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帶女兒小米和朋友一起去逛街,臨出門時,看著磨磨蹭蹭不肯好好穿衣出門的女兒,忍不住回頭打趣朋友道:“養個小孩兒又狼狽又辛苦,費勁不討好!”沒想到,正在穿鞋的女兒突然直起身來,撅著嘴巴不可置信地抱怨道:“帶我這么好的小孩你還覺得狼狽?我比你們辛苦多了!”聽到女兒有趣的抱怨,我和朋友忍不住笑彎了腰,小米站在一旁羞憤地直跺腳。 晚上,小米睡著以后,我躺在她身邊,一搭眼看到了她鼓鼓囊囊的小書包,再想到她做作業時那副抓耳撓腮、坐立不安的樣子,我頓時覺得:小孩比大人辛苦,確實是有道理的! 一、孩子有上萬種不開心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5歲的小米,今天趁媽媽打瞌睡,我要吐槽一下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詳情請看下文。 第一回合:沒有自由 雖然我今年只有5歲,可是我已經具備思考的能力了,基本的因果關系對我來說不在話下,走路、跑跳我也完全沒有問題。可是,我媽每天都要制定很多規則,不許去這里,不許碰那個,出門回來洗手漱口,到哪里都要坐在兒童安全座椅上……我知道,媽媽是為了我的安全著想,可是我認為,這樣就跟電視上的“軟禁”沒什么區別了——爸爸媽媽剝奪了我的自由行動權,對此,米米我表示很不滿意! 第二回合:時刻都會體驗挫敗感 媽媽常常告訴我“世界是充滿善意的,我們要溫柔地擁抱世界。”可是米米覺得,這個世界對我們小孩子有很多惡意。比如說,吃飯為什么非得用筷子和勺子,用手不行嗎?數字“2”為什么非得豎著寫,橫著寫不行嗎?明明“2”躺下會很輕松呀!還有還有,為什么早上刷牙時我的手總是不聽話,為什么媽媽的牙刷可以上下左右隨意轉動呢?一天下來,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媽媽安慰我“不要著急,我們慢慢學就會了”,可是每天都會失敗很多次,米米都有挫敗感了。 第三回合:難以理解成人法則 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經常對著我咧著嘴笑,他們笑了,我也跟著笑,但是我不理解他們最初為什么要笑。幼兒園放學以后,我經常呆在媽媽的工作室看哥哥姐姐們工作。他們走過來繞過去,像帶孩子一樣穿梭,工作就是面對電腦一直打字嗎?為什么太陽都下山了,媽媽還在工作?對這些,我都不太理解。 有一次,我的鼻子有點癢,一猜就知道有個大鼻涕蟲在我的鼻子里呼呼大睡,于是伸手便想挖一下,可是媽媽卻打斷了我的行為,告訴我這樣做不禮貌,可是為什么這樣做不禮貌呢?媽媽解釋了一通,我好像懂了,也好像沒懂。 第四回合:無法傾訴 我還不會說話時,只能對爸爸媽媽的一切安排表示順從。尿床了、餓了、冷了只能兩眼一閉,張開嘴,哇哇大哭。一開始被哭聲吸引來的父母只會抱著我哄,唱歌、做鬼臉......于是我不得不夾著沉甸甸的尿不濕,繼續嚎啕大哭。其實,這都是小事,因為爸爸媽媽很快就能從我的哭聲和表情里分辨出不同的涵義。后來我慢慢學著開口說話,也許是經驗不足,舌頭總是搗亂,明明是“四”,我偏偏說成“十”,跟小朋友一說就懂的話,同爸爸媽媽解釋四五遍他們也不懂,還經常自以為懂了。久而久之,我無法傾訴心中的感受、更不能順利表達自己的意愿,覺得備受折磨,當小孩真是太辛苦了。 怎么樣?你們現在還覺得我們小孩天天吃睡不愁、快樂無憂嗎?在這個說不出來、說出來也沒用、自己還無法行動的年紀,我們真的很辛苦。 二、在親子關系中,“同理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體驗了米米的生活之后,身為她的媽媽,我著實感受到了當小孩的不容易,原來孩子小小的腦袋里不只有吃喝拉撒睡,他們也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作為家長的我們,還覺得孩子每天過的無憂無慮嗎?答案恐怕顯而易見了。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孩子只用吃吃睡睡,所以無憂無慮”的錯誤想法是正常的。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都習慣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成人的視角俯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對于孩子的行為和表達總是憑借人生經驗“自以為是”地對其進行歸類和忽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幼兒其實是弱勢群體。走近不意味著走進,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想法,需要我們運用“同理心”,把自己還原成兒童,以孩子的視角去重新探索世界,陪著孩子一起解決面前的難題。 ![]() ![]() 三、親媽的自我反省:每個階段都有煩惱,希望我們都被溫柔以待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我從事教育很多年了,心理等方面的書籍也看了不少。但是,作為一位母親,當我想走進孩子的世界時,卻發現有一扇高高的、難以跨越的門橫亙在我和女兒之間。雖然我已經是孩子口中“世界上最好最好、我最愛最愛的媽媽”了,可當我靜下心來反省時,卻發現自己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1.在某一刻成為她,在某一瞬間走進她。 “在某一刻成為她,在某一瞬間走進她。”這句話聽起來很難,其實做起來很容易。在親子關系中,家長擁有絕對強勢的話語權,因此雙方的溝通本來就不公平。對于孩子的請求,家長一向是抱有從高處向低處俯視的審度的態度,好或者不好、行或者不行,幾乎是一家之言。 而真正走進孩子,就意味著我們要放下大人的自尊,去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留意孩子的每一個動作,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尊重并且相信孩子。更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時時刻刻去關注孩子行為的本質,挖掘孩子的優點,把大人的身份暫且擱置到一邊,還原孩子的心理活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在某一瞬間走進她的內心。 2.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關懷。 我常常跟朋友說,米米是治愈我的天使,我是陪她長大的伙伴。成人世界里難免有許多壓抑的至暗時刻,每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看到朝氣蓬勃、活力滿滿的女兒,心靈和身體總能瞬間回到滿格狀態。即使偶爾生氣,米米也總是會安撫我“媽媽,我知道你有起床氣,沒關系,我們再緩緩”,每當這時,內心即使有再大的怒氣也瞬間煙消云散了。晚上躺在床上,米米睡在身旁,小小一只,緊緊依偎著我。對于幼兒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吧。 健康的親子關系不是保持絕對親昵,而是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關懷,一直心貼心。對于孩子而言,是成長;對于父母而言,是一場心靈的療愈。不要把孩子的愛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更別把自己的愛和照顧當作單方面的施舍和付出。治愈的親子關系中,愛是雙方的禮物,父母和孩子都能從中獲得幸福下去的力量。 ![]() 推薦閱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