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艱苦創業憶當年,天津天鐵趙之泉 我1969年11月15號來到鐵廠,1997年退休離開崗位,在鐵廠工 作生活了28年,對天鐵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天鐵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懷下,在天津市直接領導下,在河北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廣大干部職工,團結協作,艱苦奮斗,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建設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給鐵廠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全廠職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搶抓機遇,與時俱進,才有了今天經濟發展、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我相信,廣大干部職工在以志嘉同志為首的公司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繼續發揚“艱苦創業,團結進取,爭創一流,跨越發展”的天鐵精神,二次創業的宏偉藍圖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天鐵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鐵廠作為一個三線建設企業,最初是由國務院批準建設的,計劃由天津市和河北省共同建設,年產生鐵100萬噸。后來,經河北省與天津市協商,由天津市在河北涉縣境內建一個年產生鐵80—100萬噸的冶金企業,作為天津市的生鐵供應基地。當時計劃建設550立方米高爐四座,年產生鐵80—100萬噸。42孔58Ⅱ型焦爐四座,年產焦炭112萬噸。50平方米燒結機四臺,年產燒結礦140—160萬噸,以及配套的運輸、水電等設施。投資概算為6.39億元, 1969年8月5日開始籌建,1969年10月29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六九八五工程指揮部,1970年3月5日破土動工,1975年1月23日六九八五工程指揮部改為天津涉縣鐵廠,1981年9月1日改名為天津鐵廠,1995年月12月改制為天津天鐵治金集團有限公司。 在河北涉縣境內建設企業非常艱苦,相當困難。沒電,沒水,沒公路,只好住在更樂、井店、河南店三個鄉、鎮的老鄉家,喝旱井水,建設用水是從10公里外清漳河引過來的;沒有電,用的是煤油燈;沒有路,走河灘路,鐵路運輸是河北省地方小火車。這個地方糧食畝產只有200多斤,簡單地說當地農民就是“吃糠吃菜半年糧”,職工每個人一個月半斤雞蛋、半斤肉都無法保證供應。 參加生產和建設的主要力量是:1970年從包鋼調來500名骨干。天津從各行各業抽調來的80多名領導干部,第三醫院整個搬來了,機械廠的前身是紅旗機修廠,鐵路和汽車運輸人員是從同行中抽調來,建筑公司是天津市第五、第六建筑公司,萬名69、70屆初中畢業學生。還有七千多復員戰士,當地會集了近5萬民工。志嘉他們老三屆大學畢業生從鹽廠勞動之后也全部到了鐵廠。開始志嘉在動力部工作,后來又在總調、環保等崗位工作。他工作非常認真,能吃苦,有思路,干得相當出色,擔任天鐵一把手以后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幾萬人的建設大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靠人拉肩扛,移山填谷,接水引電。同時,天津組織會戰組,負責為鐵廠趕制設備,90%的設備由天津自己的廠制造。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三通一平”。1972年3月和5月第一座焦爐和第一座高爐分別投產,從而結束了天津市“不生產生鐵”的歷史。 1973年,國家調整基本建設項目,鐵廠被列入了緩建之列。第六建筑公司來的職工全部走了,第五建筑公司來的走了4000多人,69、70屆天津學生走了3000多人。職工受到影響不安心了,要求調走。所以,投產10多年,沒有形成綜合產能,產量低,能耗高,成本高,成為全國冶金行業四大虧損戶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政策,給鐵廠指明了發展方向。天津市委、市政府非常關懷和支持鐵廠,給了鐵廠經濟政策,為鐵廠注入了活力和生機。1984年,鐵廠戴著12年虧損2.4億元的帽子,頂著巨大壓力,開始全面整頓。這期間,重點是夯實基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行經濟責任制,堅持科技進步。特別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收尾配套和重點技術改造,收到很好效果。到1994年,包括五座高爐、四座焦爐、五臺燒結機等主要生產設施進行了系統改造,水、電、鐵路等進行相應配套,形成了年產生鐵160萬噸,焦炭112萬噸,燒結礦285萬噸,發電容量3.6萬千瓦的生產能力。1992年跨入了全國大型一類鋼鐵企業行列。 1992年在市領導關懷支持下,為提高經濟效益,搶抓機遇,改變產品結構,籌建煉鋼工程。經過參戰干部職工16個月的拼搏奮戰,1994年8月5日按計劃出第一爐鋼,結束了鐵廠“有鐵無鋼”的歷史。但是天鐵真正發生巨大變化還是這幾年。在以志嘉同志為首的黨委一班人領導下,天鐵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回憶艱苦創業的歲月,天鐵能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很不簡單,太難了。十幾任廠長,時間最長的是我和志嘉,非常不容易。特別是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把手更不容易,要有很好的修養和管理才能。今后要繼續全心全意依靠全廠職工群眾,團結當地農民,與時俱進,搶抓機遇,搞好改革,天鐵會越辦越好。廣大干部職工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的天鐵精神,搞好二次創業。 祝天鐵的明天更加美好! 來源 軋鋼之家 |
|