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有這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經歷了很多的封建王朝,每一個朝代都有發行了不同版別的錢幣。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面積之寬廣,融入人口之多,都是歷代王朝中少有的。“至元通寶”是隨著中世紀蒙古的崛起和元帝國的建立應運而生。蒙古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作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對漢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絢麗和輝煌燦爛深受震撼,稱羨不已。漢文化的強勢地位和獨特魅力以及統治漢地的實際需要使元朝統治者逐漸接受并采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并且積極的推崇,使蒙古族文化和華夏文化相互融合。
至元通寶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間所發行的古錢幣,不要小看這枚古錢幣歷史年代久遠,它可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所發行的古錢幣當中少有的以漢文字來定義的錢幣。整個至元通寶以圓形、方孔為主打。 這樣的巧妙設計理念,對于當時的老百姓持有它來進行消費無疑是起到了很方便的作用。除了設計理念較為巧妙之外,至元通寶的其在正面所采用的字體也令后世的我們驚嘆不已。在錢幣的正面肅然的印有“至元通寶”這個四個字,其采用的楷書字體,很是美麗大方。
當時,中原地區貨幣制度漸趨成熟。帝國疆域遼闊,海陸交通發達,中外貿易往來頻繁,在這種經濟形勢的推動下,建立貨幣制度統一是勢在必行的措施。元朝政府仿效宋代幣制確立了不兌換的紙幣本位制,但是也因為政府強制發行紙幣“寶鈔”,對金屬貨幣的鑄造嚴格限制,所以銅錢數量之少也是空前絕后的。元代銅錢分為“官鑄錢”和“供養錢”兩種。“供養錢”是佛教信徒向寺廟布施時專門用于供奉神靈的私人鑄幣。“官鑄錢”是由元朝政府監督鑄造的銅錢,種類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寶”。 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有漢文、八思巴文兩種幣文,幣值從小平到折三。 至元通寶楷書小平光背700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鑄,錢文分蒙文,漢文兩大類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讀,漢文楷書直讀,小平徑2.3厘米,重3克,折二徑2.7厘米,重6.2克,折三徑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錢類似漢文錢。蒙文錢鑄量不多,以蒙文小錢,漢文大錢為罕見,其它錢也難得。
再就是順帝即位后所鑄至元通寶,順帝登基時年僅13歲,元朝統治的興盛期早已過去,由于大臣專橫跋扈,獨攬大權,引起順帝不滿,后罷貶大臣出朝,進行社會改革,恢復科舉制度,并派人去曲阜孔廟祭祀,同時又大興國子監,選名儒雅士傳播孔孟之道,并下詔編修遼、金、宋史書。 至元通寶就是在這樣的局面應運而生的,鑄造于元代至元年間,版式繁雜,大小不等,變化無常,此幣使用的文字,與今天人民幣紙幣上的漢、蒙、藏、維吾爾文有著密不行分的淵源,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其四體文錢便是這一時期的杰作。由于鑄期僅有數月,故而遺存不多。
四體文錢幣的錢文則有四種:面文“至元通寶”4個字為漢文,真書直讀,背有4個異文,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為察哈臺文,穿左為西夏文,甚為獨特,因此,該錢被稱為“四體文錢”。游牧民族的風格特色仍然顯露無遺,與外觀精致典雅、銅質細膩光滑、錢文清麗娟秀且溫潤婉媚的宋錢形成鮮明對照,凸顯了蒙古民族粗獷豪放的精神氣質和講求自然實用的審美趨向。該錢直徑45毫米、厚2.5毫米,重24克,歷經600多年仍保存完好,可見老舊包漿,遍體紅銹夾有綠銹,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除光背外,一般認為是寺觀廟宇或供養錢,非流通貨幣,也有認為是紀念幣。
總之,這種由幾種文字合而成文的錢幣,僅此一例,在中國古錢幣中絕無僅有,可謂“空前絕后”。這也說明了各民族在文字、語言上有著相互影響和滲透。存世量甚少,其級別為二級上,為非流通貨幣中的佼佼者,是元錢珍稀品之一。有人認為是鎮庫錢,有人認為是供養錢,目前尚無定論。 在中國古錢幣中存在很多比較少見,而且歷史特殊的錢幣,這些錢幣因為特殊歷史背景導致其鑄造數量、水平、發行時間等都受到影響,市場價格也會隨之變化。 (圖片源自各大拍賣公司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刊載該文章內純屬學術交流,不做商業用途,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上海博物館之 七 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