珠。 揚州的富庶與壯美,首先要歸功于,(江蘇揚州 瓜洲古渡)它處于長江與大運河的接合部的優越地理位置。長江是中國中部眾水所歸的一條大江,而大運河則是將全世界的物產,(京杭大運河江蘇揚州段)運往北方各大城市的一條運河。而東西方化在揚州的交融碰撞,開始萌發一種全新的商業文明。 唐朝之前的中國,坊、市分立的制度,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白天,人們只能在四面包圍起的市場內,進行有限的貿易,夜晚,嚴格的宵禁,讓城市變得毫無生氣。大運河開通半個多世紀后,唐朝開元年間,坊市制度率先在揚州出現了松動,揚州城里的商人們,開始在更便捷的運河沿岸,進行商品交易,越來越多的店鋪,突破市的格局在河岸邊開門營業,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一街一河式的城市商業區形成了。隨后,宵禁被打破,燈火輝煌的夜市出現了,揚州的夜晚從此呈現出了一派迷人的色彩。唐朝中后期,揚州終于崛起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以商業聞名的超級大都市,迥異于嚴肅的政治都市,成了富足和繁華的代名詞。 在唐王朝統治的七至九世紀,這里是全亞洲最大的國際商貿港。 (江蘇揚州東關街)今天的東關街,因為旅游而被人熟知,但大多數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一千多年前,這里正是唐朝揚州最繁華的商業街區。 老街盡頭的東關渡口,(江蘇揚州 東關古渡)曾經是南來北往的商客、貨品,舍舟登陸的地方。以這里為起點,他們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了揚州繁華的商業浪潮中。 (江蘇揚州 御碼頭)因為王朝更替帶來的戰亂,曾經讓揚州幾度蕭條,但每一次運河都會給這座城市帶來新生的力量。 (江蘇揚州 白塔)以至于在后來每一個朝代的(江蘇揚州 瘦西湖)商業重鎮排行榜上,揚州沒有一次缺席,(江蘇揚州 大明寺塔)。 (陜西 西安)在大運河開通前,(河南 開封)中國的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運河開通后,這種格局開始發生改變,隨著運河漕運和商貿的日益興盛,唐代揚州,兩宋杭州,明清蘇州先后崛起,一起把中國的經濟重心,拉到了濕潤的南方。(京杭大運河浙江杭州段)(山東 聊城)近半個世紀以來,被國內外許多學者,一致認同的一個推論是,(山東 臨清)九至十三世紀,(山東 濟寧)是中華帝國史上的“城市革命期”,一千八公里的運河沿岸,(山東 臺兒莊)一大批工商業城市紛紛崛起,(江蘇 淮安)明清時期,在運河水道最繁忙的江南,(江蘇 無錫)城市以群體的形式生長了起來(江蘇 蘇州)。 沿運河一路南下,在太湖平原的密集水網中,坐落著一座被人們贊譽為(江蘇蘇州 閶門)天堂般的城市——蘇州。(江蘇蘇州 盤門)(江蘇蘇州 平江河)(平江路船夫 劉師傅)“這個是內城河,解放以前有五十公里,現在還有三十五公里,這些河都是連通的,通衛城河,衛城河通京杭大運河,以前出門出路就是靠這個船。那么通了京杭大運河,什么河都通了,無錫,常州,這個京杭大運河可以通到北京城”。 (京杭大運河江蘇蘇州段)七百的前,馬可﹒波羅來到蘇州,城市縱橫交錯的水道,像極了他的家鄉威尼斯,而讓這位見多識廣的意大利旅行家驚嘆不已的是,這座城市的富庶和繁華。他在那本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這樣寫道:“蘇州城方圓三十二公里,附近有十六個富庶的大城市和城鎮,屬于蘇州管轄的范圍,商業和手工藝十分繁榮興盛。”馬可﹒波羅說的不錯,大運河貫通了蜘蛛網般的江南水系,如同今天的高速公路,迅速拉近了蘇州府與周邊集鎮的空間距離,城市從府城內擴大到城廂附郭和郊區市鎮,形成了一個以府城為中心,以水網連接郊區“衛星城鎮”的城市群。運河鈔關滸墅關,水陸碼頭楓橋,手工藝之鄉木瀆,香山幫匠人聚集的胥口,綢都盛澤,(江蘇蘇州 周莊)這些被飄帶一般的運河水道串連起來的市鎮,遙相呼應,(江蘇蘇州 山塘街)納入了以蘇州大都市為中心的市鎮群。 在江南,因為運河而繁榮起來的城市,不只蘇州。(江蘇蘇州 同里)因為京杭運河帶來了一個更廣闊的全國市場,(江蘇蘇州 錦溪)產品可以行銷到更遠的地方,在長途貿易的刺激下,(京杭大運河江蘇蘇州段)江南城鎮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了出來。明清時期,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六府的城鎮數量,從宋代的七十一個,猛增到了四百七十九個,幾乎遍地開花。市鎮內商賈云集,人口急劇增加。當時,全國最大的三十三個商業城市中,江南地區占了十四個,超過三分之一,僅蘇州一府七縣,每年上繳國庫的賦稅,就達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幾百年后的今天,江南運河流經的長江三角洲,已經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這里也成為全球第六大都市帶。繁忙的江南運河上,能源與建材,已經取代了絲綢、布匹,成了新的最大宗的貨物。(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因為城市的不斷擴張,駕船駛過這里的人們,已經很難分清鄉村和城鎮的區別。 從遙遠太空拍下的夜景圖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運河水道串連起來的江南城市群,放射出了中國最璀璨的亮光。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河岸上,重新審視這條流淌千年的人工河流,(京杭大運河江蘇高郵段)人們會發現,它的面貌每一年都在發生不可思議的巨大變化。一座又一座運河城市,迅速實現了從沉寂到崛起,從閉塞到開放,從貧乏到繁榮的歷史變革。中國大運河穿越時間隧道,將沿岸的城市群,帶入新世紀的風景。 一百年前,中國最早的津浦鐵路,追尋著運河城市的腳步一路南下;一百年后,全世界最快的高速鐵路,同樣沒能跳出這條路線。彈指間,千帆過境,運河城市群的影響,鏈接時空,傲視古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