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疑似“珠海公交猥褻事件”視頻在網上熱傳:一名男子抱著小女孩不停地親吻,且動作不雅,讓人懷疑其猥褻女童。但在警方介入調查后發現,男子和女孩是父女關系,男子稱自己當時是在哄女兒開心。面對網友的指責,女孩媽媽也表示,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丈夫十分疼愛女兒,是網友對丈夫行為不理解而產生誤會。 無獨有偶,在廣州開往上饒的高鐵上,一位爸爸對著女兒又親又抱,甚至把整個手都伸進了女兒的褲子里。無論女兒怎么拒絕,這個爸爸就是不收手,而孩子的媽媽和外婆就在旁邊看著,始終無動于衷。 (圖片源于網絡)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很多人認為孩子大了,父母要控制親昵底線,教育孩子要做到男女有別。但也有些人認為親子之間不必太過“較真”,孩子畢竟是自己親生的,親密無間是正常的,無需大驚小怪。 明星張亮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就曾提到自己與女兒的相處時,絕對不會親嘴,自己都是親頭發或者額頭或手背,讓孩子從小養成自我保護意識。有很多家長,自己雖然模模糊糊,有性別之分的意識,但依然不明白異性父母和孩子們相處的親昵底線到底在哪?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把握異性親子關系的相處界限,用恰如其分的愛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一、親生孩子沒有界限? 家長如何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身體? 現實生活中,媽媽帶兒子進女浴室、爸爸幫女兒換褲子的事情時有發生,包括媽媽帶著5、6歲的男孩進女洗手間的情況也隨處可見,米爸也曾有過因為女廁所大排長龍,但女兒小米內急而帶她去男廁所的時候。 異性家長帶孩子上廁所,大多數情況是因為實際狀況的不允許,要么是單獨帶孩子出來玩,要么是單親家庭的特殊性,難免會遇到這個略顯尷尬的難題,不但孩子和家長受折騰,還要盡可能避免給其他人帶來困擾。 2、過度親昵會引發孩子關于“性”的心理問題 清華吳謝宇弒母案讓人們震驚,人們不明白為什么在人人動態中頻頻對母親表達關愛的吳謝宇,會做出弒母的殘忍行為。人們也不明白原本循規蹈矩的清華尖子生,會選擇在聲色場所做男模,在夜場里騷擾女服務員。一切讓大眾不可思議的矛盾行為,在吳謝宇的家庭相處模式中有了答案。 吳謝宇,單親家庭,父親去世后,由母親獨自將其撫養長大。母親的身份是一名嚴謹的教師,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苛。也正是因為母親對他絕對控制下,他才會長期處于“性壓抑”狀態,最終心理防線崩潰,認為只有殺掉母親,自己才能在精神上成為男人。這也是造成吳謝宇從開始“對性羞于啟齒”到弒母后“對性毫無節制”,產生這兩種巨大反差行徑的內在原因。 父母真正會愛孩子,需要保持克制和理性。特別是異性父母與孩子之間過度親昵,原本純樸的親子之愛很可能會變成畸型控制欲的愛,還會引發孩子有關于“性”的心理問題。 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要控制尺度,在合理的親昵底線范圍內進行教育。缺少界限的親昵會對孩子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在親子相處中,家長的界限感極其重要! 二、隨意侵犯孩子的身體‘主權’ 家長可能正在成為性侵的幫兇 1、有關身體范圍合理程度的探討 孩子在0—2歲時,是沒有性別意識的,父母在孩子這個年齡段時,要注重建立孩子的身體界限感,例如不在外面裸露孩子隱蔽部位,讓孩子穿開襠褲等,逐漸建立起孩子身體隱私的概念。 在2—4歲時,孩子開始形成性別意識,并且對異性很感興趣。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大方地談性,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洗澡,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和異性身體。 4—6歲時,是孩子建立性別界限的階段,在4歲以后的異性親子就不適合一起洗澡了。家長要開始注意對孩子的親昵界限,慢慢培養孩子的身體界限感和自我保護意識,例如,要求孩子在家里也不能光著身子、換衣服和上廁所時要關門、進父母的房間要敲門等。 孩子在6歲以后,性別意識已經成熟,是家長培養孩子性價值觀的關鍵時刻。家長不要隨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隱私部分,也要減少觸碰孩子的隱蔽部位,要教育孩子不能隨意觸碰或偷看別人的隱私部位。 2、有關情感上親密程度的探討 異性親子關系是孩子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情感體驗之一,對孩子未來與異性的相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女兒與父親的相處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對異性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與異性相處的技巧與方式。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家長親昵的表達和愛,那么成年之后,孩子在兩性關系中會缺少安全感,缺乏與異性相處的技能,比如不結婚、談朋友很難成功,總是換來換去等,其實都是無形中受到了異性親子關系的影響。 愛的表達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如果父母總是以強勢的姿態,帶著強勢的愛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恐怕也會無力招架。例如,離異家庭中的母子往往相依為命,母親一方把愛全部加持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因為從小和母親生活而變得格外依賴母親,對母親言聽計從,這也是一種失調的親子關系。而當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強加到孩子身上時,孩子會變得屈從而且缺生命力,控制欲太強的愛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 三、愛孩子要有度 分享親子間親昵的正確打開方式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也必須有“身體”的距離,向孩子示意愛也一定要有“分寸”底線,愛孩子要有度。不同的家庭結構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親媽學堂從家庭完整度出發,分享親子之間親昵的正確打開方式。 1、在父母和諧的家庭中,可以有很好的分工 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對自身了解的啟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長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可以從洗澡開始。4歲以后的孩子就開始不再適宜和異性家長一起洗澡了,當媽媽幫孩子洗澡時,爸爸可以參與進來,和媽媽“分工協作”,教孩子辨別不同的身體構造,對孩子進行兩性知識的普及。 2、在喪偶式育兒、單親家庭中,矛盾可能會更突出。 在喪偶式育兒和單親家庭中,由于父母一方角色的缺失,有關親子關系的矛盾可能會更突出,也更難把握異性親子關系親昵的度。 不同家庭結構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性知識的啟蒙。例如,在男性家長角色缺失的情況下,媽媽們可以讓孩子跟著家族中其它男性一起洗澡或去廁所,借助家庭其他男性成員的力量培養孩子性別意識。同時,媽媽們也可以選擇用溫和適當的態度,在家庭比較公開的場所,借助科學健康的性知識書籍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男女交往的界限。 ![]() 3、擁抱是表達愛意最好、最持久的方式 有界限固然重要,但家長也不必矯枉過正,父女之間或母子之間正常的親昵舉動,如親吻孩子臉頰、額頭都是人倫常情,不能視為洪水猛獸。刻意的疏離,盲目界定親子界限對孩子成長不利,父母要以適當的方式給予孩子愛和溫暖,在親子之間,擁抱是對孩子最好的表達愛的方式,擁抱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而且分寸恰當。 但也要提醒各位家長,在擁抱孩子時也要問孩子一句:“我可以抱你一下嗎?”,在征得同意后再擁抱。只有在孩子非常自然地接受擁抱時,擁抱才有價值,當孩子不愿意被抱、或不接受擁抱的時候,家長不要強行擁抱,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 愛有一定的尺度,特別是異性父母與孩子之間親昵,如果超過度,就會讓原本自然純凈的親子之愛變得畸形,也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特別是,當孩子2—4歲產生性別意識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和孩子行為和情感交流的界限,慢慢培養孩子身體的界限感。 父母和孩子親昵一定要掌握好度,明確親昵底線,創造一個“男女有別”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知道什么是連父母都不能觸碰的隱私,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對孩子的所有需求全都要說好?其實不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