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詢師 做過或者接觸過心理咨詢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一次咨詢一般只持續一個小時,而在這個過程中占主導權的并不是咨詢師,而是來訪者。不過,也并不是說咨詢師在這個時候什么都不做,他只是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合適的看法,從而協助來訪者認識到一些東西。 當然,這只是一般過程。 記得之前遇到過一位朋友,在整個一個小時的接觸里,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一邊表述著“自己多么用心,可女朋友就是理解不了自己”這樣的意思,一邊感慨著“互相理解為什么這么難”。 整個過程,我并沒有太多的打擾,只是偶爾用“嗯”、“我在聽”、“確實”等證明自己還存在。 這個時候是難得的、屬于他自己的宣泄自己內心情緒的時間,作為我來說,不能因為“想要展現自己的專業性”、“控制不了自己的表達欲”等原因,而自私的去打斷這個利于他的過程。 當然,這樣的經歷其實并不在少數,但之所以想起他,是因為一段時間之后他給我發的信息。 “老師,我突然間想明白了。之前是我太傻了,一直想得到她的理解,甚至不惜低三下四,不斷打破自己的底線。以后我不會再這樣做了,她能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那我也不伺候了。這個世界,誰離開誰都能活。” “始終沒有得到理解,已經讓他身心俱疲,現在的他已經不奢望得到理解”,這是我從這句話里看到的。 可能這會帶給人一種“他已經決心放棄追求被人理解”這樣的感受,但其實他現在的放棄,反而再次強調了他對理解的看重,因為當下他只是放棄了那個不怎么理解自己的人。 在心理學中存在一個叫“心理可見性”的詞匯,它描述狀況是:我們很希望能夠被人“看到”。 這里的看到其實就是“看到內心真實的樣子”、“理解我們的想法”、“認同”等含義。 而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孤獨的詞。 人生的前半段我們一直在從無到有的認識世界與模仿他人,這時候我們擁有的其實都是他人的東西;慢慢地成長到一定程度了,真實的自我才開始發芽。但我們的模仿與學習已經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可以在社會中生存的我”,所以真實的自我往往躲在“社會我”這張面具的背后。 就像,我們雖然附和著領導,但卻不知道多少次想要把內心真實的想法講出來一樣,真實的自我也希望能夠被表現出來、能夠沐浴在陽光之下。 所以,在尚不能“坦然做自己”的時候,那個躲藏在面具后的、略顯敏感,卻又掩飾不住內心悸動的真實自我,至少希望能夠被“看到”、至少希望能有人意識到它的存在。 這份訴求會扎根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即便是在最最灰暗的絕望中,它也能散發出雖然微弱,卻頑強有力的光。 當然了,它雖然帶給我們“想要獲得理解”的動力和實踐,卻也帶來了“難以獲得理解”的尷尬狀況。 畢竟你看,“小時候直接把別人的拿來構建起自己的世界,然后才誕生真實自我”的這個成長過程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由此,我們也都把真實自我藏了起來、都在以“塑造出的社會我”示人,那這時候互相理解的難度,就非常高了。 而其實增加難度的,還不只是這一點。 當我們活在自己構建出來的世界中時,因為這個世界并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所以,它跟我們之間并沒有異常緊密的聯系,就好像幾塊破木板搭起來的棚子一樣,風雨稍微激烈點就隨時有可能倒塌。 雖然它確實簡陋、確實一碰就碎、確實是個基于“我們見到什么便直接拿來用”而拼湊起來的奇奇怪怪的東西,但卻是我們僅有的、僅有的能為我們遮風擋雨、能讓我們安心睡覺的地方。那你說我們會不會努力地保護這個家園呢? 而就像剛剛說的,這個我們當下僅有的家園,不僅是拼湊的,還十分的敏感。 那么,在遇到外界不同的意見、不如我們期待的反饋等任何引發我們“不適”、任何與我們的習慣不同的東西時,我們都會因為“它們對自己家園構成了威脅(承認它們,就等于在否定自己)”,而奮起反抗。 所以你總能看到,兩個人僅僅因為一言不合就可能大打出手、即便明明自己不對,也要固執地認為自己對、在爭論中,我們總竭盡全力地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我們總想讓他人和我們保持一樣的觀念,甚至于不自覺的去同化對方、我們總是期待遇到和自己類似,或者在某些方面一致的人。 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那風一吹就散的小世界。 而這樣的努力,是不是就讓相互理解變得更加難了呢? 但就像剛說的一樣,無論這個我們前期東拼西湊的世界有多脆弱、多糟糕,只要我們生活在其中就是一種共生的關系。 這時候,因為我們沒有屬于自己的對錯,所以,“拿來用的對錯”就對我們有非常強的束縛力;同時因為,曾經的經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又造成了“除了我經歷的那些,其他可能性都不存在、都不對”的假象,而這又使得我們更加確信那些“拿來用的對錯”是唯一正確的。 而這里其實涉及了很有趣的一點。那就是,我們確信的對錯與和其相反的對錯,其實都對,也都錯。 就像你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堅持到最后,從而成功”的例子,也能發現“不再堅持,有所調整,然后收獲成功”的例子。 世界本就是多樣化的,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對錯,其實在不同條件下也都有各自的正確性,也都會因為條件的變更而變得“沒有道理”。 所以,這時候每個人都是對的,只是,這里的“對”又互相矛盾。 那在這種情況下,是否相互理解就更難達成了呢? 我承認,上面這些內容可能會讓一些朋友不再執著于“被人理解”,但請一定不要把自己的這種轉變當作是負面的。 因為當我們不再外求,而是腳踏實地地提高自己的時候,被人理解和理解他人才能夠逐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更何況,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肯定得看到背后的原因,不是嗎?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